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书业 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
枫林晚木匠(一场温暖的遇见)
民营书业 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 作者:胡守文 | 时间:2007年12月24日 |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 编者按 民营书业30年,来自书业各方的感慨颇多,其中有出版社人士对民营30年的观察和思考,也有新华系骨干对“民营书店”这个“竞争对手”的学习和总结,中国民营书业的摸索和实践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宝贵的财富和难得的经验。 民营书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政府的扶植,政府应该扮演一种更为积极的角色。 ■ 胡守文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社长 中国书业的改革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是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拨付经费转变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开始自负盈亏,这是经营模式上的根本转变,触动了原有的体制。民营书业最初发端于发行领域,也就是俗称的“二渠道”,后来又有一些逐步介入策划领域。实际上,民营书业并不具有出版资质,刚刚进入策划领域时,是不太规范的。但是随后,在发展过程中,民营书业不但对中国书业的发行体制产生了巨大冲击,在出版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整个行业对民营书业的认识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把民营书业当成一个问题来看待,主要关注民营书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实际上,行业更应该将民营书业看成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课题来研究,这主要涉及三个问题,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 所谓怎么看,主要是涉及上级主管部门以及传统出版行业对民营书业的看法,这是逐步改变的。我个人认为,伴随着中国书业近30年的发展,民营书业不但自身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它对全行业所做出的贡献和功绩都是不容抹杀的。 民营书业的贡献一是体现出一个“破”字,有破才有立。它的出现预示着传统发行领域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打破了旧有的发行体制,成为书业中崛起的重要力量。 二是将传统书业带入一种“活”的局面,民营书业进入出版、发行领域,影响了传统的出版社发行,不少出版社也正是在民营书业的刺激下,开始自办发行,进而成立发行联合体,与新华书店一起成为重要的发行力量。 三是将传统书业引入市场化的道路,出版业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耻于谈钱而转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出版人也从原来的单纯的文化人转而成长为“儒商”。在这样的过程中,民营书业自身也不断成长,有了自己的地位,出现了“遍地英雄”的局面。 所谓怎么办,一方面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怎么办,更多的则是传统的出版业应该怎么办?是把民营书业看成异己,还是在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抑或是推动和刺激自身发展的助手? 不可否认,最初民营书业兴起的时候,书业一度“乱了起来”。一方面是民营书业与传统新华书店在折扣上的竞争,另一方面,在出版领域也造成相当程度的混乱,包括与传统的出版社争夺选题资源、作者资源等。 但是我认为,更应该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个问题。民营书业的兴起,对传统出版社而言是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刺激它们从原来无忧无虑的状态中惊醒,开始有了危机意识,并不断地加强队伍建设、调整观念,想尽办法留住作者,积聚资源,同时在渠道上也想方设法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双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营书业对传统出版社的经营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它促使传统出版社不断靠近市场,重振旗鼓。 当然,最初的时候,传统出版社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传统出版社也越来越能够自如地应对市场挑战,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民营书业与传统出版业在这样的竞争中互相促进,民营书业也在不断趋于正规化、规模化,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所谓怎么干,这个问题是针对民营书业自身的。民营书业最初诞生的时候面临的环境是很残酷的,因此,民营书业如何生存和发展,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首先,民营书业是不是唯利是图?是不是单纯为了赚钱而进来?其次,民营书业的进入是不是短期行为,而不顾文化的长期积累和传承?再次,民营书业是否远离文化发展的轨迹? 我以为,总的来看,民营书业在30年的发展中,还是守住了自己的良心,在这样的发展中,中国书业也不断改变自己对民营书业的认识,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对传统出版社放心,对民营书业不放心;传统出版社好管,民营书业不好管;传统出版社比较规范,民营书业捣乱;等等。 在中国民营书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像万圣书园、风入松书店、席殊书屋等标志性机构。事实上,与传统出版业比较起来,民营书业在很多方面都有优势,比如,它们更贴近市场,在思想和观念上都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冲击;在新媒体尤其是数字出版中也独领风骚;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上也颇有经验,开拓了新的经营方式和手段,对传统出版力量进入资本运作也有促进作用。 同时,它们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定位,规范自身的行为,最终获得了今天的成果。30年来,民营书业从最初的“异己”进入出版业,与传统出版业在竞争中互相学习,双方也都找到各自合适的位置及优势,在不同的领域里各有作为。 当然,目前的民营书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 首先是力量分散,数量多、力量弱,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没有足够的资源积累、文化积累。民营书业仍然需要力量的积聚,形成较大的发展规模,整合集体的力量扩大影响,但是短期内,还没有看到民营书业有实质性联合的苗头和趋势。 其次,民营书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政府的扶植和支持,民营书业与传统出版业的关系问题、民营书业自身的定位问题、民营书业能否进入体制中来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研究。 此外,各种针对民营书业的管理条例也要进一步明晰,政府应该主动研究民营书业,引导其正确发展,保留它们鲜活的东西,政府应该扮演一种更为积极的角色。 同时,民营书业也应该练好内功,自己规范自己,在自己现有的空间里良性发展,逐步获得政府的支持与认可。 新闻出版总署对民营书业提出了“抓机遇,上规模,求发展”的要求,非常符合民营书业的发展现状,也代表了书业对民营力量的期许。 (姜 淑/采写)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 epub+azw3+mobi+pdf+txt 电子书 (Downey_H)
- 建了一个“由心品人生”人文社科读书讨论交流群,欢迎参加! (豆友214613919)
- 蹲杭州学生 (豆友4FXUkopDN8)
- 【【欢迎加入杭州哲学历史读书会 】】 (思归引)
- “三省身”读书群欢迎加入 (Li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