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及感悟|“丧偶式婚姻”背后的心理状态
我不是女王(心理咨询师)
这段时间,“丧偶式婚姻”这个词特别流行,指的是那种虽然还在一起生活,但是已经情感淡漠,没有什么交流,只是为了孩子勉强地苟延残喘的婚姻状态。 人们之所以不离婚,意识层面自然有许多物质方面的考量,包括财产,孩子,以及离婚之后会不会更糟,等等。 前段时间在读书会的时候,我们讨论过一个问题,某个德国心理分析师说中国人集体停留在口欲期,这个口欲期的具体表现就是喜欢聚会,大吃大喝。喜欢通过吃来满足口欲这是一方面,另外,更深层的背后是“聚会”,所谓的“聚”是一种粘合,黏连,喜欢聚会也即是喜欢粘合和黏连在一起,这种状态是一种融合的关系,就像两三岁的孩子,喜欢粘着妈妈,努力和妈妈成为一体,让妈妈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自己也成为妈妈的一部分。一旦妈妈不好了,宝宝也立刻不好了。所以中国人又很在乎面子,很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也是把自己和别人融合在一起的表现。 而口欲期在“丧偶式婚姻”的体现是,虽然知道对方这个“妈妈”不够好,或者说“婚姻家庭”这个“妈妈”不够好,但是人们潜意识觉得自己还是个两三岁的宝宝,无法离开“妈妈”独自生活。出于对独立的恐惧,人们就会待在“妈妈”的怀抱里,寻求和享受某种令人感觉厌倦又无聊的舒适。这个对于“丧偶式婚姻”的男女都一样,不分性别。 有人会反驳说,我18岁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了,后来也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你怎么能说我和妈妈融合呢?我说,这是地理空间的隔离,我说的是心理状态。有人即便跑到国外,隔着太平洋或者大西洋,他们的心理也依旧是和妈妈融合在一起的状态。 所以透过“丧偶式婚姻”这个社会现象,我们又可以看到,中国人目前的心理处于要不要从融合走向分离,要不要从依赖走向独立的焦虑又纠结的状态。 分离最初意味着婴儿从子宫里面出来,接下来是脐带的剪断,和母体的分离,从生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分离和独立太让人焦虑和恐惧,所以刚出生的婴儿都会哇哇大哭,虽然从医学角度解释,我们说这是气压的不平衡造成的,但是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或许这就是一种分离焦虑。 “丧偶式婚姻”就是那个待产的婴儿,只不过这个婴儿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从子宫出来,和母体的分离,从而实现真正的独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思考及感悟|警惕过度旁观博主的人生 (一只鹅)
- 实用小贴士|当情绪翻涌时,比“想开点”更有用的事 (yanniemo)
- 当我接纳了原相机后置的自己,我收获了自由 (强者叙事)
- 实用小贴士|将生活中马上可以改变的小不适解决掉可以节省很... (小女娲)
- 实用小贴士|胆小的女孩可以试试去开车。 (奇诺的36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