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姆巴赫:实体一体系一结构——欧洲精神史的基本词

爛貓

爛貓(禹敷土 随山刊木 奠高山大川) 组长
2011-11-20 20:07:1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爛貓

    爛貓 (禹敷土 随山刊木 奠高山大川) 组长 楼主 2011-11-21 01:18:53

    http://daoli.getbbs.com/post/topic.aspx?tid=203350 海因里希·罗姆巴赫(Heinrich Rombach, 1923年1月10日—2004年2月5日)出生于弗莱堡的Breisgau,在弗莱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论问题的起源》前期由海德格尔指导,战后海德格尔被停止教授资格后,由马克斯·米勒继续指导完成,并在米勒和奥根·芬克的指导下继续完成了德国高校教职资格论文。1964年他赴维尔茨堡大学担任正教授,一直到1990年退休。期间罗姆巴赫在德国哲学界曾经非常活跃,主编《哲学年鉴》,创办德国现象学会并担任第一任主席。他被认为是现象学界具有开拓性创见的新一代现象学家。经由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现象学“,罗姆巴赫发展出了自己的”结构的现象学“ (Strukturphänomenologie)。他还独创性地发展出了不同于解释学(Hermeneutik)的“密释学“(Hermetik)。他对于东亚思想的重视和研究显示出了现象学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的开阔视野。 《世界作为活的结构:结构存在论的问题和解答》这本论文集,最初是海因里希·罗姆巴赫教授1996年访问韩国期间亲自构想和编定的。2003年德文本出版,2004年韩文本面世,这也是罗姆巴赫教授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此书的德文版一共收录了九篇论文,除了篇幅较短的第一篇和最后一篇是专门为本文集所写的,大致交代了结构思想的线索和全书宗旨,另外七篇都曾先后发表或出版过,这七篇论文从哲学史、文化比较、基本概念、方法论等方面全面介绍了罗姆巴赫的思想。在汉译之前,罗姆巴赫教授的大弟子Georg Stenger博士又选定了另外五篇具有代表性的长文补充进汉译本并撰写了一篇序言,因此汉译本的篇幅几乎是德文本的一倍。 在罗姆巴赫看来,现实不是僵死的存在,而是伴随着一种总体意向和开放观点的鲜活事件。现实是一种“我”的方式,并且因此要求人做出同样鲜活的回应。不只是人的回应,万物都要作出回应,并由此证明了世界整体的生存态势。对于存在的理解,并不能按传统西方哲学的对象化以及概念统一性的方式去掌握,而是要认识到现实的多样性和时间性、以及生存本身的丰富性;存在总是具体地在一切存在者之中动态地显现自身,一方面它具有独一性,另一方面又处于世界的整体结构之中。从哲学史上看,罗姆巴赫的思想继承了欧洲神秘主义哲学中对于存在和原初性的探求,同时又与东方思想(尤其是道家和禅宗哲学)有着高度的契合;在现象学史上,他试图批判和超越胡塞尔哲学基于意识之上的固着、以及海德格尔哲学基于人的存在之上的固着,将眼光扩展到自然和世界的整体存在,寻找我们时代的根本问题所在。
  • 爛貓

    爛貓 (禹敷土 随山刊木 奠高山大川) 组长 楼主 2011-11-21 01:19:30

    《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导言

    张祥龙

    罗姆巴赫(H. Rombach)值得中国学人们的高度关注,因为他将当代现象学及其哲学深刻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可以用“结构现象学”、“哲学密释学”和“境象现象学”来大略指称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现象学挣脱了它一直习惯性地穿着的西方中心论的紧身衣,更充分地实现出它“朝向事情本身”的致学主旨,让现象学第一次从方法、发生源头和显现方式上,自觉地进入到了原本意义生成的文化性结构中来,因而能看到各种文化和哲理传统本身的终极真实性,自明地感受到它们不受任何更高的普遍主义原则统治的自由、自在与自尊。 而且,罗姆巴赫达到这一步,并非出于体系的和一般的文化多元的见地,而是出自他对现象学方法的自觉继承(他在其著作中多次细致地梳理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乃至莱维那斯的现象学脉络),并加以重大改进,因而能从“实体”、“体系”达到“结构”,从“解释学”达到“密释学”,从意识分析、人的存在状态分析达到对于包括动植物与山河大地在内的总体存在的生成历史结构的境象阐发。他已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意义生成-维持的机制”[这是我的用语]的真实存在,“结构”从根本上讲就应该是意义结构。凭借这些进展,现象学的观察角度和开显能力又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在罗姆巴赫丰富多样的著作和思想中,就我目前的阅读和理解,密释学(Hermetik)似乎是他各条新思路的集中体现。它表达了这样一个超出了解释学(Hermeneutik)的新见地:在一切导致“效果历史”的“视域交融”之前,已经有了一个独特的、原本的、不顾其他一切关系的意义生成,因而可以说成是一种隐密的、密封着的源头构成。毕竟,我们要先有了意义,有了意义之源,才能顾及这意义的视域及其交融,尽管这源头也必在境域中生成。罗姆巴赫有时将这样一个意源称作带引号的“我”,它不同于西方哲学史上的个体之“我”、“主体”,因为它不再是“实心”的我,而只是一个构造意义世界的原生结构。就此而言,动物和植物也有这种“我”,因为它们也有充满意义的“我”。这样一个意义生成的独特机制进入了既非普遍化,又非特殊化的发生和悬临的状态,只能通过境象(Bild)来得到较合适的理解,不可用任何二值逻辑来规范。所以,它的“密释”,既意味着独一、密封,因为“几事不密则害成”(《易•系辞上》7章)[1],但又不是封闭和绝缘,因为它找不到现成界限来封住自己,所以是“非它”(Nicht-andere)的。换言之,正是因为能够原初体认意义的密释构成,所以反倒能够体谅和尊重其他的原初经验,正如儒家的家庭-家族经验、夷夏之辨反倒能够促成“天下为家”的儒者境界,以及“怀柔”、“来远”而非征服异类的文化间关系。 这样一个密释学见地就将我们带到了古今文化开创者们,比如罗姆巴赫所列举的东西方的伟大哲人的原初经验中,展示了与一般的解释学经验十分不同的思想境界。它那种不可被观念表达的艰难,自区别又自缠绕的出神圆舞,鼓荡着“无自体”的“自生性”,让思想沸腾,让这境界与其他一切派生的、伪本原的哲理区别开来,令这类哲人表现出被原初经验击中了核心意识的非常状态。这是真正能成为江河源头的高山,有自己的雪岭、冰川与天气机制。不用提佛陀、老庄、基督、苏格拉底,只就那些离我们不远的西方思想家,比如荷尔德林、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而言,他们都是具有真正的精神源头的思想巨人,大不同于那些只知做稀释化、叠床架屋化的概念化工作的哲学学者们。 就拿海德格尔来说,虽然他有罗姆巴赫指出的局限(当然罗姆巴赫也完全承认海德格尔的关键作用和思想恩师的崇高地位),但他确是具有源头思想结构或密释学经验的大家。早期海德格尔提出的先于一切二元化分离的“实际生活经验”及其“形式显示”,就带有密释学倾向,尽管海德格尔自己认之为是“存在论解释学”的。就此而言,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与伽达默尔强调“视域交融”的解释学有重要的区别。为了与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对话,为了进入西方哲学的主流话语,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这个要点上有所淡化。他提出了理解的前结构,但它最终是由个人的先行决断和生存时间的将来相度打开,本身并没有成为一个意义发生的完整结构,更没有获得“时代”和“世界”的意义。他于1930年经历了思想的转向,吸取了中国道家“知其白,守其黑”(《老子》28章)的见地,修正了他的真理观,从原来偏向“光明”和“开启式真理”的观点转向了强调揭蔽之前的“隐藏”、“非真”的新思路。由此,他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屋”,批判了西方真理观和存在观在现代技术文化上的体现,包含了某种文化多样性的思想机制。当然,他在这方面语焉而未详,也没有突破思想方法上的人类中心论。他批判了流俗人道主义的人类中心论,有生存论意义上的生态关怀,但他的基本思考立场还是人类缘在的,即使在他谈“天地神人”四相共舞时,也是这样。所以他绝不会像罗姆巴赫那样谈论“动植物的世界”和“石头的世界”。但无论如何,是海德格尔激发了罗姆巴赫,也激发了莱维那斯。罗氏的密释学与莱氏的“不同于存在”的他者哲学有某种相似,都在深刻意义上返回到存在者的世界。只是,罗氏没有完全抛弃存在,并通过使其意义结构化而找到所谓“存在论的总体结构”;而莱氏则凭借扯断时间视域的三相关连而达到绝对被动发生的道德“脸孔”。 此书的德文书名是“Die Welt als lebendige Struktur”,现在译为《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其中的“世界”是指密释学的多重意义世界,而“结构”即此世界得以出现的意义发生与维持的机制,由此而与“实体”、“体系”区别。至于“lebendige”一词,勉强翻译成“生活的”,但要作极其广义的理解,因为它不限于人类生活,而是指一切活生生的、富于生机和活力的东西,或是一切正在生成着、自身维持着的东西。以这种非人类中心的方式,而不像德里达那样诉诸“延异”式的“死亡”,也不像莱维那斯诉诸永不到场的未来与过去,罗姆巴赫克服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在场主义”,即某种意识中心论或人类缘在的存在中心论。 我于2004年起接触到罗姆巴赫的学说。当时我在德国讲学,其中有一个学期,就是在罗姆巴赫生前执教的维尔茨堡大学授课,由此见到我系本科毕业生王俊,当时正在此大学的哲学系读研究生。通过他和汉学家Leibold博士,我结识了在此系任教的罗姆巴赫的弟子和传人Stenger博士。通过与他的交谈,并阅读他提供的材料,我开始得知罗姆巴赫学说的概要,感到很有些投缘之处,而Stenger听了我的哲学见解之后,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在罗教授生前遇到他,你们一定会谈得来,他也会非常高兴结识你。”不过说实话,我在一开始读罗氏的短文时,也有过少许不很舒服的感觉,似乎其中有些“大而无当”的构造,过于依赖科学知识。但后来读到他更多的东西,包括此书中的“意义”、“从一到非它的六个步骤”等,开始了解到他的现象学分析的风格和真正的创新之处,这时才确信他的确是在现象学运动和当代欧陆哲学迈出重要一步的思想者,对于我们东方学人有着重要意义(罗氏著作在日本与韩国已经有些影响),于是决定做一些努力,将他的著作和思想传入中国。当然,这也不表明我同意他的所有观点,例如他对于科学的乐观与肯定的态度,对于后人类之人性的信任,以及谈论密释学却没有注意到家庭和亲子关系的原发地位,等等,都是我不能赞同和感到惋惜的。但他的整个学说的推进方向及其睿智洞察,却是我十分欣赏并乐于与国人分享的。于是先请王俊翻译了几篇短文,由我校改后发表在《世界哲学》上,进而策划翻译他的论文集和其他著作。在Stenger博士的大力协作下,此论文集的翻译首先完成,它的出版意味着罗姆巴赫的论著在中国第一次登陆,希望由此而能引出更多的后续努力。 罗姆巴赫思想深刻,行文时有跳跃,因而译其文章很有些难度。译者王俊先生做了极大努力,我也大致校阅了一部分文章(以斯汀格导言和论文集前半部为主),我带的研究生朱锦良也参与了校改,主要校对了后半部的译文(其中有两篇未深入涉及)。但是,由于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这些工作肯定不是完满的。其中或有表述不很明确、甚至误译之处,还望读者不吝赐正。 由罗姆巴赫的结构现象学和哲学密释学可以看出,如果“现象学”能够忠实于它的“即现象即本质”的特色,或这个意义上的“即体即用”的致思传统,它的哲理生机是不可穷尽的。尤其是,当进入文化间性(Inter-Kulturalität)的新阶段后,它阐发出的思想世界与我们正在为之焦虑的世界,无论那是一个文化的世界、技术的世界、经济的世界,还是政治的世界,都很有一些内在相关性,并同时与我们祖先的悠长深思有着回声不绝的哲理感应。因此,将这本译著放到“茎典书写”丛书中来,是相当合适的。 丁亥秋焕仁写于畅春园望山斋

    [1] 《易•系辞上》7章:“[《易•节•初九》:]‘不出庭户,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 爛貓

    爛貓 (禹敷土 随山刊木 奠高山大川) 组长 楼主 2011-11-21 01:22:59

    罗姆巴赫的结构现象学与密释学专题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modules/article/view.category.php/106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23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