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期课程总结
来自:花间十六声(仙客来游云外山,神龙棲在洞中渊)
突破交易策略,以技术分析理论表述,是价格突破了一个支撑/阻力区域,有继续沿着突破方向发展的预期。
常见还会附加一个极性转换的表述。支撑/阻力被突破后,转换为阻力/支撑,有阻止价格反向发展的预期。突破交易策略常见的止损位设定,即基于极性转换理论。
极性转换理论,有没有道理呢?
做为主流技术分析理论之一,很多常见的止损策略,基本上都建立在极性转换理论之上。应该是没有质疑的必要。
不过,实践中,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即,对于技术分析的初学者来说,习惯性地将期望,做为真理。建立在极性转换理论上的止损被打破后,心里会产生质疑的想法。即使是有一定程度系统化交易实践的交易者,理解期望≠真理,在一段时间内,止损被多次打破,也会产生纠结——
以做多为例。止损设定在支撑/阻力的上边缘下,容易被回调打掉,丧失了交易机会。
止损设定在支撑/阻力的下边缘下,一旦被打掉,损失太大。
然后,就会反复纠结在止损位置的设定上。试图找到更加合理的位置、参数,或者引入辅助工具等。
以课程的老同学们表现出来的平均交易认知,与其纠结在理论的权衡取舍上,实际上还有更有效率的思路。这里,大家可以先稍微思考一下,再继续向下看。
我们可以放弃极性转换理论,基于自己的风险偏好,以及市场的常态,设定止损。
换言之,止损的设定不再建立在极性转换理论之上,而是基于自己的风险偏好,抓取市场突破阶段,特定的常态——
以做多为例。风险偏好倾向于激进,将止损设定在支撑/阻力下边缘的下方。抓取突破后,大幅回调至支撑/阻力内部的市场常态。
风险偏好倾向于保守,将止损设定在支撑/阻力上边缘的下方。抓取突破后,一去不回头的市场常态。
无论选择哪一种,其它的上涨机会,放弃了。为什么?
表面上,是系统外交易机会。
本质上,是这样的交易机会,不符合自己的风险偏好。
因此,明确自己的风险偏好,无论是突破交易策略,还是对整个交易工作,都是基础性的前提。
如果每一次止损被打,自己都像小姨子出嫁一样心痛。说明当前系统使用的风险过大了。先不论系统实际表现如何,至少在交易体验上非常差,进而导致交易者很难持续地使用这个系统。
什么是风险过小了?用一些交易前人的话来说,就是能坦然地睡着觉了。
不过,一般来说,很少出现这种情形。几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是从一个过大的风险,直接出局或者逐步降低风险。
这里,稍微插入一个题外话。当风险过低时,交易者就会出现不上心的情形。例如,花300块钱买了1手中国银行。就算连续跌停了1个月,看热闹的心态,恐怕比心疼那点钱的心态,更大。酒桌上,有人说买XXXX翻了一倍;自己说手里的股票连续跌停了一个月,马上会成为酒桌上最亮的星。
当然,大家可能不会买1手中国银行。不过,我们日常会进行模拟交易。无论亏成什么样,现实中1分钱都不会损失。这可能就会导致在交易实践中缺乏压力感,进而没了规矩,乱了方寸。
模拟交易的压力感,应该来自于狭义交易系统之上的层面。对自己所学的实践检验,为了交易所付出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机会成本,以及把交易做为安身立命的事业的使命感。
如果在模拟交易中,连适度的压力感都没有,就需要进一步厘清自己赋予交易在生活中逻辑了。
这个顺序,不能反过来。很多人想的是,等我交易发财了,会好好安排生活,同时给交易更多的时间。这样想的人,不会等到交易发财的那一天。应该是,先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再给交易在自己的生活中安排一个适度的位置。初期权重不需要太大,不过,逻辑一定要明确。
放弃交易的人,看起来是被亏钱亏得干不下去了。实际上,梳理逻辑,是没有在自己的生活中,为交易赋予明确的意义。缺乏意义,行为层面就缺乏指导规范,结果层面则缺乏对比标准,导致丧失了目标感。
我们回到这次总结的主题。刚刚我们讨论了,放弃支撑/阻力极性转换理论,改为基于个人风险偏好和市场常态设定止损。话说到这里,应该有同学已经在想,整个突破交易策略,能不能建立在个人风险偏好和市场常态之上呢?
显然是可以的。以个人风险偏好和市场常态的角度,解读突破交易策略,就是抓取从横盘市场状态突破,进而形成趋势的市场常态。
这样,我们就放弃了包括支撑/阻力、趋势,以及其它之前我们讨论过的技术分析理论。基于自己的风险偏好,在现实的市场中,抓取特定的常态。
基于个人风险偏好和市场常态构建交易系统,一个现实的优势,是暂时放弃自己一时半会难以理解透彻,或者难以检验的交易理论(即使是经典交易理论),将整个交易,置于自己的可控之下,减少了不确定性——
1、风险管理,选择适用于自己风险偏好的止损策略。
2、市场常态,选择交易自己能够理解的市场常态。
无论是风险,还是收益,都在自己可控制,可理解的范围之内。
大橘!那我这之前学习的技术分析什么的,不是白学了?!这里大家可以稍微思考一下。
没有相互印证的理论,没有持续的交易实践,很难理解风险偏好和市场常态的意义。例如,对于大多数炒股的人来说,风险和常态这两个概念,不会出现在他们的认知中。
基于个人风险偏好和市场常态构建交易系统的初期,可能会出现系统效率低下的情形。主要原因,同交易者对市场常态的认知,呈正相关。
关于常态,大家不需要想得过于高深或者复杂。简而言之,常态就是见得多。
例如,在饭店一条街同学聚会——
从外地赶来的同学A说,我们吃露天烧烤吧,怀念一下大学时代。
同学B说,这是火锅一条街,只有火锅店。
大家一致同意,让住在这条街上的同学C,推荐一家店。
A不了解这条街的常态,会付出很大的成本(找露天烧烤的时间、精力、体力、预期等),得到不符合预期的结果(露天烧烤期望落空,以及最终吃火锅,也很难找到符合自己火锅预期的店)。
B大致了解这条街的常态,成本只有选火锅店的时间、精力、体力、预期等,以及很难找到符合自己火锅预期的店。
C非常了解这条街的常态,直奔目标店。只有走到店的体力成本,同时基于对老同学口味和火锅店常态的了解,建立了适当的预期。
交易中的常态,差不多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只交易这个市场中,出现次数多的市场状态,这就是市场常态。
有获利空间,是交易策略的常态。
风险,是交易者个人的常态。
一言蔽之,交易在市场中出现次数多,有获利空间,且符合自己风险偏好的市场状态。
市场常态,需要我们多看市场。
获利空间,需要我们广博精深的交易知识。实践中,只要理解趋势交易理论就足够了。
个人风险偏好,需要我们对自己进行发掘。
对特定的市场熟悉,理解并认同趋势交易理论,知道自己的风险偏好。一个趋势交易系统,就是建立在这三者之上。
使用自己理解并认同的交易策略,在可控的风险之下,交易自己熟悉的市场。我们能够安心地在自己可控制,可理解的交易下,进一步积累和发掘对市场常态、交易策略常态,以及自己风险偏好的认知。当然,这一过程还会有其它收获,例如对技术分析的理解,对系统化交易的理解,对交易这个工作本身的理解,甚至是对自己的理解等,都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深认知。
无论是在交易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在交易中,要最大化地减少变量;使自己的成长或者交易,最大化地建立在常量之上。
什么是变量?例如——
试图交易自己不熟悉的市场状态。
给道听途说,但是自己不理解的交易策略予厚望。
不清楚自己的交易背景、交易目标,以及风险偏好。
希望大家理解,交易的最高境界,是适用。对于顶级交易者来说,即使进出市场,如入无人之境,即使给自己设定短期目标,也是适配了顶级交易者的交易认知和交易背景。
一个风险/收益表现差强人意,但是适用的交易系统,高于把一个顶级交易者的交易系统,照搬到一个炮灰手中。
这一点,对于课程的老同学们来说,应该是很早就理解了。这里之所以再提,是希望大家接受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当前的成长阶段。
只要自己能够理解,能够控制自己的交易,就是专业的交易者。就绝对收益而言,可能当前阶段表现不好。这是基于自己当前交易背景的权衡取舍,反而是专业认知的表现。
因此,无论是成长的哪个阶段,我们追求的,都是自己能够理解,能够控制的交易,而不是直接追求绝对的收益。
为了给大家留下一段整合第二十三期课程的时间,第二十四期课程安排一期高级课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希望大家对突破交易策略,做尽可能充分的交易实践反馈。回调交易策略课程,我们视大家的反馈情况,暂定安排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第二十三期课程总结 (花间十六声)
- 第二十四期课程内部报名公告 (花间十六声)
- 【功课】第十七次功课:风险 (花间十六声)
- 第十七次功课:风险 (林东篱)
- 【功课】第十六次功课:常态 (花间十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