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我妈让我给她推荐几个电影,我给她推了几部爱情片,其中包括一些婚外恋题材如英国病人。我妈大斥我三观不正,翻开豆瓣英国病人的讨论页面,斥责电影三观不正者亦不在少数。
有些东西不是不去拍,它就不存在。
艺术不去触及人性的幽微与阴暗之处就没有意义了,让艺术的归艺术,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
三观“正”的艺术作品,又是以谁的三观作为标准呢 …
其实搞艺术的人和普罗大众的三观大不相同。。。所以还是不要带三观了,而且老一辈人最看不起的就是搞婚外恋的。。。
[内容不可见]
不管承认与否,世界上都不是只有真善美。
我觉得电影文学类艺术作品如果是公正的描述,或者说着重强调一方面的同时对其他方面有客观展现,那就是所有题材皆可以。比如描写婚外恋,婚外恋可以刺激美好,但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一定是负面的,婚姻中的另一人是否会受到伤害,他们的家庭、孩子、其他社会关系受到的影响和对他们的看法如何。我个人认为艺术作品,尤其是商业作品在三观的表现上还是要有一定的客观性,主人公三观可以不正,但作品中应该体现出主人公的三观与社会认可的三观是有偏离的,不然真的会伤害到观众的感情。
公序良俗?
啊是 英国病人里面三个人都die了
看了不代表就要模仿,这是一个基本的认知吧。电影的核心功用也不是教化。就比如禁毒教育也会播放一些不那么美好的影像,作用是在于警示一样。说起来…我国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分级制度,以免带坏小盆友而同时又能让有判断力的成年人可以完整的欣赏…要么不上要么阉割…
我一开始的想法是看个电影看本书为什么要带三观,这不没事儿找事儿吗;然后长了几岁,有些三观不正的我真的接受不了,好恶心哦;现在,随便吧开心就好,带不带三观也不是我自己能控制的,是我的经历与脑海中一些不明显不成型的想法决定的,啥都不想管了。(我本人非常曲折的心路历程😅)
哈哈哈哈哈哈 其实这是一个没办法消弭的矛盾。因为只有做电影赏析的专业人士才会或者说才有义务尽量不带三观地评价影片,其他的普通消费者必然会这么做,因为电影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只是像抖音一样的消遣,玩意。(电影刚刚诞生的时候,这个观念才是社会主流的对待电影的观念) 而消遣的时候,大家就是喜欢懒惰,喜欢捡那些自己一看就懂的,内里观念自己最认同的看,而那些和自己主观价值观念不太一样甚至针尖对麦芒的,就厌恶地远远丢开。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这个挑剔需要有度,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简直不能允许它存在了,因为人与人三观不同,大多数争议作品也只是带有一些历史性局限和一些导演主观好恶,不止于多么邪恶多么反人类,所以在自由尽兴选择时,还是需要一点宽容,给不喜欢的作品留条活路。
可以,但是对角色的批判不应该等同于对作品的批判
我可以,但有些人不行
王小波:有的观众说,请让我哭吧;有的观众说,请让我笑吧;有的中国的观众说:请让我受教育! (忘了哪篇杂文,反正前面的事例是茶花女剧组来北京唱歌剧,有人说舞台上唱的都是卖银嫖昌人员)
说是不看三观,但是谁又真不看,只不过还没触到那个点
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现在电影或者电视剧等文化传播的主要障碍…就像电影【误杀】 为了迎合市场三观的需要改变结局。
误杀还有播出的希望吗?😢
“带不带三观”这个说法就很怪,三观是手链吗想带就带想不带就不带。我觉得三观是刻在骨子里的,你的一举一动都能反映出来。
你说的电影严格意义上来讲只能算非类型片。真正的艺术片连剧情都可以没有,还要什么三观?对于一般的电影大可不必带这种极其苛刻的眼光去看。又没人盯着你,何必和自己过不去呢?我随便举个例子,FPS主角十个有九个杀人如麻,你会因为在游戏里爆了几个纸片人的头就睡不着觉吗?
伊朗的公序良俗认为女性只能露出眼睛、通奸者和同性恋应该被乱石砸死,你觉得如果那里的导演都按照这样的公序良俗来还回有《一次别离》这样的传世名作吗?
我说的意思并不是一定按照公序良俗去拍啊….如果都按照公序良俗去拍,那怎么还会引申出相关讨论?
那我可能搞错了
抱歉
没事~自由讨论嘛
三观不正 ❌ 不符合自己的三观✔️
有个问题,如果我的三观里包含了对他者的包容性,那么我是否能接受三观与我不同的艺术作品?我想我是会接受的。 我认为对艺术电影中的三观,我会尝试去理解、去思考,但我会选择性接纳,又不是全部。 而且看电影主要是去看一个影像化的故事,看他的故事脉络,画面,场景,人物神态,以及背后传达的思考与情感的共鸣(只要能对上频率)。这些往往是生活中难以获取的,如果只是想看真善美,去看看感动中国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文艺作品不一定是为了“载道”而存在,在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十分重视文化作品的载道功能,目的是为了精神统治。而一波又一波的思潮,则一定是抨击了既有的观念,宣扬进步的思想。 比如《西厢记》在当时社会是离经叛道的小说,用现在的话说是三观不正,但自由恋爱在现在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这是因为社会进步了,当时三观不正的东西,却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好的文艺作品往往是人类思想的先锋。 我没看过《英国病人》,就拿我之前看的日剧《昼颜》来说说,这部剧讲的是主妇出轨的故事,很多人会觉得三观不正。但是我想说,人性是十分复杂的,在人人唾骂的不伦之恋的背后,是真挚的爱情以及人对于沉闷无望的生活的反抗和自救。如果我们以人为本地去思考的话,就会通过文艺作品去反思从一而终的爱情和婚姻究竟是幸福的象征还是人性的枷锁。
天才不可能和普通人保持一致,赫胥黎宣扬进化论的时候,他在世人眼里就是三观不正,被嘲讽为猴子。布鲁诺在宣扬日心说的时候,他在世人眼里也是三观不正,因为和宗教的理念不一致。 同样的,抵制赎罪劵的马丁路德也好,反核武的罗素也好,提出恶之平庸的汉娜阿伦特也好,都被公众认为是三观不正,可是公众的三观就永远是正的吗?如果不一定,那为什么不让大家畅所欲言呢?我认为,大家可以怀疑,但也可以试着去理解和宽容吧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