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灵动诗性的感受与表达
来自:羊女
读这本书是我最近摘抄做得最多的一本,我原本不太喜欢读虚构奇幻类文学,但是这本的描写平实动人又灵气四溢。很多时候跟随作者,会仿佛一起到了那个与世无争的太古。我对于书中主要的磨坊家族感情不深,但作为配角存在的的麦穗儿,弗洛伦滕卡,恶人,鲁塔,树,蘑菇和菌子,月亮将我带入了前所未有的奇妙体验中。
我最喜爱的麦穗儿,她是一个以卖淫为生的流浪女,但却出奇地纯洁。这种纯洁意味着她不以性是肮脏的,也不以自己是肮脏的,她的包容甚至让她身上带有一层圣洁的光辉。
“麦穗儿是通过理解来接受太古和周围一带平庸、肮脏的农民的,而后变成了他们那样的人,跟他们一样喝得醉醺醺,和他们一样让战争吓得半死,跟他们一样冲动。不仅如此,麦穗儿在小酒店后面,在灌木丛中接受他们的同时,也接受了他们的妻子,接受了他们的孩子,接受了他们环绕金龟子山的那些空气污浊、臭烘烘的小木头房子。在某种程度上她接受了整个村子,接受了村子里每一种痛苦,每一种希望。 这就是麦穗儿的大学。日渐隆起的肚子便是她的毕业文凭。”
另一个我尤其喜爱的,是太古的椴树的时间。
“椴树像所有的植物一样,活着就是一场永远不醒的梦,梦的开头蕴藏在树的种子里。梦不会生长,不会跟树一起长大,梦永远都是那副样子。树木被禁锢在空间里,但不会被禁锢在时间里。它们的梦将它们从时间里解放了出来。而梦是永恒的。树木的梦不会像动物的梦那样产生感觉,不会像人的梦那样产生形象、情景。 树木是通过物质,通过来自大地深处的汁液,通过使树叶朝向太阳进行光合作用而生存的。树木的灵魂是在经过多种生存状态的轮回之后,处于休息状态的。树木仅仅是凭借物质来感受世界。暴风雨对树木而言,是一种暖到冷、缓到急的水流。一旦暴风雨来临,整个世界就都成了暴风雨的世界。对于树木而言,暴风雨前的世界和暴风雨后的世界毫无二致。 树木不知道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中存在着时间,不知道这些季节是一个接着一个轮流出现的。对于树木而言,所有季节都一起存在。冬天是夏天的一部分,秋天是春天的一部分。热的一部分是冷,出生的一部分是死亡。火是水的一部分,而土地则是空气的一部分。 在树木看来,人是永恒的——总是有人穿过椴树的树荫在官道上行走,人不是凝固的,也不是活动的。对树木而言,人是永远存在的,然而也同样意味着,人似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笃笃斧声,虺虺雷鸣,惊破了树木永恒的梦。人们称之为树木死亡的,只不过是树的梦受到暂时的骚扰而已。在人们所说的树木的死亡里,有一种近乎动物的、不平静的生存状态。因为意识越是清晰,越是敏锐,其中蕴含的恐惧就越多。但树木永远也无法到达动物和人的忐忑不安的王国。 一棵树死了,另一棵树就会接收它的梦,将这种没有意义,没有印象的梦继续做下去。所以,树木永远不会死亡。在对生存的无知中,蕴含着从时间和死亡的概念中解脱。”
我好像和树融为一体,感受了它永恒的生命。
书中还有很多灵气而诗性的比喻:
当磨坊主的妻子格诺韦法诞下第一个女孩——米霞时,她的守护天使认为这个世界“是昏暗的,充满了痛苦,有如一个浑浊的长满了浮萍的池塘。”
在诞下第一个死胎时,“麦穗儿头昏脑涨,她背靠着一堵颓垣断壁观看,凝望如酒般将她灌醉,使她头脑发晕,激起她腹中某处的笑声。”
麦穗儿向弗洛伦腾卡转述的月亮的话“因为人的痛苦会在我脸上刻上黑色的皱纹。有朝一日,我会由于人的痛苦而熄灭。”
这实在是太妙了!
这本书融合了作者奇诡的想象力和平实如诗般的生活体验,会有痛苦,有战争,但是时间始终在流逝,不会因任何事物而停止,阅读的大家此时此刻也是。没有宏大的叙事或世界观,也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时间在静静地流逝。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茶馆|鲁迅的这段话好准确地描述了当代文艺作品接受的现状 (黄皮书)
-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音乐家最忍不了的事 (温和网友)
- 《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行》|“我是在由此证明自己没有诞生... (青河)
- 《论不服从》丨段落摘录 (后摇日记)
- 《德米安》|少年寻找自我的旅程 (Mal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