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戕害了我们的广播!?伤心 (转贴)
ruxucaomu
谁戕害了我们的广播!?伤心 hooraychining 今年年初,随着周君的《音乐西客》取代了《星光海岸线》,我的广播偏爱受到了严重影响,好在《音乐西客》符合我的口味,其节目质量毫不逊色于《星光海岸线》,这也算是一种失落的安慰吧!可是,《星光海岸线》在我心中是无法被抹去的。 之所以这么喜爱《星》,除了她自身的独到之处之外,还因为我从《星》开播第一天起就一路听下来,其中的点点滴滴我都与景新、海蓉和小朱一同经历,我觉得自己是与他们同悲同喜、共同成长的,对于节目,对于主持人,是有感情的!然而,仅仅一年,只是一年,一切就结束了,一切是那么突然,只是过完一个春节的功夫,《星》就成了历史。 如果说《星》的消失让我措手不及的话,那么《无稽之谈》的取消就更让我大为震惊。 我并没有象听《星》那样从第一期起听《无稽之谈》,但自从第一次听了这个节目后,我就打心眼里欣赏这个节目,佩服周小苑:《无》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更在内容上超越了以往我所听过的任何一个节目——这当然归功于周小苑。 《无》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宽泛的选材,极尽畅快的各抒己见——有想法的通过节目侃侃而谈,没想法的通过聆听别人的思想大开眼界——交流在这短短的40分钟里张现她神奇的魔力,思维在这里碰撞出火花,迸发出更加绚烂的色彩。听了《无》之后,我一下子觉得自己学会了思考,懂得了表达。现在没了她,不仅是少了一种乐趣,更是少了每天必做的一次大脑体操,少了一种思索的快感与习惯。 音乐节目多如牛毛,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俗套,从这个角度说,拿掉《星》在所难免;交流思想的节目堪称罕物,其中真正能让人思考的更是凤毛麟角,这样想来,取消《无》实属不该。 没了《星》,也没了《无》,我们当然可以期待下一个能让我们欣喜的节目,可是如果下一个也和以前的一样短命,期待又有何用? 如果所有高水平、有品味的特色节目终究难逃一死,那么最后我们的广播到底会剩下些什么?我们还能听些什么呢? 究竟是谁让我们失去了《星光海岸线》和《无稽之谈》? 究竟是谁戕害了我们的广播!? 一、低俗广告 听听现在广告,不是增高产品,就是壮阳秘方,特别到了23点之后,几乎全是关于性生活方面的,好像中国人下半身的问题永远也解决不完似的。更可怕的是,这些广告中的某些措辞和宣传多少让人鸡皮疙瘩落一地,真担心会误导某些心智不健全的人。最让人反胃的是,这些下半身广告经常出现在精彩的节目之前或之后,大煞风景不说,还使原本就短暂的节目更显局促,好节目也让人听得不尽兴。广播中充斥着这样的垃圾,而听众想清理都不可能,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二、庸俗主持 总有一些主持人拿着肉麻当幽默,说着不着四六的笑话还拿腔拿调。最不能忍受的是他们讲一口变了味儿的南京方言,还自以为是地说个没完。我绝没有歧视方言的意思,但明白人都应该了解南京方言是不宜登大雅之堂的,那些主持人不知是怎么了,竟然都乐此不疲。也许他们自知普通话说不好,所以用方言来滥竽充数,可是经过他们“艺术化”后,南京方言不仅不雅,而且更令人作呕。 主持人的素质不高或审美不佳导致一大批质量低下的节目产生,这些节目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内涵,除了热闹,留不下什么深刻印象,再加上制作粗糙,听起来更觉得乏味。令我吃惊的是,似乎许多听众已经默许了这些东西,许多除了搞笑空无一物的节目特别受欢迎,真不知道是庸俗的主持、无聊的节目培养了一批没什么高尚审美追求的听众,还是南京这座本身就俗不可耐的城市里自然繁衍着一拨品味不高的人。 想想《星》里景新、海蓉还有小朱说的那些域外风情,播放的那些平常听不到的欧洲音乐;回忆《无》中那些听起来惊世骇俗的言论,还有穿插其中的那些让人回味咀嚼的片花警句,那才是优秀的主持和真正精彩的节目,那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广播! 三、频繁改版 现在电台改版的频率比电台自身的频率还高,过度的改版把许多优秀的节目改得面目全非,还有一些其实很有档次的节目却被毫不留情地一刀砍掉,这种短期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节目变得像得了绝症的婴儿,不出两三年必定夭折,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主持人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主持态度。我猜测也许个别的主持人会想: “这回节目做得不好没关系,反正过不了几天就会改版,到时候我又可以从头开始。”于是不断制造的新节目成了主持人练习的一次性工具。没有长久固定的节目,主持人就无法从原有的节目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改进。 对于主持人来说,节目应该是他们精心经营的家,可是不断地改换门庭,主持人就如同吉普赛人一样,四处飘荡,无处为家,既然不存在家,当然就不会在意住所的好坏——节目不过就是个漂泊中暂时停留的旅店罢了。我想每一次都从零开始,主持人难免原地踏步,自身的能力未必会长进多少,节目质量自然更是难以提高,而听众无法固定地选择一个节目收听,就不会对节目和主持人产生感情上的依赖,对电台也没什么熟悉度,就像总是在装修的房子似的,不停地拆拆补补,东敲西敲,那样的地方永远只是个工地,没有温暖舒心的家的感觉。频繁改版,听众听到的总是不断新生的节目,新鲜感是有了,可是以往电台给人的那种归属感却再也找不到了。 谁都知道电台需要生存,所以求新求变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可是新陈代谢不是全盘更新,尤其不能把那些优秀的节目给拿掉。我认为改版是对广播的整体升华,应该去掉那些低质的、过时的节目,保留有思想、有内涵的节目,当然,应该全面考虑各个层次的听众需求,既有大众化的、轻松有趣的节目,又有格调高、小范围欣赏的节目,做到雅俗共赏。特别要保留发展那些带有品牌特色的优秀节目,这些优秀节目既指收听率高的,人人都愿意听的,也应包括个性化的、受众范围窄的,甚至是曲高和寡的节目。电台的决策者应该明白,有些节目虽然听众少,但并不代表节目不好,有时候恰恰相反,因为总有些先知先觉的人能敏锐的觉察到真正品味不凡的东西,如果能让这样的节目发扬光大,不仅会带动一批新锐听众,还能提升电台自身的文化个性。总之节目的好坏不能简单的凭数字来判断,偏执地遵从于末位淘汰制是愚蠢的。 遗憾的是,现在的广播改版只做到了满足大多数听众的低水平要求,却忽视了小部分的另类呼声。媒体应该适当的引导听众,让更多的人提高欣赏水平,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听众(《传播学概论》)。 我的管理学老师曾说过,中国人总是认为“不破不立”,喜欢先推翻过去的一切,然后再建新的,似乎唯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大手笔、大气魄,而欧洲很多著名的文化名城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充满生命力,恰恰是因为他们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建、推陈出新。真的希望将来广播改版能多多保留一些、发展一些,而不是一味的催生新节目,表面化地使节目“看”上去很美。 如今,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钟爱的广播节目,还有更多的精彩的广播正在或极有可能成为永远消失的电波。 当优秀的广播成为濒危的遗产,我们更有责任大声呼吁:“让我们听得更加长久!” 附:南京地区广播遗产名录 1、 文化星空 陈静 江苏人民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频率 2、 乐人谷 李强 江苏音乐台 3、 流行歌曲现在时 大卫 江苏文艺台 4、 飞一般音乐空间 吴继宏 江苏交通广播网 5、 风行音乐世界 海燕 江苏文艺台 6、 我爱电影 王馨 南京音乐台 7、 蓝色音乐田 刘伟 江苏文艺台 8、 文化三剑客 夏兵等 江苏音乐台 原帖地址 http://hooraychining.blogcn.com/diary,101974203.s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陈静现在的节目 (星辰)
- 2018年7月10日突然想起高一经常听的文化星空 (derek)
- 木心与胭脂扣 (CCChris)
- 晚安,收音机前的每一位 (-steven )
- 网络这么发达,大家就找不到陈静信息吗 (-ste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