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冲碧汉,英魂写宏篇——《大决战》中部分人物原型故事盘点
鸣剑斋书法
近期,电视剧《大决战》正在热播之中。作为主旋律正剧,《大决战》并未如以往的许多同类型作品一样,仅仅呈现那些在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大人物,而同样赋予了战争中的小人物以极其生动的描绘:战火中由“孔小胆”蜕变而成的“孔大胆”,淮海战场上的“白鸽”陈洁。。。。。。每一个小人物,都带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三大战役中的“小人物”,有一些成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烈士,有一些则看到了胜利的光芒,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做出了更大的贡献。以下,我将盘点《大决战》中部分人物的原型,讲述他们在历史上的真实故事: 一.孔守法 “新甘宁”孔守法:三人突合围,虎胆破重兵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名为《甘宁百骑劫曹营》,讲述的是吴将甘宁率领百位骑兵,直突曹操军营之中,击敌甚多,如入无人之境,最终居然不损一人一骑的传奇经历。军营乃重地中的重地,戒备森严,更兼曹操有四十万大军,人数极众,因而古今读者,无不感佩甘宁之英勇无惧,而甘宁此战,也为其获得了极高的声望,“江表之虎臣”的队伍中,甘宁赫然在列。但在大部分人的看法里,这种孤军冲突,直插敌人心脏的成功案例只存在于遥远的过去,在极度危险的近现代战争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塔山阻击战中,却出现了一位“新甘宁”,他和两位战友上演了一场比“劫曹营”更为精彩的战斗。
塔山阻击战,一场无比惨烈的大战,一块鲜血浇筑的丰碑。在这场战役里,无数英雄人物涌现了出来,宁吉高,伍兆生等战士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说到塔山英雄,就不能不提起孔守法和他的两位战友,他们真正演绎了孤胆勇者的含义,以区区三人辗转于敌阵之中,打死打伤数百人。倘使甘兴霸复生,恐怕也要对他们赞叹良久。
当时,六连一班班长孔守法与两位战友被分割在敌人的阵地上,四周俱是敌军。孔守法却异常镇定,他发觉这是一个难得的刺入敌人心脏的机会,理应继续战斗,在敌人的体内刺出几道大口子。有一个新战士有点犹豫,觉得以三人之力冲击敌军的合围,就是在给敌人送肉吃。但孔守法却十分坚定,并表示这是活下去的唯一办法,也是为党立功的良机。看着班长坚毅的神情,两位战士都下定了最终的决心:跟着班长干,活着冲出去!他们首先脱下棉衣,露出与国民党军服颜色相近的衬衣,然后摸到了附近的敌方炮兵观察点,将其直接打掉。随后,三位勇士在敌人阵地上寻到了一箱手榴弹,开始往敌群中投掷,一时间,烟尘滚滚,敌人慌张不已,三位勇士趁乱攻击,收效甚佳。敌人不知道自己的“肚子”里究竟有多少解放军战士在战斗,更加失措,混乱不堪。战斗中,有一个战友负伤了,孔守法让另一个战士护送伤者回去,自己则继续在敌人后方寻找战机。在继续剿灭不少敌人后,孔守法奇迹般地回到了阵地,令所有战士既惊讶又无比佩服。
如今,塔山之战已成过往,但人们对于塔山英雄们的怀念却一点也不会减少。孔守法和他的两位战友创造的不朽神话,将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新甘宁”的故事,必能穿越时间的阻隔,成为战争史上永恒的经典。 二.宁吉高,伍兆生 生死战友宁吉高,伍兆生:君为吾之股,我做君之目 塔山阻击战,与黑山阻击战,徐东阻击战并列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三大阻击战,在解放战争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塔山为塔山堡的简称,意为一座有塔有山的堡垒。然而事实上,塔山无塔亦无山,只是一个在锦西以东大约有百户人家的小村庄。这并非天堑之地,其四周地势平坦低洼,以开阔地为主,唯一的防御制高点,是西面的白台山,因而,此地防守极其艰难。可是,守住塔山却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因为它是蒋介石援锦兵团的必经之道。整整六天六夜,人民解放军以血肉之躯,铸成了真正的“塔”,真正的“山”,任敌军炮火狂击,攻势不断,亦岿然不动,坚守不懈。这至坚之盾,即便是吴钩,巨阙也无法穿透,人民解放军用鲜血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没有比身躯更牢固的塔,没有比勇气更高的山。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有一对生死战友的故事,堪称感人至深。这对战友的名字叫宁吉高(《大决战》中马庆原型),伍兆生(《大决战》中李大江原型)。
1948年10月10日,塔山阻击战正式打响。国民党军一开始便摆出了势在必得之态,炮弹如飞蝗一般倾泻向塔山阵地,塔山阵地很快便被浓浓烟尘所遮蔽。但是面对着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解放军战士毫不畏惧,与敌人展开搏斗,誓不让敌前行一寸。双方伤亡都极其惨重,战斗进行到第四日时,四纵的一连一百多人,仅余下七人。可见战况之惨烈非凡。
宁吉高和伍兆生均属于九连。战斗最激烈时,九连刚要开饭,指导员便对着全连战士喊话,让大家敞开了吃,因为这很可能是九连战士的最后一顿饭。九连一上战场,便碰到了有”赵子龙师“之称的国民党独立九十五师。这是国民党少有的精兵,极其悍猛,九连伤亡极多。伍兆生的腿在战斗中被炸断,却仍旧坚持着想往外爬以迎击敌军。他挣扎了一下,发现没能移动,原来是断腿被树枝挂住了,一狠心之下,他抽出刺刀,直接砍下了断腿,并将断腿狠狠掷向敌军。国民党军士兵见此情形愣住了,在这一愣神的工夫,便被伍兆生消灭。随后,伍兆生又从土里扒出了一个被炸瞎眼睛的战友,他便是宁吉高。
两人均身负重伤,可却不愿意放弃阵地。伍兆生腿断了,负责射击;宁吉高眼睛被炸瞎了,负责压子弹,两人很快便配合了起来。在战场上,两人如若一人,配合默契,效率极高,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这时警卫连冲上来,要将他们背下阵地,但他们说什么也不愿意,最终双双英勇牺牲在这片土地上。
这一幕,让他们的战友高玉宝终生难忘。多年以后,已经成为知名军旅作家的高玉宝认真寻访,终于找到了这两位英雄的名字。此刻,宁吉高和伍兆生,正静静地躺在塔山烈士陵园中,他们的光辉事迹并未被遗忘,而是铭刻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 三.陈洁 文工团战士陈洁:白鸽过疆场,赤血染军旗 文工团员,一群特殊的战士,一群战火中的精灵。在硝烟弥漫的沙场上,她们就像是翩跹飞舞的白鸽,用歌声,用舞蹈,给残酷的战争带来一丝美丽与柔情。而在危机时刻,她们亦能扛起枪,冲锋陷阵;抬起担架,救护伤员。在解放战争期间,这群血与火中的“缪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共和国的纪念碑上,她们的名字熠熠生光。淮海战场上涌现出了一位文工团的传奇先烈,她用自己的歌声与信仰,谱写了不朽的乐章。“烈火般的战斗,如我们的青春,我们高声歌唱,英勇地前进!我的心如激流般向南奔涌,跃进,解放上海,解放广东,解放全中国!”这句曾风靡淮海阵地的歌词,便出自她的创作。她的名字叫陈洁。
陈洁,1922年生,广东省人,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她自幼便随父母来到上海谋生,然而在水深火热的旧社会中,生存实属不易。陈洁的母亲死于贫病交加,余下父女二人相依为命。陈洁被迫进工厂当童工,受尽折磨与剥削。生存,活下去,成为了陈洁在那段黑暗岁月里的关键词。 18岁时,陈洁的生活有了转机。她参加了新四军,并被部队首长选送到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在这里,陈洁练就了一身本领,她不再是在血汗工厂中受尽欺侮的小鸟,而成长为为解放事业自由歌唱的白鸽。1947年秋天,华野一纵成立文工团,能歌善舞的陈洁参加了文工团,成为了一名文艺宣传员。从生存,活下去到活得自由有信仰,陈洁获得了人生的蜕变。
陈洁善于演绎《白毛女》中的喜儿一角,她的每场演出都能吸引许多解放军战士。而陈洁,也用最好的表现回馈着大家的热情,她就像一只永远吹响的号角,无数次激励着战友。在一场演出中,大风吹灭了汽灯,战士们点起手电筒继续为“喜儿”照明。文工团的表演惟妙惟肖,面对恶霸“黄世仁”,战士们群情激愤。陈洁很快让大家平静了下来,她告诉大家“黄世仁”也是我们的同志,同时又用激昂的语调,再一次鼓励大家握紧枪杆,解放全中国。陈洁这朵“淮海之花”,既是点燃战士们斗志的火焰,亦是稳定战士们情绪,促进团结的“粘合剂”。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的最后一天,战机呼啸,炮弹横飞,国民党军在做着垂死挣扎。陈洁发着高烧,但毅然决然地踏进了扛起担架,抢救伤员的队伍中。忽然,一发炮弹在她的不远处炸开,陈洁颀长的身姿倒了下去,“军中白鸽”坠落在了黎明前的最后一刻,血红雪白,天地怮哭。 如今,在陈洁烈士倒下的土地上,高楼鳞次栉比,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安居乐业。而存放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中的陈洁烈士《246首革命歌曲》手抄本,静静地躺着,用自己娟秀的字迹,向人们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更提醒着人们勿忘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四.赵兴元 文武双全赵兴元:戎马十余载,勇毅做先锋 2016年7月13日,是一个悲痛的日子,一颗光彩夺目的将星,坠落在辽宁大连。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赵兴元中将,在这天夜里与世长辞。他曾荣立特等功两次,大功6次,小功7次,并曾33次被毛主席接见;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一次又一次地为了守卫党,守卫国家,守卫人民而冲锋在前,鞠躬尽瘁,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而今,大星已归宵汉,可是英雄的芳名和事迹却永留世间。
赵兴元,1925年生,山东人,1939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6月加入共产党,他从普通战士起步,凭着智勇双全的表现,历任班长、排长、指导员、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政委,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政委。他的一生战功赫赫,在多场战役中皆表现出色:1948年在辽沈战役中,他率领全营顶着枪林弹雨,首先攻入锦州门户配水池,打退了国民党军队二十余次汹涌的反扑,拼死守住了阵地;1950年参加海南岛战役,在攻取海口市的大战中,他指挥一个营,歼灭国民党军前进指挥所和一个炮兵团,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以少打多,且还是在人数关系极其悬殊的情况下以少打多,在许多人眼里是螳臂当车的行为,是不可能成功的。但赵兴元将军却一次又一次地运用自己的勇气,才智,胆识,完成了以少敌多的不朽神话。
在将军的“神话故事集”里,有一个篇章必定是极其耀眼的,那便是配水池之战。配水池是一个供水设施,地势较高,又靠近公路,国民党守军在此修筑了极其坚固的工事,并派重兵把守。国民党军队在配水池周围密布地堡和火力点,将其自喻为“第二个凡尔登”。面对这个钢铁堡垒,赵兴元无所畏惧,他下定决心将其踏平,扫清锦州外围障碍,使得大部队可以顺利攻打锦州。1948年10月12日8时,战斗开始,赵兴元带着东北野战军3纵7师20团1营的将士开始了冲锋。然而一开始,攻击并不顺利,在敌人密集火力的打击之下,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赵兴元果断调整作战计划,以占领的四间前沿阵地的红房子作为依托,从两侧进行突破。敌人疯狂反扑,红房子受到轰炸,成为一片残垣断壁,但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构筑起了一座金汤之城。赵兴元和战友们,就在这座被炸得残破不堪的房子里,打退了国民党军的二十余次反扑。终于,赵兴元和5名战士冲上了配水池阵地,他们6个人,便俘虏了国民党军150多人。“凡尔登第二”,最终被信心与勇气之矛击毁!
2007年,82岁的赵兴元将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挥着手,声音洪亮地说到:“战术原则有千万条,勇敢永远是第一条。”这是将军常胜的秘密,亦是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奥秘。正是有了这群不畏牺牲的勇士,新中国的解放之路才得以被铺设得如此恢弘美丽。 五.赵绪珍 教育功臣赵绪珍:整貌先整气,治军首治心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战士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令人无比震撼。但却鲜有人想过,解放军战士们为什么会拿出迥异于国民党士兵的气吞山河之势,又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战斗勇气呢?说到这,就必须提一提曾风靡全军的“诉苦教育”,它如同一盏引路明灯,指引着众多迷茫的共产党将士走上坚定战斗的道路,也让他们明白了自己是为谁而战,为何而战。在这场诉苦教育中,指导员队伍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果说诉苦教育是一面大旗,带领着大家目标清晰,步履坚定地向前冲锋,那么指导员们,便是将旗杆高高举起,使所有人可以仰望旗帜的人。指导员团队中有这么一号神奇人物,他把军队里一个极其落后的连队,硬是打造成了铁拳头连,他叫赵绪珍。将钝剑铸为锋芒毕露的神兵,他并未使用什么“魔法”,而是充分发挥了诉苦教育的作用,让钝剑自觉地跳进了淬炼思想的“熔炉”。
1946年2月,蒋介石集结重兵,大举进攻东北。国民党军装备精良,人数众多,且解放军将士大都习惯了运动战,游击战,对于顶着敌人重炮的城市保卫战一开始并不适应,于是伤亡极其惨重。在此情况下,军队里浮现出了各种声音,有些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战士,对于赶跑日寇却还要打仗的情况感到不解,不明白与国民党军交战的意义,十分怠惰。而更甚者,在军中扬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并在作战时往天上放空枪。如何提高士气,如何激励战士们奋勇杀敌,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赵绪珍所在的东北民主联军三纵二十团九连,怠惰情况便极为严重。这个连里,有许多原国民党士兵,成分很复杂,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于作战缺乏热情,甚至试图逃跑,因而九连一直被视为部队里相当落后的连队。然而,恰恰是一个“开了小差”的战士,给赵绪珍带来了整顿风气的灵感。侯成安是抗战老兵,可四平战役后却试图“溜号”,赵绪珍费尽全力才把他追回来。原来,侯成安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他想回家尽孝。赵绪珍了解侯成安的家庭情况,他没有责骂侯成安,而是向他讲明道理,告诉他只有打倒蒋介石,除掉地主的靠山,他的父母才能真正过上平平安安的好日子,这才是真正的尽孝。侯成安立刻明白过来了,惭愧不已。侯成安的经历成功启发了赵绪珍,他以侯成安为第一个诉苦典型,将诉苦大会推广开来。李伯秋推动了诉苦大会的开始,让其生根,而赵绪珍则以侯成安为第一个例子,让诉苦大会变得更加自发,普遍,使其发芽,结果。
诉苦大会不只是单纯诉说战士们被地主欺侮的过往,在“诉”之外,更注重“思”,注重启发战士们对于受压迫原因的思考。战士们经过思想的涤荡,终于明白了自己是为穷苦大众而战,只有跟着共产党战斗,推翻国民党压迫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至此,战士们的作战自发性显著增强。在赵绪珍的引导和教育下,九连的战士们一改往日之态,以崭新的风貌向敌人发起了冲击。
在此之后,九连成为了传奇的连队,涌现出了无数的战斗英雄,房天静,王福民……一个个璀璨的名字在星空中闪烁。但在铭记他们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位使九连脱胎换骨的“魔法师”赵绪珍,他以他的睿智,亲切,善良,勇敢,为国家“变”出了一个斗志满盈的钢铁之连。
六.焦裕禄 模范书记焦裕禄:共禹功不让,荒地变绿洲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这是《尚书·禹贡》里的句子,歌颂的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功绩。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份一心为了万民福祉的牺牲精神令人动容。而在1962年的兰考,同样有一位大禹式的人物,他便是刚刚上任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彼时,兰考面临着内涝,风沙,盐碱三大灾害,但焦裕禄却并不退缩,他誓要带领数十万群众走出困境,创造一片崭新的天地。为此,他很少和家人相聚,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全家福,这成为了他女儿焦守云巨大的遗憾。在2021年2月6日《经典咏流传》的舞台,节目组通过科技合成了一张迟到57年的焦裕禄全家福。合成照片上,焦裕禄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可在现实中,焦裕禄已经离去许久,那全家福上永远空缺的身影,化为了兰考大地屹立不倒的旗帜。
焦裕禄于1922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焦裕禄受尽了苦难的鞭挞,他年仅11岁便为了一家生计,辍学运煤,每天劳作十几个小时,可即便如此,他的父亲还是因为无钱还债而被地主逼死。没过多久,焦裕禄又被日本鬼子抓去抚顺的煤窑做苦工,受到了更为残酷的虐待。焦裕禄与工友最终冒着危险逃了出来,可是为了生计却又不得不给地主打工,继续忍受痛苦。焦裕禄的青少年时期,在日本鬼子的“虎穴”和地主的“狼窝”之间反复遭到折磨,浸透了血与泪。 1946年元月,焦裕禄加入了共产党,找到了心灵的归栖之地。此后,焦裕禄屡立战功,他指导民兵制造炸药,智退还乡团,并一路南下,在新解放区进行宣传工作。在河南彭店区,焦裕禄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而在淮海战役打响后,他又带领担架队,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支援前线的战斗之中。焦裕禄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之后,焦裕禄在多个岗位上表现出色,其后受到党的委派担任兰考县委书记。面对兰考县三害横行的现状,焦裕禄率领干部,群众,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具体情况,制定规划措施,提出行之有效的平灾之法。他亲自劳作,以自己的举动感召着大家。一时间,父老乡亲们气势高昂,纷纷拿出决心与勇气,誓与三害决战到底,在很短的时间内,兰考县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焦裕禄更根据兰考特殊的地理环境,创造性地提出种泡桐树的治理方法。泡桐树能在沙窝生长,长得又快,对于挡风挡沙大有裨益。于是人人争种泡桐树,没过几年,兰考县的泡桐树蔚然成林,风沙被有效阻挡。而泡桐林在旱天可散发水分,在涝天又能吸收水分,对于林粮间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兰考县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人人皆颂焦裕禄是个既有斗志又有方法的模范书记。可是,为了兰考县的平三害大业,焦裕禄已经耗尽了自己的气力,他身患肝癌,却从不愿意休息,而只是想着为兰考县再多付出一点,再多贡献一点。。。。。。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病逝,这位“当代大禹”,最终永远留在了兰考。而今,兰考已然绿树成荫,焦裕禄当年种下的泡桐,为百姓指明了致富之路的方向。琴声悠悠,余音袅袅,用泡桐树做成的古琴等乐器质量极高,兰考县靠着泡桐这一独特的资源成为了远近驰名的民乐之乡。“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从黄沙漫天的荒地兰考,到乐音缭绕的绿洲兰考,焦裕禄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无比壮丽的奋斗之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看到一段李宗仁与蒋中正的谈话记录,不知从哪个资料而来,但... (豆友184004653)
- 杜聿明演得怎么样? (豆友202221952)
- 本片把杜聿明描绘成接近正面人物的真实原因 (东方晨曦)
- 宋美龄不太像.. (amanda)
- 这片子把卫描写成了个小丑 (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