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徐贲丨《与时俱进的启蒙》- 保守什么,为何保守
来自:杨原平(美NAP中国会员(英试))

《与时俱进的启蒙》
徐贲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1-1。
---
正文约3600字,摘要约850字,请注意联系上下文。
黑体字为本编标。编录:杨原平。
---
第二章 英国启蒙:自由与保守
7.保守什么,为何保守
摘要:
今天我们知道,《人权宜言》所倡导的那些政治观念,甚至“人权”“公民权利”这样的观念,并不是在所有国家传统中都有可能自然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如果不是先将某种程度上是抽象的新观念引入一个对它们陌生的政治话语环境,它们就根本无法产生,更不要说发展和成熟了。-p110
法国过去的历史发展将上层阶级变成了自由民主的敌人,而非民主阵营的一部分。——摩尔
英国有制衡君主专制的上层精英力量(贵族和资产阶级),而法国的中央集权却是非常有效地把这样的力量消灭掉了。
法国革命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群众起义,起义并没有彻底改变专制,而是把国王的专制变成了革命的专制。——摩尔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里指出,推动法国革命的观念力量是平等,不是自由。…从那以后人们多少次想打倒专制政府,但都仅仅限于将自由的头颅安放在一个受奴役的躯体上。-p111
传统对秩序与自由至关重要,而大革命毁掉了旧制度与旧秩序,那么社会凝聚职能只好由军队和暴力来执行,而用暴力来动员革命,革命的暴力就会在吞噬敌人之际也吞噬自己的儿女。——柏克
两个悖论:
第一个是,如果暴力统治已经变成一个传统和秩序,那么是否要保守这样的传统和秩序呢?
第二个是,如果保守主义的反暴力所维护的正是这样的一个暴力的传统与现状,那么反暴力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些正是乔治·奥威尔在甘地的和平主义里看到的那种悖论。-p112
每一个和平主义者都有义务回答的一个问题是:‘犹太人怎么办?你想看着他们被消灭吗?如果你不想,那么怎样才能不通过战争手段来解救他们呢?’——奥威尔。-p113
甘地是这样为自己辩解的:犹太人怎么着都会被杀死,那何不死得壮烈一些呢?…如果你不准备自杀,那就得预备着以其它方式丧命。
柏克反对暴力革命的主张与甘地的和平主义一样,也只是一个理想性的原则,不能把它当作一个能解决所有政治问题的技术性手段,更不能把它变成一个能通行天下的“保守主义”。
应当着眼于在暴力还没有发生之前,如何在政治生活中降低对暴力统治手段的依赖,以平等和尊重的方式去对待公民们以和平方式提出的正当政治要求。这才是反暴力政治伦理应当着力的关键。-p114
正文:
7.保守什么,为何保守
P109
今天,我们要从与柏克不同的历史角度来看待法国革命的意义,以及在这一革命的自由阶段出现的《人权宣言》(即《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把这个宣言当作法国革命留给争取自由、反对专制的人民的重要精神和政治遗产。当然,对于它的原创性是存在一些学术上的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它所宣告的价值本身。例如,德国学者耶利内克(Georg Jellinek)认为人权宣言以美国各州宪法的权利法案为蓝本,甚至“基本上是抄袭北美各州权利法案而来的”,但是,法国学者布特米(Emile Boutmy)则认为人权宣言是法国的文本,是法国原创的,与北美的权利法案都源于欧陆的“18世纪精神”。争论归争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宣言确实采用了18世纪启蒙学说的自然权利论和一些新政治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专制压迫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P110
柏克曾猛烈攻击这些观念是“抽象”的理论,而不是从实实在在的政治传统和经验中自然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这与他对法国革命的彻底否定是一致的,也是他用来支持其立场的一个重要论证。但是,今天我们知道,《人权宜言》所倡导的那些政治观念,甚至“人权”“公民权利”这样的观念,并不是在所有国家传统中都有可能自然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如果不是先将某种程度上是抽象的新观念引入一个对它们陌生的政治话语环境,它们就根本无法产生,更不要说发展和成熟了。社会变革引入新的观念,不管开始时多么抽象,也不管与现实有怎样的距离,甚至看上去遥不可及,都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后果,因此也都有可能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刚刚引入俄国、中国或其他国家时,不是也这样吗?
柏克显然低估了法国《人权宣言》的世界意义,也无法了解它对后世的影响。他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拉开与《人权宣言》的历史距离。柏克是1797年去世的,这个时候法国革命的恐怖时期已经过去,离拿破仑于1799年接管权力还有2年。他事实上没有可能与法国革命本身拉开充分的距离,来作出客观冷静的评价。我们今天单凭柏克对法国革命的偏见来评价法国革命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不是明智之举。
美国政治学家巴林顿·摩尔(Barrington Moore Jr.)在《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and Democracy)一书里对法国、美国、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里的不同革命进行了综合的比较研究,他对“法国大革命的起源、进程和结果”的基本认识是,“对法国漫长的民主之路来说,用暴力摧毁旧政权是关键的一步。(p111)在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这一步骤对于法国而言是关键的,因为法国民主所遇到的障碍与英国不同。法国社会并没有也不太可能以英国的方式产生一个具有资产阶级特征的地主所组成的议会。法国过去的历史发展将上层阶级变成了自由民主的敌人,而非民主阵营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民主要在法国取得胜利,那么就需要某些制度作出让步。在这里,我们断言说民主和旧制度之间存在这一关联,并不意味着我们认同如下的一种观点:法国历史注定可以发展成自由民主。有充分的依据表明法国历史的整个进程可能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而且,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法国大革命才是更加具有决定性的因素”①摩尔的意思非常清楚:要让法国自动、平稳地产生英国式的自由和民主,好是好,但没有这个可能。英国有制衡君主专制的上层精英力量(贵族和资产阶级),而法国的中央集权却是非常有效地把这样的力量消灭掉了。当民众革命发生之时,那就不是限制君权,而是消灭君权的问题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托克维尔所说,法国的君主专制成了它自己的掘墓人。
---
①巴林顿·摩尔:《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王茁、顾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108页。
P111
摩尔指出,法国革命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群众起义,起义并没有彻底改变专制,而是把国王的专制变成了革命的专制。这个看法也与托克维尔的看法一致。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里指出,推动法国革命的观念力量是平等,不是自由。正是因为自由的缺少,“旧制度给大革命提供它的许多形式,大革命只不过又加进了它的独特的残忍而已”。②他沉痛地写道:“(革命的)成功世所未闻…旧的统治者垮台了,但是它的事业中最本质的东西仍然未倒;(p112)它的政府死亡了它的行政机构却继续活着,从那以后人们多少次想打倒专制政府,但都仅仅限于将自由的头颅安放在一个受奴役的躯体上。从大革命开始直至今日,人们多次看到对自由的酷爱时隐时现,再隐再现;这样它将反复多次,永远缺乏经验,处理不当,轻易便会沮丧,被吓倒,被打败,肤浅而易逝。”①中央集权的行政是旧制度留给法国人的最大政治遗产,潜在地影响了大革命从自由要求向暴力专政的转变,也是造成后来法国政府不断更迭垮台的重要原因。
---
②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5页。
①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第240页。
P112
法国革命也许不是从专制向民主转变的最好方式,但是,历史的转变从来不按人的设计来发展。如果没有法国革命,又是否可能或者会怎样发生这场巨大的历史转变呢?虽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但却引发了摩尔的历史思考。他说:“如果没有法国大革命,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融合可能会继续引领法国走向一条自上而下的保守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呈现出与德国和日本所发生的情况相似的轮廓。”但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虽然法国也有资产阶级,但“法国革命并不是一场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的既往历史阻碍了这一群体的发展,使之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成就这样的历史使命。相反,倒是资产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依靠…城市平民的激进运动而夺取了权力”。②法国发生了一场与英国光荣革命完全不同的革命,其中那些由托克维尔和摩尔所揭示的关键因素是在柏克那里找不到的。
今天,赞赏柏克和保守主义的人士欣赏他反暴力的立场:用暴力制造凝聚力必然造成暴力的滥用,(p113)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所理解的那个暴力的法国大革命。他们同时也欣赏柏克的传统主义立场:传统对秩序与自由至关重要,而大革命毁掉了旧制度与旧秩序,那么社会凝聚职能只好由军队和暴力来执行,而用暴力来动员革命,革命的暴力就会在吞噬敌人之际也吞噬自己的儿女。分开来看,这两种说法都很在理,也是在历史中反复被印证的。但是,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发生的时候,这两种情况会互相对立,形成两个悖论。第一个是,如果暴力统治已经变成一个传统和秩序,那么是否要保守这样的传统和秩序呢?第二个是,如果保守主义的反暴力所维护的正是这样的一个暴力的传统与现状,那么反暴力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正是乔治·奥威尔在甘地的和平主义里看到的那种悖论。
---
②巴林顿·摩尔:《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第109页
P113
奥威尔在《关于甘地的思考》(1949)中指出,“英国人对待甘地向来很温和,部分原因是,英国人觉得甘地对他们有用处”,对付英国人,甘地这样借力打力也许是政治智慧但是,1942年甘地也用非暴力反抗去对付日本侵略者,那就看错了对象,这时候,他成了一个十足的政治傻瓜。这不等于说甘地的和平主义完全没有意义,奥威尔说:“甘地的和平主义,在动机上是宗教性质的,但他也主张,和平主义是一种定性技术、一种手段,它能够产生出所希望的政治后果。”也就是说,和平主义可以是一个理想的原则,但不能拿它当一个解决所有政治问题的技术性手段。奥威尔并不反对理想的和平主义,但他认为:“每一个和平主义者都有义务回答的一个问题是:‘犹太人怎么办?你想看着他们被消灭吗?如果你不想,那么怎样才能不通过战争手段来解救他们呢?’我必须得说,我没有从西方哪个和平主义者口里,听到过对这个问题的诚实回答。他们只会敷衍,顾左右而言他。1938年,有人也问过甘地这个问题,他的回答,(p114)刘易斯·费舍尔先生所著《甘地与斯大林》一书中有记载。甘地认为,德国犹太人应当集体自杀,这样就能唤醒世界和德国人民注意到希特勒的暴行’。战后,甘地是这样为自己辩解的:犹太人怎么着都会被杀死,那何不死得壮烈一些呢?费舍尔先生是甘地最热烈的崇拜者,但他听了甘地这番话,好像也惊得目瞪口呆。不过,无论如何,甘地是诚实的。如果你不准备自杀,那就得预备着以其它方式丧命。1942年,甘地呼吁对日本侵略者实行非暴力抵抗时,他已经做好了牺牲数百万条生命的准备。”①
---
①乔治·奥威尔:《政治与文学》,李存捧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448、452、453页。
P114
柏克反对暴力革命的主张与甘地的和平主义一样,也只是一个理想性的原则,不能把它当作一个能解决所有政治问题的技术性手段,更不能把它变成一个能通行天下的“保守主义”。柏克对法国革命及其暴力的政治伦理批判不应导向刻意回避或否定自由反抗专制中可能发生的非和平行为,而应当着眼于在暴力还没有发生之前,如何在政治生活中降低对暴力统治手段的依赖,以平等和尊重的方式去对待公民们以和平方式提出的正当政治要求。这才是反暴力政治伦理应当着力的关键。

目录
序关于本书与启蒙...001
第一章 导论:重申启蒙的四个主题...015
1.重申启蒙:重申什么,如何重申...017
2.自主的人:理智与心智...026
3.可靠知识与认知更新...032
4现代自由民主政治...039
5.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046
第二章 英国启蒙:自由与保守...055
1.宽容、自由和理性...058
2.启蒙者眼里的英国自由...065
3.从乡土社群到市民社会的苏格兰启蒙...073
4苏格兰启蒙的情操与市场...082
5.英国启蒙的德性社会学...094
6.从英国式自由到英国式保守...104
7.保守什么,为何保守...109
8.自由和宪制的柏克...114
9.宪制传统和良序社会...123
第三章 法国启蒙:理性与革命...131
1.理性与迷信...134
2.理性与自由...141
3.从理性到公共理性...150
4.启蒙导致极权吗...160
5.自由政治与暴力专政...165
6.法国的政治观念启蒙...170
7.政治哲学与政治方略...176
8.法国启蒙与法国革命...185
9.革命的思想起源不等于革命性思想的起源...197
第四章 美国启蒙:制度与人性...207
1.独步世界的新大陆启蒙...210
2.美国启蒙何以“美国”...220
3.自由的政治理论与启蒙...225
4.公民自决与宗教信仰...230
5.制度与人性...237
第五章 德国启蒙:国家与普世...249
1.宗教启蒙与大学革新...252
2.国家构建和官僚治国术...256
3.自上而下的国家主义启蒙...263
4文学和诗化的德国启蒙...271
5.康德启蒙的实践理性与普世原则...279
第六章 孟德斯鸠的政治社会学专制理论...289
1.自由与专制...292
2.专制之恶...301
3.权力制度与帝王权术...307
4形形色色的国民性腐化...312
5.君权和贵族政治的残局...319
第七章 开明专制与改革...3271.从经济到政制...330
2理性时代的改革...338
3.打造新的合法性基础...344
4革旧维新的政治红利...350
第八章 启蒙与开明专制...361
1.什么是开明专制...364
2“有悔意的君主时代”...372
3.启蒙时代的尚贤政治...377
4国家目标与行政理性...385
第九章 梁启超的国家主义后发启蒙...393
1.昨日的争论与今天的启蒙...396
2作为辅臣和启蒙者的梁启超...401
3.“革命不得共和而得专制”的延伸...405
4.梁启超的“开明专制”...4135.梁启超的国家主义启蒙...418
第十章 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的革命启蒙...425
1.新文化运动是怎样的后发启蒙...428
2新文化启蒙的“科学精神”...436
3.新文化运动的民主启蒙...441
4.“伦理觉悟”和“伦理革命”...445
5.启蒙时代的文学与政治...451
第十一章 书籍、阅读和启蒙的社会影响...457
1.旧制度下的书籍出版...460
2.书籍出版与商业利益...464
3.思想史与社会史...471
4.粗俗读物的颠覆力量...476
5.阅读与言论...483
6启蒙时代的知识人...491
第十二章 与时俱进的启蒙:真相、认知、观念...501
1.持灯和摆渡:没有启蒙的世界会更好吗...504
2.启蒙的三个部分:真相、认知、观念...509
3.传承怎样的启蒙...518
4自由是启蒙的灵魂...525

作者简介【百度百科】
徐贲就读于复旦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苏州大学外文系,现任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
著作:
《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
《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
《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1996)
《文化批评往何处去》(1998)
《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2005)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2008)
《与时俱进的启蒙》(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
徐贲专辑 -《爱思想》
http://www.aisixiang.com/thinktank/xuben.html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你们受苦如此之多,都是徒然的吗?难道果真是徒然的吗? (加拉太书 3:4 和合本)
Have you experienced so much in vain—if it really was in vain? (Galatians 3:4 NIV)
IN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