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 伊戈尔王 乐评 Prince Igor NCPA
来自:卤豆腐唐
2007年12月26日 鲍罗丁《伊戈尔王》 马林斯基剧院与基洛夫乐团 导演 叶甫根尼·斯克威尼 指挥 瓦列里·杰吉耶夫 关于国家大剧院的开幕日期和开幕曲目,甚至在一个月前都如同尼斯湖水怪一样蒙着厚厚的神秘面纱。9月份进行的是一系列预演,包括《红色娘子军》和《江姐》等单位包场。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十三罗汉》中对soft open(试开幕)和grand open(正式开幕)的让人啼笑皆非的对话。《江姐》由空政演出,伴奏音乐为播放,演员佩戴麦克风演唱。演出乃为国家大剧院的歌剧厅量体裁衣,剧终在灯光照耀下充分展示了沉降舞台和换景转台的威力。我有幸坐在一层环楼观看演出,但字幕却只打在顶楼的屏幕,只能趴在前排座位上看完了全剧,为此落下了半个月的腰脊酸痛。 开幕演出由杰吉耶夫团队带头是早就钉上铁板的事情。原本打算邀请普罗科菲耶夫的《战争与和平》,但由于需要采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制作而支付昂贵的版权费用只能作罢。杰吉耶夫提议成本较小的《黑桃皇后》,被告知曲终的谋杀场景不吉利,不适合作开幕演出。《叶甫根尼·奥涅金》结尾尚可,但过于资产阶级情调。《鲍里斯·戈杜诺夫》反映的倒是工农生活,但讲的是反革命暴动,与和谐社会的主旨背道而驰。最后妥协的方案便是《伊戈尔王》。 如今去国家大剧院过安检听音乐会已经成为时尚,但由于我的最低票价(380元)的座位在三楼靠后,基本上已经算是吊在天花板上看歌剧,仿佛站在上海金茂大厦88层观光层看着地面的汽车像蚂蚁缓缓移动地那样,注视着舞台上的一举一动,听着仿佛有零点几秒同步滞后的音乐。三楼的观众席设计得如此陡峭以致于我与身边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地首次在剧院内表现出恐高症状。不过把头靠在椅背上仰天扫视,倒是能在不经意之间目睹后排来回走动的裙底风光。不过我是来看歌剧的。字幕此番只打在底楼的竖立屏幕上,我这个近视眼只能在狭窄的座位上一个劲地把头往前伸,相信又将落下半个月的颈椎酸痛。 很遗憾,杰吉耶夫的乐团显得稍许松散,基洛夫擅长的俄罗斯曲目如此表现,只能算差强人意。歌唱家们和合唱团都很卖力,精神抖擞,用肉体和大编制的乐团、硕大的场所以及交头接耳的听众血拼。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雅罗斯拉夫娜凄楚的悲歌和加利茨基调戏良家少女的轻佻咏叹调,名角女中音奥尔加·鲍罗丁纳饰演的康恰克芙娜反而被前两者的光芒盖过了,不过这也是因为康恰克芙娜的唱段大多是和伊格列维奇的爱情二重唱,比较乏味。歌剧厅的音响效果一流,虽然座位不佳但乐队与人声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且清晰可辨。演出从晚上7时开始,包含一次半小时的幕间休息,直到10时45分方才结束。曲终原本满座的大厅只有剩下一半不到的观众,足见歌剧对听众耐心和体力的考验。 事实上根据马林斯基官方消息,足本的《伊戈尔王》长度为4小时20分,包括3次幕间休息。此次使用的是删节改编版,第四幕皇宫的雄壮的贵族大合唱后便草草收场,既不见伊戈尔王凯旋而归,又不见象征胜利的克里姆林的辉煌红顶,此外由格拉祖诺夫谱写的序曲挪到了序幕之后,删除了第二幕弗拉基米尔·伊格列维奇的宣叙调和短歌、伊戈尔王与康恰克的宣叙调以及第三幕的两段宣叙调和一些东方风味的合唱。此外马林斯基演出的为三幕版,不同于国际公版的四幕版。三幕版中将原本第四幕伊戈尔妻子雅罗斯拉夫娜的悲歌“我哭泣,我流泪”挪到了第三幕之前,台前幕布一挡,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幕间剧的部分,可能是用作台后换景。第四幕其余部分则全部消失。因此整部演出没有了高潮,稍显冗长。 如此去头去尾的删减独留中部索然寡味的爱情二重唱和三重唱,让人匪夷所思。不过连音乐学家都分不清这部歌剧究竟有多少出自鲍罗丁之手,又有多少为代笔。因为鲍罗丁生性磨蹭,又为自己的化学研究所困,歌剧创作一拖再拖,逝世时整个第三幕仅有若干草稿,因此第三和第四幕均是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写就,1890年10月23日在马林斯基剧院作全球首演。根据苏联音乐学家帕韦尔·兰姆所作的调查,鲍罗丁《伊戈尔王》原作的6890小节的音乐只有1023小节被用在出版的歌剧总谱中,而且还有作曲家的剧情顺序收藏在音乐学家谢尔盖·迪亚宁处,不为世人所知。因此杰吉耶夫如此删减和排序可能是参考了尤里·福图纳托夫和叶甫根尼·列瓦乔夫1974年版的鲍罗丁“原色”版本,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歌剧原有的形态。 不过受剧本和故事情节限制,除了波洛维茨舞蹈、贵族大合唱和在加利茨基官邸的流氓大合唱和若干琅琅上口的旋律外,整部歌剧缺乏必要的戏剧冲突,没有足够的张力和矛盾支撑庞大而臃肿的结构。这也是诸如《鲍里斯·戈杜诺夫》和《战争与和平》等俄罗斯史诗歌剧的通病,因此演唱和舞台效果尤为重要。此番在京上演的制作是1954年叶甫根尼·斯克威尼的舞台制作,布景和道具设计是蒂霍诺娃和梅尔尼科夫,属于50多年前的历史遗物,也是马林斯基沿用到现在的此剧制作。其中的波洛维茨人舞蹈更是由米歇尔·福金于1909年设计的版本,竟然具有近百年历史,也是马林斯基炫耀自身220年历史的绝佳良机。舞台调度由伊尔金·加比托夫于2001年重新设计。总的来说导演风格非常传统保守,完好地突出了故事情节和时代原貌,辅以60人组成的舞蹈团和两匹从圣彼得堡特地空运过来的骏马,舞台效果采用国人熟悉的人海战术,绚丽多姿,振奋人心。(唐若甫)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张亮的贝多芬 从上海到维也纳 (卤豆腐唐)
- 2月9号 坐标上海 粉丝聚会 (卤豆腐唐)
- 上海音乐厅冠名易主 德国耳机让位于美国汽车 (卤豆腐唐)
- 2017/18院团乐季发布情况 (卤豆腐唐)
- 谭盾《秦始皇》媒体评论消极 (卤豆腐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