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让你开心——同性恋的拒绝预期
鱼会成为老师吗
一次访谈经历
上学期的一次课程作业,我正式以学生的身份向我认识了还算久的同校学长进行了一次访谈,机缘巧合下,我们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探讨《大学生男txl的性观念》。其实在一开始,我们的研究问题仅仅是“大学生txl的恋爱观”直到有同学向我提出“拉拉”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才逐渐把议题缩小到“男txl”和“性观念”。其实在访谈开始之前,我已经对回答有了自己的预期,只不过都是基于我个人的生活经验观察得来的。最后,访谈结果也与我想的大相径庭(涉及受访者隐私不便展示)。 这次访谈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有过恋爱经历和没有过恋爱经历(或者当前没有伴侣)的txl对于“孤独感”“抑郁”“焦虑”“嫉妒”心理的比较。结合我的研究(样本数量少可能不具有普适性)和过往文献,我想谈谈“拒绝预期”。
什么是“拒绝预期”
拒绝预期指个体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会遭到拒绝或排斥的预先判断,通常由歧视经历导致。(Cohen JM,2016)拒绝预期使txl者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他们对外界保持高度警惕,避免接触可能施加歧视的人和事。但是这种高度警惕状态会消耗很多心理资源,导致心理健康问题。(Liao YH,2015)调查结果也表明,大学生男txl的拒绝预期和焦虑显著正相关,甚至是引发性少数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因素。(周杰,李放,2021)作者举了一个例子:
他们会在内心假设他人拒绝自己的场景,并在社交场景中怀疑自身行为是否恰当、猜测他人看法。
这将导致大量心理资源的消耗、内心压力进一步增强、导致焦虑感的增强。当然,上面描绘的场景并不独属于txl,它也常常发生在直人身上。
关于“孤独感”
在和学长聊天的过程中,谈到孤独这个话题时,他的回答让我耳目一新。孤独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需要探讨的问题,不论有没有另一半,我们都需要面对孤独。在某种程度上,有固定的伴侣的确要比那些单身狗有高的生活满意度高得多(李放,2019)。其实这种对于孤独的看法呈现出生活阅历、学科专业和家庭背景的不同方面的延伸,过于决绝的说有伴侣可以消除孤独感,未免太武断。但是一个稳定的恋爱关系对于txl群体来说,除了可以提供一般情侣的亲密感与归属感,在应对外界压力与偏见时,也能提供一般朋友和家庭所提供不了的情感支持。 当然,国外的研究也发现,与异性恋倾向的学生相比,txl倾向的学生有更多的敌意,感到更孤独(River I,2008)
关于“隐瞒”
在txl群体中,大部分都会对自己的性向做出隐瞒。这种隐瞒必须随时监控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是一种对心理资源巨大的消耗。同时,性取向隐瞒又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压力,看上去只有恋爱关系能极大程度的缓解这种隐瞒带来的心理压力。(李放,2019) 没有人不期望一个浪漫美好的爱情,但是基于国内形势和个体观念的压力,即使txl被称作性少数群体,但人口数量甚至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的人口总数。今年关于这个话题发生了很多事情:北京高校军训上的一次意外讲话,公众号的集体消失,比赛场上的歧视事件……
关于这个话题,我个人比较喜欢有魏伟老师在一席的演讲《我想让各位猜猜,异性婚姻、男同婚姻、女同婚姻,哪个离婚率最高?》,以及小宇宙上“不合时宜”关于《同性恋的污名、想象,以及现实》和“Steve说”14期和魏伟老师一起探讨《酷读同性恋和异性恋》(就在我想推荐梁文道老师的《怎样面对LGBTQ》时才发现,这期博客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被删除了)
我想让你开心,我们的目的不是出柜,而是让柜子消失。 欢迎大家和我一起探讨更多!
ps:侵删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觉察时刻|读《价值心法》有感:做生意的底层逻辑 (秃头小书童)
- 想听实话我腿算粗吗 (momo)
- 有没修真筑基法门 (风小yeah)
- 无意义中寻找价值 (ACT) 价值观探索免费工作坊 (Nolla)
- 觉察时刻|原来聪明人都在用的“结构化思维”,能让人生开挂! (秃头小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