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不在世的作家啊,人气如此低迷。

Fitz

来自:Fitz 管理员
2007-12-22 21:30:44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石

    组长 2007-12-22 21:55:26

    他很尖刻。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2 22:14:09

    有趣的是小说出版后很多人自认是斯万、圣卢、奥黛特、盖尔芒特夫人的原型,并且很生气。 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和真人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从普鲁斯特和他经常去的沙龙女主人的通信来看,小圈子里的人还是有种半真半假的快乐,这种情形有点像是普鲁斯特经常提到的剧作家拉辛作品里对法国宫廷的影射。

  • 石

    组长 2007-12-22 22:20:34

    他只关注他们,却在心里嘲他们,那种情感就像卡内蒂的《获救直舌》中的母亲对自己家族的感情。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2 23:03:45

    我觉得他不太像是恶意的,他还是蛮喜欢沙龙生活的,喜欢女人交谈,喜欢跟风雅人士交往,也喜欢请客吃饭。他获奖也是靠了朋友们的帮忙,只不过他的作为小说家的洞察力实在是太无情了,而且用普鲁斯特的话说,他的朋友们“视力”差了点。

    其实他跟米兰.昆德拉很像,把小说家的自己跟生活中的自己一切两半。

    不过在小说中,他对诺布瓦大使的“艺术无用”论的回击很机智,(他哈哈大笑加以嘲弄的字句与他赞不绝口的字句,在我看来,并无多大区别。他说另外一种人,关于我所喜爱的作品,他会说:“你看懂了?老实说,我看不懂,我不再行。”而我也可以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他在反驳或演说中所看到的机智或愚蠢、雄辩或夸张,我都无法领会。)对自以为是的政治加以嘲弄。让人想起了帕斯卡和狄德罗还有17、18世纪的沙龙文学。

    如果米兰.昆德拉是在向法国革命之前的古典作家致敬,普鲁斯特也是。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2 23:14:20

    再说他对“我”的描写也是一点没留情啊,一般的小说家会把“我”写成是情有可原的人,普鲁斯特的內省是彻彻底底的。不把自己的道路说成是唯一的选择。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7-12-22 23:17:11

    [内容不可见]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3 15:40:42

    罗兰.巴特的书很难读,可是读的人还挺多呢,虽然爱和放弃都在一瞬间

  • 石

    组长 2007-12-23 23:32:44

    他不敢再书里承认自己同性恋。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4 22:32:06

    别人也问过他,他说他写的是小说,不是自传,他希望读者关注的是他的小说,而不是他的私人生活。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2007-12-25 09:52:41

    不知道大家看过阳光小美女这部电影没有?里面有一句话评论普鲁斯特,我觉得很平民也很到位:马塞尔.普鲁斯特,法国作家,单相思,同性恋,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花了20年写了一本几乎没人看的书,但他却是自莎士比亚以来最好的作家。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5 13:01:44

    他想有份工作也挺简单的,父亲在政府里有关系,很容易就能进入大使馆工作,而依托母亲家族那边的经商背景,也可以顺理成章的当个证券经纪人什么的。他只要走他们这种出身的人很自然会走的路,就像他的很多朋友们那样,就会有个很好的前途。 只不过对所有的择业前景他都选择了不。他外表文弱其实还是相当有主见,有个性的人。他对自己的文学抱负执着得很。跟维特根斯坦和纪德很像,全是资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全都选择了走别的道路。 他的小说有点百科全书的味道,为了风格的完美,他花了太多的时间了,他的创新太花时间了,他写起东西来像是科学家,不断地试验、研究,力求得出比较精确地结果,他这种写法使他不可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脱颖而出,他家里人不理解他,认为他懒惰,好像在《普鲁斯特书信集》里他还提过,因为自己的前途问题跟妈妈发生的激烈争吵,经常发展到咒骂的地步。在《驳圣伯夫》里,他用波德莱尔跟母亲的关系影射自己的家庭关系。 他的书刚出版的时候以当时的标准来说销路相当不错,很短的时间再版了好几次,只不过以后在“大众文学批评”下披上了“意识流”的外衣,跟乔伊斯站在了一起以后,在没读过的人眼里变了味道。刚出版那会,读者和评论家都不太着眼于什么时间观念,而是认为他的风格很有趣,行文轻松,幽默,可读性很强。 普鲁斯特对罗兰.巴特的的哲学作出了不少贡献,爱情、照片、时间观念等等,列维.斯特劳斯也用他剪辑、拼贴式的写作手法来跟古典绘画做比较。还有米兰.昆德拉对他关于小说观点的赞同。他的很多观点很有启发性。而且他总是能说出别人想说的话。 说他是莎士比亚以来最好的作家的人肯定是英语国家的人,法国人会说是拉辛(拉辛喜欢写情不自禁地没有结果的爱情)。要是有法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局一定不是殉情自杀,而是因互相厌倦而分手。

  • 石

    组长 2007-12-25 23:11:31

    对于法国贵族来讲,越无用的东西越高贵。学习大提琴要比小提琴高贵,因为大提琴很少独奏,学来无用。普也是这么高贵着的,他认同这种观点。严肃的谈论艺术和思想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不可想象的,那是维迪兰夫人圈子的水准。普和夫人们在一起只说衣服鞋子,谈起绘画时,斯万只提供关于此画的八卦,而不评论画的构图或给人的震撼。那小说里的人有几个有正经工作在做的。他跟曹雪芹一样,是无法从事其它工作的,他也不想,也不需要(家资颇丰,他维持不了体面的生活就会去死)。那种懒惰非常像与生俱来的智慧,他虽然饱受病体的折磨,可他从不羡慕别人健康,那算什么,还不如賴在床上想东想西。他一定非常感谢自己的虚弱,那为他赢来了必要的呵护和纵容。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6 19:32:18

    大提琴比小提琴高贵的观点,可能来自这么一种事实吧,就是大提琴这种乐器有更深沉的表现力,能够表现从狂喜到暴怒的所有感情领域,而且在演奏旋律优美的慢板乐章方面无与伦比,大提琴的独奏曲目比小提琴少是因为浪漫主义时期很流行协奏曲,由整个管弦乐团来衬托乐手绚丽的技巧,小提琴比大提琴更适合这样的协奏曲形式,但是在室内乐中大提琴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实16、17世纪倒是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古大提琴曲目,但是当时的古大提琴用的是六根弦,对今天的演奏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此外,大提琴演奏家在音乐爱好者心中的地位是相当特殊的。马友友要拉的是小提琴他恐怕没那么有名气。 基本上沙龙就是高级的派对聚会,各色人等聚在一起,吃吃东西,说说闲话,开开玩笑,谈谈恋爱,这也就是派对的全部内涵了。 斯万喜欢谈画的细枝末节,作者也说了这是因为他的谦虚使然,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有炫耀知识的嫌疑。只有控制好火候,添加恰到好处的调料,设计合理的烹饪程序,通过这些细节才能做出好菜。 他的身体真的不是一般的差,服兵役的时候,晚上常常剧烈咳嗽让周围的人都睡不着;每年都要病上一段时间,一战法国总动员的时候通不过征兵体检(那种体检的标准是很宽松的)。他这样的身体状况注定他没有办法去干一份稳定的工作。 即使父亲是医生,也治疗不了自己的慢性病,对普鲁斯特来说真的是件很悲哀的事。而体弱多病的他恐怕也是父母心中的隐痛。

  • 石

    组长 2007-12-26 20:47:27

    都有吧,一种天赋一种病。

  • 石

    组长 2007-12-26 21:34:12

    看看他对姨妈的描写吧,他说他偷听到姨妈惊醒后的自语,噩梦的内容竟是姨夫复活,要她一同去散步。他也曾说自己老呆在床上是遗传自姨妈,而关心天气,是传自父亲。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6 21:52:44

    要命的遗传! 他的小说里一点都看不到他弟弟的影子,好像他是独子一样。

  • 石

    组长 2007-12-26 21:59:52

    他那种极度恋母的人,连父亲都多嫌,弟弟更要踹要粪坑里去了。他无限迷恋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独特和唯一性。小说里满足一下自己。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6 22:05:48

    他弟弟没能在小说里扎一脚,可能事后还是有点不舒服

  • 石

    组长 2007-12-26 22:09:44

    有这种备受宠爱,又有天赋,又把注意力全吸引去的哥哥一定很痛苦,还被他无视。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人。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6 22:22:20

    他是很迟钝的人,他的名言是大病一场,才能把《追》看得下去,我估计他生平都没看过10页的《追》

  • 石

    组长 2007-12-26 22:26:35

    一个爹妈生的,差别这么大。像阮籍的儿子不喝酒似的。估计文艺的细胞被他哥一个人都长去了。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6 22:43:38

    哥哥像妈妈,弟弟像爸爸

  • 石

    组长 2007-12-26 22:53:38

    他爸睡觉还围头巾。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6 22:56:12

    医学不是万能的

  • 石

    组长 2007-12-26 23:04:14

    普鲁斯特对医学的态度令我激赏。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2007-12-27 15:11:06

    好像真的是个沙龙一样,ls各位像斯万一样说着他的八卦,看来我对普鲁斯特真是了解得太少了。。。 《追》只看了前三部,看到索多玛与娥摩拉便觉得有点厌烦了(听说卡夫卡说他只看得下去在斯万家那边。。。)。。。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看《追》的时候会感到很强烈的绝望。。。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7 16:33:39

    我第一次读到蛋糕那段时觉得特别振奋,他不是特阴郁的那种作家吧,他的幽默感很绝啊。 不过这部小说味道太浓郁了,量又大,不太适合连续地吃,容易味觉麻痹,(米兰.昆德拉比卡夫卡强,可以肯定他至少看了三卷)

  • Dulcixote

    Dulcixote 管理员 2007-12-27 18:17:16

    恩 不是 不是说他写得阴郁。。而是说太绝了 有时候你看到特别绝特别美的东西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绝望 非常想砍死这个人(笑~~~好像我变态了点~~~)

    我也对那个蛋糕印象深刻 还有他在卧室里等他妈妈的情景~~~~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7 20:34:25

    好强大的震撼力啊!

  • manphoenix

    manphoenix 2007-12-29 14:58:08

    我喜欢小说中的代入感,喜欢那种优雅雍容的氛围。 普氏的语言十分特别,仿佛是天生的高贵,这种语言特点乃至映射出的个人特性都是学不来的。 喜欢小说中对圣卢为保护马赛尔而痛打剧院中无礼者的描写。“先生,您这样很没有礼貌。”然后举手仿佛行礼,继而一个嘴巴将对方扇得转了起来。哈哈,十分传神,将贵族的傲慢、礼节与小人的粗野、势力刻画得入木三分。 没有听说大提琴比小提琴高贵是因为用处少。如果说独奏,除了巴赫的大无与小无,很少有作曲家为提琴写独奏奏鸣曲;而标准意义的大、小提琴奏鸣曲都是有钢琴伴奏的,这样的奏鸣曲大、小提琴都不少。楼上有人说浪漫时期人们欣赏协奏曲,此言差矣。协奏曲在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初期风行,而在浪漫主义时期依然式微,勃拉姆斯的钢协已经成为了由钢琴伴奏的交响曲,对比维瓦尔第、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只写了一首小协,门德尔松也只有两首。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更着重自身感情、或者说梦幻般激情的倾泻,钢琴独奏、交响曲似乎更加胜任一些。

  • 石

    组长 2007-12-29 18:38:23

    关于大小提琴的高贵是贵族格调中的标准,跟许多标准一样是谁分可笑的。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29 21:17:38

    高贵的观念是挺无聊的。作曲家对他们一视同仁。

    浪漫主义时代的协奏曲将独奏者视为英雄,焦点摆在炫技部分,单一灵感浮现的乐思。 从贝多芬到拉赫玛尼诺夫,他们的协奏曲都是演奏家的最爱,也是乐迷的最爱,单一乐器与乐队的互动,两种情绪相互交锋,这是独奏和交响曲无法表现的景象。 哪一个对普通听众更有感染力呢?柴可夫斯基的《悲怆》还是他堂皇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闪亮的风采》里,钢琴家倒在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如此戏剧性的场面,仿佛被乐队压倒的钢琴师。 协奏曲就像是没有唱词的歌剧。 协奏曲就是百分百的音乐会曲目,为演奏家专场音乐会而生,室内乐和独奏作品太具沉思性了,协奏曲比较能烘托气氛。

  • 编码G

    编码G 2007-12-30 00:42:39

    说他是莎士比亚以来最好的作家的人肯定是英语国家的人,法国人会说是拉辛(拉辛喜欢写情不自禁地没有结果的爱情)。要是有法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局一定不是殉情自杀,而是因互相厌倦而分手.

    <伤逝>......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30 08:17:57

    更像是《反复无常的玛丽安娜》,中央六放过这部由马里沃的戏剧改编的电影,贵族青年不顾自己家族的巨大阻力爱上了无依无靠、流落在巴黎的玛丽安娜,可结局却是男的移情别恋,女的跟别人结了婚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7-12-30 21:21:07

    [内容不可见]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7-12-30 21:30:51

    莫里哀有全集,拉辛貌似有选集,翻译质量就不能挑剔了。看看根据戏剧拍的电影还比较能还原其本身的意图,看了《十二夜》我才知道莎士比亚有趣在哪里

  • manphoenix

    manphoenix 2008-01-02 15:44:45

    看来野猪兄也很喜欢协奏曲了。我最喜欢的是莫扎特的第24钢协,颇有齐格蒙德英雄末路、无力回天之感,不知野猪兄中意哪首? 至于“悲怆”与柴一的感染力,我认为是见仁见智,不能以此评判两种乐曲形式的优劣。 从音乐史中可以看到,浪漫主义时期协奏曲确有式微之势,但并不阻碍优秀作品的涌现,也并不妨碍听众的喜爱。 “追忆”实在是一部需要用一生去读、却未必能“读进去”的书,遑论读懂,不过是穷半生智力,勉强求得普氏点点余香罢了。而这点点余香,必然是与能我们自身产生共鸣,从而十分喜爱的。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1-02 16:13:54

    [内容不可见]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8-01-02 19:23:07

    回MAN,比较喜欢钢琴组曲 第一钢琴对没接触过古典音乐的人比较容易上手吧,所以才有肤浅的恶名吧。 忘了从哪看的帖子了,讲拉辛的时候,顺带提到了普鲁斯特,说只要硬着头皮看下去,最后都能读懂,作者把想说的都写出来了。

    ls,是话剧吗?

  • momomonster

    momomonster (gravity sucks) 管理员 2008-01-16 05:00:34

    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和明室是我看过的最言之无物的书,个人认为他所有的观点都基于一种文学意义上的二手游戏;且玩的相当拙劣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8-01-16 12:03:30

    levi‘s的大部头也是如此啊,这些法国人的观点在单独的文章里旗帜鲜明,到了一本书里就更多是为了分析,捕猎不可说的东西。 他们比较重视方法,因为固定的文本易手次数太多了就彻底地变形了。 新的方法是对教育的陈规陋习的挑战,百分之百的人对教育不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使用从学校教育中学到的方法。 我感觉喜欢普鲁斯特的人应该对巴特有好感才对啊~~

  • momomonster

    momomonster (gravity sucks) 管理员 2008-01-17 03:21:47

    明白楼上的意思,我不是说他的语言没有实用性,也不是我读书非得明白个什么,而是觉得他的东西说感觉的话玩的是别人的感觉,论观点的话说的是别人的观点,读完了你想当面问丫那你想说的是什么?可能就是觉得除了来自别人的东西,他的文字什么也没捕猎到 他不像加缪,写西西弗的开篇就明确的说他只是总结前人的话,但起码他还总结了一下,巴特一本恋絮说完了就像重抄了一边追忆一样 他可能是想试图把一种文学性的描述方法纳入到哲学和评论当中,当然也不能否认其先驱性,但我觉得读起来没有他自己的体验

    方法确实是重要的,但是一个没有体验,只玩弄方法的作家,根本没有写作的必要 而我喜欢普鲁斯特的事实只让我看完了他的书以后更气愤,其实说的白一点,狂一点,就是觉得丫没读懂

    不过像ls说的,个人读东西有个人的体会,也没有非得达成一致的必要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8-01-17 20:48:16

    呵呵!巴特确实是在玩~

    从普鲁斯特之后不管是谁讲到爱情都绕不过去了,巴特死后在天堂里遇见普鲁斯特,普鲁斯特也许会对他说:“关于爱情你都说了什么?”

  • momomonster

    momomonster (gravity sucks) 管理员 2008-01-18 02:33:52

    呵呵,你觉得这两人能在天堂遇见吗?我怎么觉得更多是在地狱

  • Fitz

    Fitz 管理员 楼主 2008-01-18 09:12:54

    圣经上没说同性恋就不能入天堂啊!况且他们那么低调,上帝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啦!

  • momomonster

    momomonster (gravity sucks) 管理员 2008-01-19 00:48:57

    作猛点头状......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64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