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贺云翱:世界上有一种精神叫‘考古学家精神’”引发的思考
来自:秇莫禾
思考
看到很多同学在纠结要不要考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要不要考考古学专业。就一下子想到了,自己为什么要选择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考古学方向,是初心吧,对历史的探索欲。
在自己还不懂得天高地厚的时候,总会对史籍记载的历史,持怀疑态度,总觉得没有实物证明的历史,都是扯蛋。抱着这样的想法,就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了考古学方向。
等毕业以后,踏上找工作的坎坷路程,一度对自己产生怀疑,我怎么学了一个这么局限的学科,我可以选择的工作,竟然这么有限。
等一切算是在艰难坎坷中尘埃落定,工作了一年,回过头来,再来思考考古学的学习到底对我赋予了什么?
是名利?是金钱?怕都不是。
在我浅薄的认知中,考古学赋予我的,就是这种融入骨子里的“考古人的精神”。
记得在一次找工作面试的时候,一位前辈说“你是学考古的,那你挺能吃苦的吧”,后来没有去那个单位,因为前辈已经想着让我吃苦了。后来,来了另外的一个地方“吃苦”。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考古人溶于骨子里的韧劲,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后来,在工作中,习惯性不断复盘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在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静心审视自己身边小伙伴的工作、生活态度,再一次看到了研究生学习的意义之所在,再一次看到了考古学学习的意义之所在。它给予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是宝贵的。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谦卑,是我们一声最宝贵的财富。
而且,我们的情怀也是至上的。
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学了考古不会后悔,不学将是一生的遗憾。
贺云翱:世界上有一种精神叫“考古学家精神”

考古学作为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唯一用实物资料研究历史与文化的科学,其从业者之精神自然有其本身的特色。总结而言,大体如下:
一是知行合一、重在田野的精神。考古学家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学习一系列相关的课程知识,包括从旧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考古学方法与理论、考古技术(测量、绘图、摄影、修复等)、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建筑、古陶瓷、古文字、古钱币、美术考古、科技考古、环境考古、考古学史、世界考古、历史地理学、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历史文献、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文物法规等,有的高校还有更加细分的专门课程。但是,无论多少课堂学习,一个真正的考古学家最佳的“课堂”和“研究室”应该是在“田野”。也可以说,只有书本知识和室内作业,而没有“田野”的调查、发掘、研究,就没有考古学的存在,这是由考古学的性质所决定的。考古学的遗迹、遗物、环境、空间资料、理论提取乃至真知灼见,保存和书写在广阔的大地上,而不是收藏于斗室中,虽然有如柴尔德这样很少接触田野的著名考古学家的存在,但他使用的基本资料仍然是由其他考古者在田野中获取,而且他的一系列理论是否与事实相符,仍然要通过田野考古获得验证。
二是实事求是、讲求物证的精神。实事求是属于科学精神中最宝贵的品质,但考古学家的精神世界还要特别加上“讲求物证”之诉求。考古学家深知,人类及其历史与文化在长达数百万年的演进中有太多的事件于文献中未有记载,即使在有文字记录的时代,许多极其重要的历史也会被人为遮蔽、遗忘或缺载,至于张冠李戴、似是而非的记录更是屡见不鲜,为此,考古学家形成一个治学习惯:首重实证,让物说话。就是要在实证的材料中发现人类及其各种物质与精神文化事象、技术、艺术、制度、文明的起源和演变等等。如果文献记载完全正确,也需要通过考古物证揭示其具体的地点、生存环境、建构材料、具体形态和布局、诸多细节化过程等,从而让文献与实物有机结合,立体化展现真实世界的丰富多彩。今天,全球有难以计数的遗址、博物馆以及相关信息载体利用着考古学家发现的物证资料向人们诉说着人类曾经有过的沧桑巨变和精美绝伦。
三是持之以恒、刨根问底的精神。我们知道,许多考古学家为了解决某一发现的来龙去脉,持之以恒地奔走于田野、求索于文献、交流于同道,数十年如一日。本期介绍的田野考古大师凯瑟琳•凯尼恩对耶利哥遗址的持续发掘和研究,正是这样的典型事例。在中国考古界,这样的事例也不胜枚举,如夏鼐先生对中国史前文化谱系、对罗马金币和波斯银币、对冶金考古的持续性研究;苏秉琦先生从陶鬲的类型学研究入手,最终创立考古区系类型学,并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做跟踪探索长达数十年;宿白先生对佛教考古的长期研究和卓越成果等。考古学的实证性材料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中,非一日之功可以发现,有时一个关键的逻辑性材料需要数年或数十年时间的等待和寻觅才可能现世,这需要当事人有充分的耐力和恒心。多少考古学者为了解开自己认定的历史之谜,长期坚持不懈,或终有所获,或虽穷尽努力也一直无解。然而,他们对学术的忠诚和倾力都让人敬仰。
四是同行一家、彼此尊重的精神。做考古的人都有一个切身感受,那就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见如故,友情恒久,这可能与考古人长期在田野见到太多的人世沧桑,又与各色人等合作交往因而养成豁达性格有关。而且,你去参观他们的考古工地或标本库房,他们往往会说:“想拍照尽管拍。”然而,拍照者从来不会私自发表一字一图,这种内心的感恩、信任和契约精神极其宝贵,因为考古人都知道,任何一项田野工作都有当事人数年的努力,所耗身心和费用巨大,外来者尽管被允许拍摄或取得资料,但绝不可率先发表,抢人先机;此外,考古人彼此大都坚持学术公正,礼敬对方的任何一项创见,在行文作著时亦绝不隐人之美,营私舞弊,这才使得考古界风清气正,和美共生。
五是成就自我、奉献公众的精神。人的一生都是短暂的,也都希望活出精彩,活出质量。对考古学家而言,一生会有许多独特的发现,甚至有的发现是石破天惊,这正是考古人苦中有乐、实现价值的原因所在。然而,考古学者清醒地知道,其所有的发现都是属于社会,属于公众,所以绝大多数考古学家都有甘于奉献、乐观其成的心态。当他们的发现名传天下,当他们的创见写进各类论著影视,当他们的工作造就世界级遗产,当他们发掘的文物让亿万观众欣赏,当他们的成就带来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这些都最好地诠释了考古学家的奉献精神。
当然,我们还可以总结出更多的考古学家精神,但是仅凭这五个方面,我们也可以说,考古学家作为现代科学共同体中的特殊人群,值得社会大力支持,值得社会普遍敬重!
本文为《大众考古》2019年03月刊卷首语,来源:大众考古公众号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分享/讨论|各位文博人最希望当下通过平台提供什么内容 (小布尔乔亚的拱)
- 实习/就业|群聊 (豆友r8WvmGSpQY)
- 择校/方向|哪所院校考古学本科比较好 (鸟类低质量雌性)
- 择校/方向|考古学保研辅导,ENFJ来帮你答疑解惑! (一点一点)
- 考研/上岸|复旦文博备考经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