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购主义——一种经济行为演变成经济运行机制
来自:xj803
我也思考过和共购相似的课题,当初是由商品购买思考起来的。首先是看着那些大超市开始闪出念头,“希望工程“或许可以利用存在的竞争和超市还有商品供应商达成合作,让他们从销售利润中捐款盖希望学校,合作的可能性指望在消费者支持义买之类的行为,这样商家才有动力。这属于用非经济的因素(善心)去影响理性的经济人的市场运作,虽然有点天真无力,不过事实上就有些商家这样来加深品牌形象的和提升市场份额,这就是所谓的企业做些社会责任,只不过常态化于企业的经营当中。另外还可以应用到社区建设当中,毕竟超市等商家立足于社区当中,可以常态化的回馈于所在社区,搞些社区福利等等,商家作为社区企业公民与自然人公民非企业公民(可以理解为NPO)的经济互动,其实在西方成熟国家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这样看来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在里面,经济效益或许也是有的。这些理念现象感觉是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没有系统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比较突出的是“常态化“经济互动“。而且还比较有别于商家自己的一些促销手段,比如说会员、积分之类,因为这明显是讲究对买卖双方的经济效益。 虽说购物买卖是消费者和商家你情我愿的平等经济关系,但毫无疑问这些大超市把持了城市各角落,占领了市场,人们的吃喝用等消费都是恒定的,超市买场一般也都是服务于周边,竞争上显得是一劳永逸,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风险,只有内部的经营管理风险。可以说是稳赚的行当,像沃尔玛、家乐福这些零售巨头能做到最大的企业,看来也是很有道理的。况且零售业的集中把持了很大的话语权,不管对上游的供应商还是消费者。这样看来超市买场的部分利润就存在合理性的问题了。于是超市买场主动做点回馈做点善事也很自然了。 团购应该是消费者联合的经济行为了,本来有消费者协会,不过主要作为消费维权用(不吃亏),而不是争取经济效益(省钱)。还有现在比较流行的,拼车、拼饭等等。钱是省了,但是商家还是得有利润,这个利润产生直观一点就是从消费者身上获得的,不整体考虑剩余价值、剥削、工资之类相关的利润,套用政治经济学术语,那么从消费者身上是获得了交换利润,如果相信劳动价值、剩余价值说,那么这个利润源泉不是卖的商品而是超市员工的活劳动。由于从小受到的教育,接受社会主义观念,是要消除利润消灭剥削的,而利润剥削产生的源泉是市场和资本。资本比较难以消灭的,因为经济活动要用上资本概念还有货币工具,毕竟社会还没有发达到可以不用核算不计成本不理会经济效益地生产和随心所欲地分配消费(乌托邦),所以还是要用上资本概念或者保守点说是资产概念和货币工具(广义的,因为大家都用信用卡核算的话就成为银行的记录了)。市场方式是可以消除的,改革前的就没有,不过那种方式用于指导生产明显不行,没有了剥削可是存在剥夺的不公,按劳分配体现不出来。 在消费领域,即零售业消除交换利润是可以做到并有社会根基的。超市等零售企业演变成非营利,用非营利方式取代市场买卖。那么零售企业就得变成集体的了,一般消费者、会员消费者变成业主消费者,所有换了主其他一切照常。在这样的超市里没有利润产生,大家买东西便宜,当然这个利润得超过超市规模所带了的经济效益,不然采购成本提高了侵蚀了利润,这是比不上连锁经营的超市的。所以还得联合,超市跟超市联合。从零售到批发,这样一环一环的消灭交换利润。不过到了B to B领域消费者就止步了,特别是生产领域的B to B,就没什么消费者的事了。 共够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个人认为应该立足于此。行文逻辑差了点,献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危机面前,我们先从共购做起! (孟母找房)
- 太巧了,刚好最近也在想这个问题 (Stella)
- 面对物价上涨该怎么办?老百姓该怎么省钱赚钱? (孟母找房)
- 共购主义——一种经济行为演变成经济运行机制 (xj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