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安。兰德有关的另一篇文章 转
来自:春树(不但有光还有灯塔)
喜欢安·兰德 作者:沈亦然 艾丽萨·罗森鲍姆(Alissa Rosenbaum)于1905年2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六岁时,她自学阅读,九岁时,她决心以写小说为生。她完全反对俄罗斯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和集体主义,特别是见到诸如沃尔特·司各特等作家——以及于1918年见到她最为崇拜的维克多·雨果之后——她便更将自己视成是一名欧洲作家。 高中时代,她亲眼目睹了她所支持的凯伦斯基的孟尔什维克革命,以及她最初就反对的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为逃避战乱,她的一家迁到了克里米亚,在那里,她上完了高中。最终,共产主义的胜利导致了她父亲的药店被没收,以及随后近乎饥荒的生活。自从她在高中的最后一年接触到了美国历史,便马上将美国视作她心目中人类自由国度的楷模。 全家从克里米亚搬回来后,她进入了圣彼得堡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她于1924年毕业时,亲身经历了自由思想的被压制和共产者对大学的接管。在日趋阴暗的岁月里,她最大的一个享受便是西方的电影和戏剧。怀着对电影持久不衰的热情,她于1924年进入国家电影学院学习剧本写作。 1925年底,她得到了离开苏联、前往美国探亲的许可。尽管她对苏联当局说她的探访是短期的,但她其实已决心不再回来。1926年2月抵达纽约后,她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第一次看到灯火辉煌的摩天大楼的时候……正在下雪,零零星星地飘着几个雪珠子,我想我哭了起来……”事实上,这个来自俄国的女孩,在21岁就已经意识到,美国将成为自己希望停留的国家。她决意留下来,并改名为“安·兰德”(Ayn Rand,1905—1982),“这是一个建立在我的道德基础之上的国家,也是唯一能让我自由写作的国家。”当时,安·兰德肯定没有意识到,多年后,她的思想却成为美国精神最重要的奠基人。 在芝加哥的亲戚家寄宿半年并延长了她的签证后,她便奔赴好莱坞,希望开始她的编剧生涯。但在好莱坞,安·兰德并没有在电影方面获得很大发展,却遇到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丈夫弗兰克。她认为,弗兰克有一张“理想”的脸。她说:“我所有的主人公总有弗兰克的影像”。1929年,他们成婚了。 1938年,安·兰德开始创作她最受欢迎的小说《源泉》(最初的名字是《二手生活》)。为了收集这部小说的素材,她曾为一位纽约的建筑师无偿当打字员。《源泉》接二连三被美国十二家大出版社拒绝之后,像所有不可预见的奇迹一样开始畅销。兰德通过《源泉》告诉年轻人:一个人应该作为英雄存在,以他自己的幸福作为他生活的道德目标,以创造性的成就作为他最高贵的活动。 1944年,在美国《读者文摘》上,兰德进一步讲到:“追求幸福的权利是指个人有权为了自己生活,选择自己的个人幸福并为实现这样的幸福而努力。在这种选择中,每个人都是唯一和最终的决定者,任何他人都无权决定他的幸福。”这一段论述后来被思想界总结为“自私的美德”。 在战后,被清教主义困扰的青少年们迅速被兰德吸引,为了反击,她专门建立了一个“安·兰德研究所”,发起了一场捍卫自己哲学观念的“客观主义哲学运动”,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当时正如迷途的羔羊,也常常参加兰德组织的沙龙,经过多次交谈于辩论,格林斯潘终于意识到:资本主义不仅是有效率的,而且也是合乎道德的。 不久,兰登书屋的编辑约兰德写一本哲学书,以回应成人世界对她的种种指责。兰德大为恼火,认为她的思想在《源泉》中已经表达得非常充分。但这件事却给了她一个启发:如果自己罢工不写,如果所有的创造者罢工,世界将会怎样。而这个念头,便成为了她的代表作《阿特拉斯耸耸肩》(原名为《罢工》)最初的主题。 《阿特拉斯耸耸肩》整整写了10年,直到1957年才出版。其间,安·兰德遭遇了她又一次爱情。1950年,安·兰德在纽约认识了一个叫纳撒尼尔·布兰登的学生。兰德比纳撒尼尔年长25岁,纳撒尼尔从14岁开始就是兰德的崇拜者,他常常与未婚妻巴巴拉一起到兰德家做客,与兰德的丈夫弗兰克也成为熟悉的朋友。最终,兰德与布兰登产生了一场“婚外恋”。 面对这场爱情,兰德非常冷静,在相互表白后的当天,她就说服布兰登向各自的伴侣公开了他们的感情。她对巴巴拉说,“这并不意味着纳撒尼尔不爱你,或者我不爱弗兰克,你必须理解这一点。”经过短暂的犹豫,4人达成了一项难以置信的“安排”协议:保持各自的婚姻,但兰德和纳撒尼尔每周可以有一天“私密幽会”。更戏剧性的是,后来,兰德的丈夫弗兰克和巴巴拉也成为情人。《阿特拉斯耸耸肩》的初版就是送给弗兰克和布兰登两个人。 这场爱情,也充分反映了安·兰德的性格。她从来都不是安分守己的人。对她来说,她最坚定的支持者就是她自己。不过,这段爱情并没有持续太多时间,几年后,布兰登陷入了与一个年轻女子帕翠西娅的秘密恋情。被激怒的兰德与纳撒尼尔愤然绝交。后来,布兰登也与巴巴拉离婚,娶帕翠西娅为妻。在兰德去世之后,布兰登与巴巴拉分别发表回忆录,以大量篇幅描述这段感情经历。 1982年,在弗兰克去世3年后,安·兰德因心力衰竭离开人世。在报纸的讣告的遗像边,有一个大大的美元的标志。至死,她都在和各种主流思想作斗争,不服从任何约束。她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哲学家,但主流思想界在她有生之年都不肯承认她在哲学界和思想界的地位。 1999年,在她逝世17年后,她终于成为好莱坞的主角,他们把她和布兰登的故事拍摄成电影《兰德的激情》(The Passion Of Ayn Rand)。而电影正是根据巴巴拉的同名传记作品改编。同年,美国邮政系统为兰德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兰德的头像也被精明的商家印在T恤、背心、外套,甚至咖啡杯、午餐盒、盘子上,她的小说《源泉》也在2002年被选入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书。当年热爱她的青少年们,如今都已经长大成人,许多人都成为了政界、商界的精英,而兰德的“个人自由”和“客观主义”也成为他们所倡导的美国精神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最新讨论 ( 更多 )
- 0086的不婚主义采访 (沈昆默)
- 一个 (Junky!)
- 这个挺值呀 (春树)
- 与安。兰德有关的另一篇文章 转 (春树)
- 《源泉》书评 转 (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