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无人生还
立在青左
最近一直在围观微博和豆瓣,给很多吐槽帖都点了赞,为了排解忧郁头一回找同人文来看,也在吸烟室抽上了人生的第一根赛博华子。学生时代我只把“人品与文品”当作一个难以下笔的本省作文题,现在看到八月长安人品的陷落和作品的崩盘,深感文字与人格的互文诚不我欺,其中的奥秘无穷,简直可以作为一生探索的课题。
于是想说说我这几天的想法,其中或许也涉及到人品与文品相映这一母题。首先,组里很多姐妹都提到了八姐《时间的女儿》,大家可能记得但没有提起的是,《时间的女儿》原本是铁伊的一本历史推理小说,而八姐早年爱看很多侦探推理小说。(我合理怀疑八姐现在不看书了,《这么多年》下册里一点文墨都没有,她的阅读水准应该就停留在本科低年级阶段)早年八姐受了这些推理小说的滋养,能在行文中编织进很多巧妙的细碎情节,收线时刻让人大呼过瘾。
举个例子,我觉得《这么多年》里见夏宿舍漏水去住香格里拉的情节写得真好:一是针脚细密,比如见夏先打算去同学那里挤一晚结果听到她们嚼舌根,放弃,然后打算去招待所结果开会满房,放弃,细致地排除掉这些最可能的选项,才能让香格里拉之夜变得合理。二是张弛有度,松弛如黑暗中的初吻,被窝里的美梦,紧张如回校的一路,班主任的打探,能凭这一个主要事件让读者的心七上八下,八姐之前是有点水平的。第三点,也是最厉害的一点,是伏线绵长,一把香格里拉的木梳是开房的证物,能引发事端,也是初恋的信物,能承载想念。
当然,我此处所做的分析,和八姐最近自己站出来做的分析有本质区别。我做的分析是为了让大家看到初读之下便觉流畅的情节背后,还有更多巧思,八姐气势汹汹的澄清是为掩盖情节上的漏洞而强行找补。
回归正题:我认为八姐之前的成功,有一部分得归于这些推理小说锻炼出的缜密思维。可惜的是,八姐再也写不出能让我感叹“真相有着小说的结构”的情节;而她的一部分读者们却宛如《时间的女儿》里的安乐椅神探,在她的故纸堆中抽丝剥茧,还原出她的真实面目。读者成长了,她们才是时间的女儿。
每每看到一些读者从她的作品里抽出有关不同人物片段,进行分析,有些分析甚至精准到让我一惊,我都会想起阿加莎的《五只小猪》。仅从五个证人真诚或虚伪的叙述中,波洛就推敲出了多年前的真相。而八姐在文中有更多的身份,她创造了角色,借他们说话。她固然可以编排那些文字,笔下可以满是谎言,但机警的读者也能看出文字背后那人的模样。之前有个豆友评论说,早在读《你好,旧时光》和《暗恋·橘生淮南》的时候,她就觉得有些不对劲,两书女主都温暖善良而清高孤傲,全书都在竭力调和这两种有些相冲的特质,但现实中的作者真的能兼而有之吗?
直到《这么多年》一出,所有可能的矛盾都消解了:温暖善良和清高孤傲或许很难在一个人身上调和,毕竟关心经常会失了分寸,而抽离之后难免滑向冷漠;但既不善良也不清高的人,可以围绕着利益活得无比自洽。下册被八姐写废的陈见夏是这样的人,一边献谄一边恶心读者的八姐也是。
八姐用振华中学四部曲,给自己写了一部《无人生还》。《无人生还》通过叙述者的误导和一定程度的欺骗,来模糊他即凶手的真相。而八姐曾让我们误以为她是磊落勇敢的小女侠余周周,是骄傲地暗恋着的洛枳,是耿耿的温柔姐姐。有人说,看到最后才发现八姐是于丝丝,是辛锐。或者,不如说八姐是杀死那些温柔少年人的凶手,困他们于振华的孤岛,判处他们成为出卖灵魂的成年人,她僭越了作为创作者的权力,也一手扼杀了自己作为立身之本的才华和善意。
故事的开始是暑气蒸腾,八月长安,一群美好的少年人聚集于此,作者和他们一起流泪微笑,仿佛共用一副面孔。而故事的结尾是面目扭曲的作者撕破了每一个角色的血肉灵魂。此间无人生还。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wb一直被夹 八姐你确定辛锐的原型真的没有你的影子吗🚬 (破罐破摔的罐)
- 后知后觉越想越气凌翔茜为什么要嫁给楚天阔啊啊啊啊 (乌尤尼小怪兽)
- 八姐的人人还能看吗 (李梁叶)
- 看完全书了毕业了成年老粉可以进行评论了吗姐 (siniwant)
- 我看完了 真的挺失望的 不是对男女主的失望,我还是很喜欢见... (杨梅覆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