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玛丽和马克思》——精神病学电影的系列影评
来自:f(x)(人歌人哭水声中)
《玛丽和马克思》——精神病学电影的系列影评
来源| 王祖承精神世界
“精神科医生陈智民的博士课题关注精神病学电影,研究精神病学元素在电影中表现得当与否,研究精神病学元素在电影创作中发挥的作用。这是他的系列影评。共约60篇。 欢迎临床精神病学教学者利用这些影评制作教学材料,也欢迎影视制作者利用该系列影评的结论来创作。” 该精神病学电影所属的类型:描绘别样人生,角色暗合精神障碍
该电影看起来并没有太多的精神病学元素,所以把它放进“描绘别样人生,角色暗合精神障碍”这一类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主人公马克思的阿斯伯格综合症在电影中虽然不显眼但有深刻的含义,第二是因为主人公并不觉得自己患有精神障碍,而觉得这是他与世界相处的一种方式。电影中对马克思的相关精神症状并没有直接的描写,确实也是按照“某种生活方式”来表现这些症状。

01 功能
精神症状在电影当中发挥的最主要的功能是“用好的病人来反衬糟糕的正常人”:马克思讨厌嘈杂的都市、讨厌别人乱扔垃圾和在公共场合抽烟。电影借助精神障碍塑造了一个有赤子之心的人,这个人可谓是现代工业社会当中的失败者和落伍者。他因为疾病的缘故,不能委曲求全和同流合污,以至于在职业上处处碰壁。他的憨直和对理解他人情绪的无能,使得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无法对现代社会接地气。他的执拗,以及碰壁后的困惑和痛苦,像极了现代社会中的堂吉诃德,这对现代文明构成了某种批判的姿态。 精神症状在电影当中发挥的第二大的功能是,把精神障碍作为了现代文明的病态的一面镜子,比如马克思极其嗜好吃巧克力以至于身体肥胖不堪,他沉迷于买彩票,他长期宅在家中是对现代人渴望交流又紧紧封闭心灵的真实写照,他不得不用小册子记录表情的含义也是对现代社会人情往来负担重的表现。

精神障碍在电影当中还发挥了两个份量不大但明确的作用: 1.帮助塑造了一个比较可信的纯真者的形象:马克思因为疾病的影响离群索居,而保持了纯真的心态,愿意用书信交流并维持终身的友谊。这种以书信达成的纯粹而真挚的友谊,可谓是情感喧嚣而肤浅的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神话”,疾病在这里显然为这种神话提供了一个接地气的基础。马克思多次刻板的引用医生教授给他的作为医嘱的人生箴言,有时显得不合时宜,甚至存在一定的错误理解,但反而更加凸显了这些医嘱的苦口婆心; 2.作为外在困境帮助构成冲突、推动剧情:因为马克思在与人接触时会有很大的焦虑,而且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有病,因此在得知玛丽将要来拜访并且是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想要来治疗自己的时候,他感到焦虑、愤怒并断交,构成了片中最大的冲突。

(2)主题 该电影可以理解成一个讲述“接受成长中的自我”的故事,通过一老一少两个社会中的边缘人的不同步的成长周期,来交织出一段友谊。玛丽是一个丑陋而孤独的小女孩,她写信的时候正处于成长周期的初步,正在努力克服自卑和尝试理解混乱的世界。而马克思已经处于成长周期的顶部,他在社会中屡屡碰壁但他最后接受了自我并去捍卫某些价值,比如执着向市长写信投诉等。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来帮助小女孩的成长,给予她真正的同情,给予她箴言和鼓励。 而电影中唯一一个冲突就发生在两个成长周期交错的地方:玛丽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取得了学术事业上的成功,但彼时她还未领教人生的残酷。她想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治疗马克思,这相当于摧毁了马克思多年以来对自我的接纳。而玛丽也因为马克思的断交而陷入自暴自弃当中,陷入酗酒,婚姻和事业崩塌。而她在接到马克思的复合的来信后,终于重塑信心。等她在成长周期上终于追上了马克思之后,已经发现马克思离开了人世。

这个故事的感人之处还在于,这是两个人生命的交叉。长者克服自己自卑、找寻和接纳自我,并用这些经验来帮助少者成长。少者对长者有一种深情,在遭到长者的否定后甘愿自暴自弃,这是何等的至情至性啊!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轻微的痛觉疼痛感会带来性愉悦,这是病态行为吗? (你说。)
- 我喜欢一个男孩子但却迟迟不敢靠近。 (好吧,快来)
- 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文艺搬砖工)
- 真的很欣赏看起来很阳光的男孩子 (好吧,快来)
- 活在当下 (gegenf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