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chen:(二) 银行的起源
北望
一不小心,这文字就成了古龙式的有头无尾了。继续书写,呵呵 先简要回顾第一部分的内容: (1) 升值的逻辑根源是购买力(工资)平价。这源自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思想,其背后根本逻辑则是源自达尔文的竞争主义,自由竞争市场的套利作用,使长期下物品围绕一价定律浮动。一个试图操控汇率制度的政府,或者延缓这个趋势达到均衡的时间,或者短期下死顶逆行背离,但不能在长期上改变这一趋势。 (2)理论上的最佳升值方式是一步到位,这假定存在一个聪明的全能全知的上帝,能够预先估算出这个值。但事实上,这个值乃是由市场博弈而成,这导致购买力/工资平价存在一个波动范围,同时,由于博弈作用,汇率会超调,所以动态上不存在这一静止最优均衡汇率点,只能由市场通过试错而形成共识。 (3)次优的选择,是稳步升值,由于不存在一个成熟外汇期货市场,稳步升值,使从事进出口的实业,能够预先把这个范围通过公司运营消化掉,这对于这个GDP增长中出口超过25%的国家中的企业,至关重要。汇率的稳定性,对于进出口占经济比重非常大的经济体特别重要。一个例子是1984年的香港,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以来,采用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当美元逐步减息,而本港则经济过热时,为了维系这一汇率,不得不忍受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这个过程和现在中国有类似之处,其背后,同样有不得已的苦衷。乃因香港经济中依赖进出口的比重更大。 (4)突然高速升值,忽快忽慢,最不可取,因为工商业无法预期,徒然增加不确定性而降低经济效率。但就算突然采用这种方式,相信金融、工商业迟早会在博弈中自求多福并调整过来。这种策略下,真正受伤的不是工业,是农业。农业是立国之本。国朝肇始于南湖学生社团,但却倚赖“分田地,均贫富”及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于马上夺天下。所以18年前,老人可以毫不犹豫用枪支坦克对付手无寸铁的刘和珍。但一旦经济崩溃,八亿游击队散漫于神州大地,再高明的管治者恐怕也无可奈何。一旦高速升值,美国大农场的农产品及肉类大量进口,农业失守,很难说会不会出现这种局面,尽管这个风险可能性极低,但一旦出现,代价却极其高昂。在对农民起义的历史教科书正面歌颂的背后,是对慕容式反噬的深深恐惧。这样一种恐惧,甚至可以看成一种原罪,而秉承自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潜意识中,从立国开始,便深埋于主政者心中,作为高明的政治家,与纯粹的从金融、工商业角度的考虑不同,必须平衡各方面风险。从而这样一种稳步升值是最符合政治和谐考量的。这一点,也是陈教授和其他纯粹的经济学者,在讨论决策时,和当局所实际考虑的最大不同------当然,也不排除某些政治操盘手会出现极其愚蠢决策的可能。 (5)稳步升值及贸易顺差,势必带来大量高能货币,间接引起通涨。关于通涨的问题及讨论,留待下一篇文字《货币数量论和通货膨胀》再行论述。 这一节,先讨论央行的职责问题。陈志武的逻辑是资产泡沫会造成社会危害,因此央行应该出手干预。这一节,以美联储为样板,探讨央行的职责。考虑到当下以货币为媒介的战争阴谋论盛行,所以顺手澄清一些事实。 要讨论央行,要先从银行和货币说起。当代的西方金融体系,植根于资本主义之中。而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则转折成型于13至17世纪之间。此前的各种宗教制度文化因素,在这一时期蜕变,沿袭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一部分。(相关部分可以阅读笔者之前四十一篇《历史哲学概述》)。但货币的历史,则远比这古老。 在文献记述的历史中,货币制度一直以有形商品为基础。(所以当代电子货币的出现,实质上是一大变化,有形物理媒介的消失,使电子货币充分凸现了“信用”的作用,以及其背后所深深依赖的法律,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理论上,任何物品,均可用于做交换媒介,牲畜、贝壳,石头,烟草等等,比如一个后来成为宰相的奴隶,和五张羊皮等价。在中国古代,女人有时也被作为交换媒介,比如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的和番。但红颜易老,就物品的保值和耐用性而言,女人不如黄金。最为耐用并被广泛使用的依然是金属,尤其是黄金和白银。直至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之前,黄金和白银,一直作为货币信心的保证而存在。 但黄金作为货币的计价单位,如同曹sir仁超所戏言,此一行为乃是人类最最愚蠢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在作为货币信心单位之外,黄金除了极少量的以其良好的耐磨性用于线路板和电子工业,作为连接插卡的导电层外,并没有其他大量应用的实际用途。人类耗用了大量机器、石油,将金砂从地下、河流淘出,而又用大量有毒的氰化物将其从矿石中提纯,融成金块,最终的目的,是将其变成金砖,再度埋入地下。这实在是人类数千年来以来最为愚蠢的行为之一。大师佛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中,便用大西洋小岛那些沉没于海底的巨石的故事,浓缩了人类社会制度中这一愚蠢的行为。(关于黄金和货币史的故事,留待《金本位和货币史》一节论述)但这一行为,伴随人类文明最近千余年历史,而银行,便是在此背景下产生。 在当代,一个商业银行基础的业务,便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从业务上看,这实质上和一个左手低价买进,右手高价卖出的进出口贸易商并没有根本性区别,只不过其所经营的商品是货币,而其间的价差,则是利息差而已。 在古代,最早从事放贷业务的是庙宇。神权和信仰获得信徒支持,最实际的信仰行动,便是捐献财物,从而庙宇得以积累大量。同时,在很多时代,僧侣、教徒可以获得税收上的优惠,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当和尚可以免税。这和当代高额的税收比较,这种待遇可以说是一种市场专利。传闻当代各个庙宇的高僧大师,参与各种市场交易,打游戏机,吃肯德基、买基金。。。。。但估计与国民一同待遇,分红仍要收税。所以南北朝和唐之间,大量人口成为僧侣。最高峰时,有记载说全国1/3人口均成为僧侣,成为此后多次灭佛行动的经济诱引。所以,庙宇有机会积累大量财富。(在犹太-基督教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公元前198年,塞琉古王朝夺取了巴勒斯坦和腓尼基。战争使塞琉古王朝国库空虚,而巴勒斯坦的圣殿,因为几百年来犹太人财富的贡献积聚,成为可能补充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国王塞琉古四世曾试图抢劫圣殿未果。于是,公元前168年,在犹太人逐走了国王任命的大祭司之后,国王安条克四世宣布犹太教为非法,废止一切犹太教的节期、禁止行割礼、禁守安息日、焚烧圣经、在耶路撒冷圣殿里竖起希腊神祗宙斯的祭坛,并在其上用犹太人视为不洁的猪进行献祭,强令犹太人食用猪肉。由此,犹太人玛喀比起来暴动,并于公元前143年建立玛喀比王朝,并一直独立到公元前63年罗马的庞培占领巴勒斯坦,并将巴勒斯坦、叙利亚设为罗马行省为止。后世犹太人的光明节(Hanukah)也来源于此。这一节故事,参读笔者《历史哲学概述》中《犹太人希腊化》一节) 由于借贷间的差异,使信徒、僧侣们有动力收集公共财务,加大借出的业务量。赚回来的钱,则进一步修葺庙宇,彰显神威。现代银行的威严建筑,其背后也是为了彰显此种财富效应以增加民众信心,其建筑意义,看起来和庙宇也很接近。但庙宇所借贷出去的,更多是财物,而非象银行一样,专门局限于处理货币,所以,庙宇更象高利贷或者典当行,而不是银行。 在西方,封建农业社会,积累资本的来源是土地,而地租则是资本的合理回报。罗马帝国分裂以后,欧洲大陆上,长期的分裂战争,使私人资本家得以存在而不被中央集权所消灭。商业贸易的发展,则有利于资本积累,但他们的财富,往往是数代人家族式的积累。(这一点与Bill Gates比较,或者碧桂园比较,可以看见社会积累财富的方式的飞跃及与社会经济制度结构变化的关系。) 比如文艺复兴时,Medici家族成为欧洲最富裕的家族。这个家族的人物,贯穿佛罗伦萨的历史并以其家族的口味领导了主流社会的艺术品位,塑造了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黄金时期。所支持过的天才人物,包括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伽利略等,这个家族发家的业务之一,便是银行业,另外一个行业是药业。后来的家族,则比如十六世纪的Fuggers家族,十七世纪的Rothschild家族等。这些家族在财富急剧积累之后,信誉膨胀,从而被诱发或者被强迫去从事借贷业务,而最主要的借贷者,便是国王。Fuggers家族创造了一个著名的复利的例子,就是以14%借出20万金币给西班牙国王,导致20年后西班牙国王破产而需要债务重组。但实际上,富商并没有实权去对付国王的赖债。所以,中世纪到工业革命之前的资本家族中有野心的男孩子,总不自觉要去涉足权力。或者购买地产,换取头衔,或者将财富转换成为权力,并与权贵联姻。但世事多变,权力并不永恒,在封建制度体系中,君主的死亡乃是一种最大的风险。因为这意味着所有的契约必须重新签订。而这也提供了一个给统治者反悔的机会,比如喜欢装穷的嘉庆皇帝,就趁机把和珅处死,肥了国库许多年。而多变是时局,使得和政权联姻,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比如香港霍氏,因为航运业的关系,沾染红色,所以地产饱受歧视,今日码头边上的星光行,当年曾三年没有电灯,后来霍氏只好玩玩奥运,便是一例。而首富李氏,则有鉴于此,小心谨慎,左右摇摆。)这些家族所从事的业务,并非专一以货币汇兑为目的,也并非以大量面对普通民众为目的。 更接近于当代银行的起源版本,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一个是金匠版本,另一个是汇兑商版本。金匠版本认为,银行的出现是从储蓄功能开始的。在金银作为货币的主要体系中,,一些有金子的人为了储存安全,将金子存放在金匠铺,同时交付一定额度的保管费。金匠除了负责对金子的坚定,也负责保管。由于存放的金子有一部分是常量“不需动用”的,于是这部分金子可以被借贷出去,获得利息收入,无本生利,而放贷者,天然便懂得了控制储备金以防范日常之需的道理。同时,金匠们开出的收条,则成为一种变相的1:1发行的票据货币,可以代替硬币或者金属。另一种是汇兑商版本,比如中国古代的山西票号,从事商业票据的兑汇。无论如何,到15-17世纪之间,交易货币供给,和银行业务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意外发展出来的历史事件。 金匠版本着重于银行的储存功能,而汇兑版本着重于银行的汇兑功能,于是,存、贷、汇便是常见商业银行的最基本业务。实际上,银行又和其他业务常相伴而成。比如美国淘金业狂热过程,淘金者不但要保存黄金,也要从全国各地购买物品消耗,所以,便发展出邮政同时兼具银行的业务。当代日本人,由于战后物资缺乏,情况也与此类似,邮政也集结大量金钱,所以小泉需要对邮政大动手术,实际上,也是对金融体系动手术。而美国的投资银行,尽管一开始和银行业的票据交换、黄金输送有关系,但却是以承销国债为开始,并一直以销售债券、股票作为主业,不再局限于存、贷、汇等业务。但无论如何,存、贷、汇依然是银行最基础的业务. 写文章写到此处,突然找到一篇文章,解释银行的运作: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534397.html?fr=qrl3一看写的比我还详细,赶的上崔景题诗在上头了。所以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推荐各位先阅读该文所写的银行业务,再来讨论美国的中央银行演变。 Michael 2007年12月17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 If the dream is big enough, the facts don't count
- Wardo, it’s like a final club, except we’re the preside...
- Simon Reynolds interviews The Stone Roses, 3rd June 1989
- Jeffery Sachs教授这样说真的安全吗?
- Michael Wu的linkedin
- April 22 - BJ☀️Terrific weather + passport and ID ...
- 信息共享|Hedge Fund Quant Trader | Ex BB S&T ASO
- Neil Druckmann 引用了 Kurt Cobain 说的一段话(结果被骂)...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024年的经济学阅读 (北望)
- 2023年的经济学阅读 (北望)
- 秦晖:从南非看中国 (北望)
- 新晋诺奖得主诺德豪斯和罗默:他们找到了解决这个时代最基本... (北望)
- 如何打赢中美贸易战 (盲修瞎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