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争论之我见
来自:珍惜咏悦(Randomness;fate.neversaynever)
很高兴看到奥地利学派学者的著作和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很高兴看到对其著作批判的出现,无知是可耻的,盲目的接受某种知识是危险的,未理解就轻言批判是有毒的。我记得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史的时候,震惊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学说的膜拜,他们从不会想过这个学说是否正确,他们只需要认真深读领会导师的精神,然后按照他得意旨行动。所有的质疑都是反动的,更加不允许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政治经济学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义社会学分离理解,因为马克思学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熊彼特坚持将马克思的学说分开理解,并肯定其经济学的科学性质,承认其关于资本主义过程图式的创见,结果他两边不是人)。有次学校组织了政治学院和经管学院的师生开展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正误的辩论会。在他们旁征博引不也乐乎时,我问了个问题:“你们中间有多少人读过《资本论》?有多少个人读完《资本论》四卷本?你们的引证中有多少是直接从《资本论》中引证的?如果是转引别人对《资本论》理解的,他的意思与原著中意思一样吗?如果有偏差,是他理解错了还是马克思错了?关于这个偏差是否是可以分析的?”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无声,第二个问题,非马克思研究的老师大多无声,第三个问题很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老师也答不上。(我这里用了些许技巧,我只允许肯定回答或否定回答)我理解到他们的辩护和批判大部分都是在向自己心中的“稻草人”在攻击。在关于奥地利学派的辩护和攻击中,你们是否也是在向稻草人攻击?在我看来,只要小组长的建组言和转发的卡普兰的文章中,才算是一个比较正式的批判。因为他们把心目中的“稻草人”清楚的摆了出来。有些辩护者把哈耶克和米塞斯的某些言论搬了出来当成论据,他们在攻击这个身体啊,怎么把它当成了盾牌?大多数的争论现在变成了相互谩骂甚至是恶劣的人身攻击,这是合适的学术研讨吗?让人痛心,我相信这也不是组长的本意。我想就奥地利学派争论谈一下我的见解,如果您认为奥地利学派的学说(或米塞斯的学说)是不容质疑的,不能剖解的,那么我们之间是没有任何交流可能的。不过真理从来不害怕异教徒,只有弱者才需要保护。在这里我只讨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理论,关于奥地利的一些主要学者着重讨论的自由、人类行为、法律、国家与政府都不予置评,不是我认为它们不重要,相反,我认为它们是极端重要的,不过它们应该放在更宏大的社会文化演进背景中进行。如果要在经济学理论里讨论法律与政府,那么管制经济学、公共选择和法经济学才是路子,因为它们是用经济学法则解释的,罗斯巴德和哈耶克的论述更像用非经济因素解释经济因素(或相互影响)。如果有学友认为这些才是极端重要的或者它们不能分离,那么那么你不应该只跟经济学家辩论,还需要和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法学家辩论。 辩护批判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对我们要讨论的东西下一定义(比如什么是“奥地利学派”,奥地利学派与米塞斯、罗斯巴德和哈耶克关系,小组有很多无聊的争执发生在这里),如果批辨双方都同意这一称呼的含义,我们就给出它的主要论点: 1.前提是什么,即假定为真不在我们这个体系分析的东西, 2.逻辑推理过程 3.结论 4.相关的一些经验证据 如果大家都基本同意以上的框架的内容,那么就可以进行批判,(现实的很多经济学家之间的辩论大家都不会明确的提出这个,是因为大多数专业人士是默认某些理论事实的,不过我们这个小组我相信大多数是非专业兴趣认识,所以我觉得有这必要)批判的地方可以有几个: 1. 最容易的是攻击逻辑过程,如果出现了矛盾,那整个理论都需要修正,现代科学著作首要是逻辑一致性。 2. 我们可以攻击其前提是不适宜的,不过这个很容易导致哲学问题和形而上学,以及一些词义学上得一些争论。 3. 检验其结论,如果其与经验事实矛盾,那我们可以该理论是有问题的。 从上面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了奥地利学派与现代主流的分歧,奥地利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比较强调前提,米塞斯与罗斯巴德是先验主义,哈耶克与拉赫曼是本质主义的经验主义者(门格尔也是)【这点我想大家给我点意见】所以奥地利学派的著作比较哲学性就是这原因。不过因为休谟问题的冲击,现代经济学已经放弃了前提的经验主义,又因为见到关于量子论的决定论、因果观和实在论的争论一直纠缠到现在,但这不妨碍量子理论把结论精确到小数点后11位,正是这种巨大的成功使经济学中发生了方法论的转变,走向了约定主义、工具主义和证伪主义.不过证伪主义在社会科学中遇到极大的困难,一方面因为人类社会的极端复杂性,另一方面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反身性),人的认知与行为会对过程和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基于机械过程的理论(凡是用数学方程表示的一定是决定的、机械的)在经验面前遭到的否定比证实还要多得多,这时人们会以非经济因素来解释失误,或者修改假设中一些辅助假设以使理论适合经验,最后什么也证明不了。现代主流经济学虽然还在喊着证伪主义,不过大部分暗中都放弃了,现在的判定标准是理论的简单性、理论的结构是否能让我们更好地组织经验事实?能否更多的组织经验事实?或是更好地解释经验事实和延伸?现代经济学就是一组工具(在文字解释时会披上罗宾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外衣)。我的意见是:不应该通过证伪证实结论的方法去对待现代主流经济学,同样也不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对待奥地利学派理论。我也不同意用比较谁的前提更优越来解决争端(米塞斯特别强调他得人的行为前提),因为这样会引起很多哲学和人类学上面的问题,这些大多数都不能通过逻辑证明得来,而是需要思辨和劝说接受,而且这些前提很多超出了单纯的经济范畴。所以,要批判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首先要做的是批判其理论的逻辑一致性。如果理论是逻辑没矛盾的,剩下的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理解去选择,根据各种优劣势竞争淘汰了。这时我们也可以讨论其前提,谈论一下人类目的一些规范性的问题。(举一个例子,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出版后,李嘉图理论已完成了逻辑一致。不过因为其应用解释经验事实比较麻烦,几乎没有什么经济学家悬着它。) 决定了批判奥地利学派的方向后,我觉得还有两点需要强调的:1.“现在的经济事实不仅仅由过去的经济事实产生的,而是由过去所有事实产生的”要始终区分理论经济学和经济学应用。一项经济政策,可能在经济上是不好的,但在社会和政治上却是必需的。我们要辩论的始终是理论问题。 2.价值和事实的二分法。即不能从“是什么”推出“应该做什么”来。当然在社会事实中,任何事实都渗透着价值判断,任何的价值判断也必然会受到所谓事实的影响。现代主流经济学和奥地利学派都宣称他们的理论是价值中立的。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及《文萃》中多次宣称他关于资本主义自由的宣称不能由他的实证经济学结论合理支持,米塞斯坚称他得理论是价值中立的,那是否意味着他得否定政府干预的政策主张不能由他得经济学理论支持?鉴于所有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都是极端的自由主义者,“理论与政策主张”这个问题有极端重要性,我还不太明白,希望大家能给予回答。在这里我只是想举个例子:在经济萧条时(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萧条),应该救市吗?如果回答不,为什么?我认真看了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论述,他们的说法应该是,尽管救市似的短暂的时间内大多数的人境况变好(可能有部分人情况变坏,不过这个是另外一问题),无可避免的是将来的境况更差。即是如果救市,就是用将来的更痛苦来换取现在短暂的快乐,如果是这样的话纯粹就是个人和社会偏好问题,是个规范问题。我相信谁也不会这样断定:如果救市,那引起的将是现在更痛苦和将来更更痛苦。因为显而易见的经验事实是政府实行救市后,的确有大部分人的境况短暂变好了。(这个东西我没有想明白,我说出来想大家给我意见) 在这里我给出解决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争议的一个建议标准和步骤,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希望各位学友能在一个和谐的气氛下学术辩论。我没有给出我认为的“奥地利经济学是什么”和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因为我想首先知道有没有人赞同我的观点,我也觉得有更好地奥地利学派的研究者能给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冯兴元 | 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的社会政策观 (静水流深)
- 联系 (周然)
- 朋友还是对手 (周然)
- 奥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蓝皮)
- 有没有群拉我? (Dani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