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丢失底座的方尖碑」陈鸿志个展
封号斗罗李宝库
展览时间: 2021年09月04日-2021年09月30日
展览地点: 第零空间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区红石广场B01 第零空间
费用:Free
活动海报:

具体内容: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和创作中,陈鸿志以其敏锐的感知力与鲜活的想象力游曳于油画、装置和纸雕等不同媒介与艺术形式的表现之中。仅绘画而言,画面中自由奔放的笔触和富有激情的语言表达,以及对空间和色彩的处理总能触动人们的心弦。
从油画语言到综合材料,再到立体空间绘画,当某种单一形式不能满足个人情感表达时,陈鸿志有意识的打破自己的绘画惯性,将材料和媒介当作语言载体,逐渐向立体空间和自然维度转换,在新的绘画语境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自2002年开始,他多选择在亚克力板、灯箱上进行实验和表现。后来,对于材料的属性和绘画技法的有机结合也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深入研究,使其在后来的创作上更加得心应手。例如2012年创作的《平行世界》系列、《黑教堂》系列等作品;2014年创作的《光明之迫》系列作品,以及2015年创作的《谜光》系列作品等,都能看出他的创作在绘画语言和材料表现上已是游刃有余。2018年以后,陈鸿志将创作的重心又转向纯绘画语言的体现,从主题内容上,也从个体的描绘逐渐转变为对社会群体的景观书写。宏大的场域以及采取俯瞰的视角,把社会问题提升到对族群层面的反观。例如《窄门》系列、《独影自命》系列、《共地》系列等,在画面中不难看出艺术家的野心,是希望通过强烈的绘画性语言和色彩笔触,以宏大的场景和叙事形式构建一个反观现实的视角,来隐喻周遭环境和社会形势的复杂。
陈鸿志的作品时常投射出自身对童年记忆的情感反照和对现实生存经验审视的双重表达,进而对人的个体生存产生更加细致的思考。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艺术家陈鸿志更加反思生存的现实。在画面的大场景中不断的将人群扭曲,比例急剧缩小。人不再有个性的流露,取而代之的是如蜉蝣一般的,或麻木,或盲从的群流。主体被放在一个观察者的位置,去表现一种对自我的审视。确切地说,画面中的群流在陈鸿志那里所指向的就是现实社会中平庸的乌合之众。“我们时代最大的分裂在于那些对主流的,社会、主体及其可能性的幻象全盘接受并积极维系人们和那些拒绝这种幻象,并参与到别样想象之中的人们之间。”陈鸿志描绘的就是那些无意识的、浑浑噩噩的、主流的、对社会、主体及其可能性的幻象全盘接受并积极维系的群体。
这次展览以“丢失底座的方尖碑”为题,源于艺术家陈鸿志于2010年创作的一件亚克力灯光装置绘画作品《方尖碑》。这件作品高三米二,亚克力透明的方尖碑形体,显现出外方内圆的结构。艺术家在底座上设置了一束光,自下而上照亮方尖碑整个内部圆筒,初看上去满屏滴洒的红色颜料明显营造了一幅血腥的场景,而细致观看,内里圆形筒壁上画着的一些裸体形象在视觉上会给人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感。
方尖碑原本是古埃及文明的杰作,是除金字塔以外最富有特色的象征。当我们漫步在罗马、巴黎、伦敦、华盛顿时,那些高高耸立的碑曾引起惊奇和欢赞,现在依然像民族图腾一般吸引着我们的视线,使人们的心身、意念在经历岁月淬炼的伟大艺术面前升华。无外乎,方尖碑的历史意义充满了纪念性、装饰性和信仰性,也是某种权威的强有力的象征。而今,每当提起方尖碑,不得不令众人仰视以观之,从而在人们的心理上营造了一种敬仰之情。
然而,这件丢失了底座的《方尖碑》作品,它在本次展览中的再次呈现,似乎暗合着因为新冠疫情带来的动荡不安和不确定,同时也可能意味着新生和转机。或许,它被重新赋予一种新的隐喻,也是艺术家陈鸿志对于艺术价值的转向思考和其当代意识的再现。
此次展览也是艺术家陈鸿志继今日美术馆“谜光”个展之后,再一次将自己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及近两年最新创作的一次集中呈现,也是陈鸿志近些年创作脉络和语言状态的一次总结梳理。希望观众能从中体会到一位当代艺术家在现实语境中,以艺术的语言表达个体生存经验及其艺术创作背后不为人知的内在精神和情感。
关于艺术家

1979年出生于福建仙游
199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
现为职业艺术家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终于回来了,也宣布一个告别吧 (tennka)
- 【活动】金属丝雕刻艺术!Wire Sculpting!手工艺之夜 (封号斗罗李宝库)
- 【电影】《詹妮弗的肉体》"Jennifer's Body" (2009)骄卷电影夜 (封号斗罗李宝库)
- 【电影】《Proiezione Solinas: posti disponibili》放映 (封号斗罗李宝库)
- 【电影】放映:非电影 Notfilm (2015) (封号斗罗李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