读《造房子》随笔整理
来自:林中空地之阳光

基本信息 作者:王澍 著名建筑学家、建筑设计师,当代新人文建筑的代表性学者,中国新建筑运动中最具国际学术影响的领军人物。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普利兹克奖是建筑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
- 一句话总结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依附于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但有价值上的功用,也要有美学上的功能,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 阅读感觉 自然流淌而出的文字,清新、随意。透过文字能链接到作者的情绪和感悟,真实而又美的东西天然会散发出“知性”的气息。如入芝兰之室。
- 简述
中国的原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正逐渐消亡,新的建筑已经完全西化,不再能满足中国传统审美的需要。他们是生硬的,同质化的建材堆砌,不再具有意象和灵魂。为了重现中国建筑所具的的独特的审美意象,王澍的作品都取法于中国的山水画,在美学上、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要让建筑与自然对话,与环境融合,以自然为主体,建筑退让为环境的组成部分。
- 书摘 1、在这个浮躁喧嚣的年代,有些安静的事得有人去做。 2、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 3、不继承自是一种摧毁,以继承之名无学养地恣意兴造破坏尤甚。 4、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种过的自然物。 5、建筑应该是一个具有归属感的场所。 6、年轻时,往往郁郁寡欢,甚至经常愤怒,总是竭尽所能试图证明自己的设计是跟上现代潮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渐失朝气,总是试图证明自己所作所为是在继承传统,甚至最猛烈地批判现代的举动也只是现代性的一种。
- 一点感想 关于从中国山水画中悟出房子的设计理念这一部分,没有看懂。应该是源于对山水画的审美很外行,那张溪山行旅图,来来回回看了好久,好久感觉到了些啥,又好像啥也没感觉到。那种一维和二维同时呈现的方法也没有看出来。建筑上的一些理念和想表现的意像,也不大明白。或许到建筑跟前实地体验一下会有所不同吧。但这些都不会影响我接收到作者想通过作品表达意像的想法、实现过程中的思维方式。看来,要了解的东西还很多啊。才发现,自己审美如此孱弱。
-
一只圆润的羊 赞了这篇讨论 2021-10-08 07:18:59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关于我的“觉醒体验” (叙事通勤族)
-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 (RY)
-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赋予物品以意义的同时也是在重构记忆... (叙事通勤族)
-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从“礼”到“礼法” (叙事通勤族)
- 《马可瓦尔多》:人始终大于生存的困境 (叙事通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