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后求助|香港一年制硕士想申美国phd,要gap一年积累研究经历还是再读一个mphil
来自:情绪稳定的小狗
10.12更新
今早和同学约了老师(前院长)聊申phd的事。我说我想继续读本院Mphil,他一脸凝重地看着我说,那你需要很高很高的gpa,因为竞争很激烈,还劝我也可以申荷兰的Mphil或美国两年制的ma。原本我已经对未来挺有把握了,今天一咨询又焦虑了😇
不过感觉确实不该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于是开始搜美国给全奖的ma项目。
人生多艰😇
附一个美国给全奖新传Ma项目的名单:
https://hongtaoh.com/cn/2020/02/01/us-comm-ma/
这是一个个人网站,主页还有很多很有用的内容,可以看看~
据帖子的介绍,贴主本人应该是双非本英语专业,人大国际新闻硕士,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读传播学二硕,现在在威斯康星麦迪逊读计算机博士。
————
再补充一点。从老师那还打听到香港浸会已经很久没招新传mphil了(经费养不起),更倾向于招phd。官网上的mphil申请还是开放的,但就是不太招了。然后计算传播很强的城大压根就没有mphil申请的入口。港大又只有一个新闻ma。
而中大新传因为体量大,经费足,每年都还有在固定招3-4个mphil。
也就是说如果想在香港读新传mphil基本只能选中大。而竞争又很激烈。这也是我开始考虑看看海外项目的原因。供大家参考。
————
9.22更新
转眼已经开学第三周了。今晚上课,我们老师好像cue到了小组组长的现同事,感觉很有缘,于是分享一下~
被cue到的同学在本院读过Mphil,当时是这门课的老师(我们系主任)带的学生。老师说有一次学术讨论她提到可以试一试把ELM作为framework,于是这位同学回去读了300篇和ELM相关的文章,第二次讨论时拿了厚厚一沓笔记来找老师,让老师刮目相看。后来她去了密苏里大学读博,现在留美任教,成了老师用来激励学生的榜样~
之前看组长在别的帖子里提过她新同事就是港中文Mphil+密苏里PhD,感觉应该是同一个人。
缘分真的很奇妙~感谢这个小组,也感叹自己需要好好向那位师姐学习了。
另外今晚听完这个故事后我也向老师说了自己以后想读Mphil再读PhD的想法,老师非常支持,还指点了一下!
来这里之前焦虑的问题如今都被一点点解决了,曾经遥远的目标好像也不再遥不可及。
顺便向大家安利一下港中文的新传,老师的学术和教课水平都很高,(个人感觉)甚至远优于人大(which is 内地新传排名第一)。qs排在新传专业第11名确实名副其实了。
最后祝大家心想事成㊗️中秋快乐🎑
————
8.15更新:
看到挺多人收藏了帖子,更新一下~
发帖以后我上学院官网找了一下Mphil的名单,发邮件咨询了两位陆本港硕且先读了Ma再读Mphil的前辈。
分享一下比较有用的信息:
1)Mphil申请最重要的是看rp质量以及有没有老师愿意带你,实际的选拔门槛其实没有PhD高(比如对Mphil的rp要求会更低一点,也不需要publication)。名额确实不多,但还是有老师在招的,从这点来说本校本院的学生会更有竞争优势一点。
2)港校现在基本都是委员会制,入学后再选导师,所以套瓷作用不大,但还是可以试着联系一下方向相近的教授,说不定可以帮改rp。
3)关于ra,教授招不招ra主要是看有多少经费,有些资历老的大牛经费多会招很多ra帮干活。具体的招聘信息渠道比较多元,需要自己follow官网或是教授的社交账号。本院学生同样比较有优势,某位前辈就是期末结课时听到老师问有谁想做ra,报了名就当上了。
我原本是想入学就准备申请Mphil的,但后来了解到一年制硕士学习任务量还是挺重的,很难挤出时间写材料。我咨询的两位前辈都是读完Ma后工作了再申的Mhpil(其中一位是当了一年ra再申的)。
综上,自己之前的想法和规划还是太急躁了。
目前打算这一年先好好学习、摸索方向、体验生活,明年毕业后也找一份ra做,下半年同时试着申一下本院的Mphil,用两年打好基础,两年后再看是要继续留港还是出国读PhD。
以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背景:
本科人大社科类专业,均分86,辅修新闻学二专(不是双学位),均分90。今年申请上了21fall港中文传媒专业授课型硕士,下半年去香港读研。
但是大四一年体验了不同岗位的实习,发现传媒能做的工作(包括媒体、广告公关、互联网运营、mkt等)都没那么喜欢了,不太能收获成就感,再加上国内就业环境日益恶化(996,传媒行业低回报率等),于是开始考虑未来进高校做学术。
虽然初始动机有点不纯粹,但经过一两个月的信息搜集、咨询、自我反思后,还是觉得自己确实对学术有爱好,有很多问题想探究,也想出国看看,加上父母支持,最后决定读博。
但从6月选校到现在,发现海外phd申请非常激烈,而自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研究经历。目前只有:
1)大二参加过创新杯,拿了校内特等奖,北京挑战杯一等奖,但只是四作,数据分析都是大三师兄负责。
2)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城市街道调研),上专业课时做的北京城中村调研,以及其他零零散散的课堂论文。
3)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精准扶贫,拿了A(专业25%)。但做的是定性,很不规范,自我感觉很水。
最难过的是上述这些凑数的研究经历都和传播学没有半点关系。
我数学不好,大学四门数学课拉断gpa后腿。得益于学校教学培养方案,前后上过两门研究方法课(都是4.0),也学过SPSS和STATA这类软件,但我非常不擅长定量研究,统计课和软件都学得一般般。对定性很感兴趣,但没有系统地尝试过定性研究方法。传播学理论学习还算全面(但不够扎实),传播学和新闻学理论都拿了4.0。
总的来说我就是一个没什么研究经历也没有扎实研究能力的想申phd的小白。
曲线救国:
方案一:读完研后gap一年申博士
读研期间多选修phd的课程(我们院不同program的选修课可以互选),积极和老师搞好关系,努力拿到推荐信。借助学校和地理优势,下半学期或是毕业后在港校(最好是本院)找一份ra,积累研究经历。明年暑假准备文书,22年fall申请。
优点:
- RP、推荐信、语言成绩等都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
- 本科绩点一般,可以通过一年制硕士刷刷成绩。
- 读研时间算上gap也只花了两年,节省了时间。
缺点:
- 一年制授课型硕士,并且便实践,没有毕业论文,国外认可度一般。
- 一年时间太短,而且课业压力比较重,除了打好理论基础外几乎没有额外时间空间提升研究能力,也不可能发文章。
- 据说香港的ra竞争非常激烈,而且本身前期缺乏研究经验在申ra时比较吃亏,有可能陷入没有研究经验-没有ra经历-拿不到好推荐信-申不上好项目的恶性循环。一个替代方案是找内地高校的ra,但又面临认可度不高的问题。
- Gap一年,如果期间没能积累研究经历或拿到推荐信的话,反而浪费了时间。
总的来说,方案一成本低,有机会刷一刷各维度的背景,但对核心的科研能力和经历上没有太大提升。当下可以省点心思,但未来申博可能会很困难。
方案二:再申一个香港传媒的mphil作为申博跳板
暑假开始准备文书,读文献,写rp。开学后多选修phd的课程,积极和老师搞好关系,努力拿到推荐信,最好再套个瓷,然后申请港中文或是浸会的mphil。读两年mphil后再申海外phd。
优点:
- 海外对港校的mphil认可度高,尤其是港中文qs传媒排名奇高,据说mphil去处不错。
- 两年的训练更扎实,更有利于积累人脉和学术产出。
- 给申博留了更多的时间。
缺点:
- 据说港校的mphil申请竞争(尤其是港中科)非常激烈,每个系要的名额很少,而且可申的学校少(不超过三个),存在申不上的风险。所以我在想申浸会mphil会不会成功率高一点。
- 时间变紧张,丛现在开始要准备写文书尤其是rp来应付下半年的申请。
- 读研的成本变高,加上ma前后一共三年。我本科学校的硕士大部分是读两年,更不用说硕士同学制度一年。虽然知道时间长训练更扎实,但还是会有年龄焦虑。另外如果申不上奖学金也会产生一笔开销(家庭可以负担但感觉很不好意思)。
总的来说,方案二成本高回报也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需要当下付出更多努力,但如果申上了mphil未来申phd会更轻松。
我的困惑:
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这两个方案该如何选择,大家有没有什么建议或是要补充的?
2)港校taught申请美国传播学phd的成功率高不高?美国对港校(主要是港中、浸会)mphil的认可度如何?
3)港校mphil是不是真的很难申请?mphil申请比较看重什么?本校taught申本校mphil会不会更有优势?
4)如何找到高质量ra?ra经历对申请phd是否是必要的?港校ra是不是真的很卷?
5)社科类phd,尤其是美国申请比较看重什么?
这些问题之外的回答也欢迎补充~
因为本硕学校的传媒排名都不错,所以不求斯坦福、USC、Upenn这类大牛校,希望至少能申到综排低但专排高的学校,比如UWM、UTA、UIUC。另外因为我目前对批判传播学比较感兴趣,所以最近也比较关注UM,还没详细了解。
美国传播学做定性的太少了,我了解的不多,主要都是参考的各大排名,希望有了解的朋友能帮推荐一些学校!
写在最后:
最近随着自己对学术圈越来越关注(包括加入申请群、关注各类学者和博士微博、听播客、进各种豆瓣小组),愈发感觉自己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
尽管能从各个高校的官网查到很多资料,但在此之外的更多潜在信息(包括竞争激烈程度、名校对申请者的偏好、其他申请人卷的程度等等)总是时不时让人感到焦虑。明明最初只是想找个好学校好好读书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现在却不得不在这场军备竞赛里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不由感叹哪里都是围城。
我暑假的规划是复习研究方法+传播理论,目前主要靠读书和上网课。另外也在努力提升英语。
每每读书读到兴奋时,一边更坚定了做研究的兴趣,一边也不禁为自己的能力担忧。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安慰自己“每一步都算数”。
希望大家都能申到理想的学校,期待大家的解答!
————
看到评论补充一点信息~
我是粤语区的,有一定粤语基础,不算很好但是听和基本的说还是没问题的,大家不用担心~
其次我其实可以接受再读一个mphil的时间成本,三年约等于内地正常学制的学硕嘛,有点焦虑但可以接受~
我的终极目标是能打好基础,申上好的phd项目,所以目前主要的矛盾有两个:
一是,申上港校的mphil,和读完taught直接申phd,哪个成功率更高。
二是,读两年mphil申phd,和读一年taught申phd(相当于压缩了时间,少了很多训练,但还是得拿到推荐信等材料),哪个的成功率更高?
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推荐信、ra,美国高校要phd的标准等问题。
另外我也很担心只读一年taught会不会基础不扎实。不过美国phd前两年都在上课,所以学术能力的问题或许可以读博后再慢慢弥补?据说申phd会看重申请人的潜力?不知道潜力从哪里体现。也有美硕说好的学校特别看推荐信,大多都是提前和导师有过联系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AMA/分享|【书单分享】博士期间可阅读的工具书目(含英文原... (么么家的小喵喵)
- 请问有研究者做教育学中AI相关的研究吗? (7even4u4ever)
- 搜后求助|量化社科美研选offer (還是摩曼港🪐)
- AMA/分享|助力实习|心理学市场媒体短视频 (发一个结局)
- 圆桌讨论|寻找同做性别研究方向的姐妹(谢谢姐妹们支持!...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