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豆瓣:从小众到大众

Rynning

Rynning
2008-01-12 10:38:34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Rynning

    Rynning 楼主 2008-01-12 10:39:54

    南昌豆瓣:从小众到大众

    南昌豆瓣:1.0版本

    04年10月,豆瓣创始人阿北从国外归来创业,和朋友讨论中,萌生想法准备以网站作为创业起点,最初他想做一个旅游网站,名为驴宗。后几经考虑,改为以读书、看电影为主。当时,阿北就在北京豆瓣胡同的咖啡馆写着豆瓣的源代码,豆瓣之名也由此而来。 2005年3月,豆瓣正式上线。 那时,闷在家里准备考研的嘉树通过SPACE认识了一个在德国留学的朋友,经她推荐注册了豆瓣网,从此经常去豆瓣网看书评、写书评,但“也不会每天都去,毕竟读书和看电影都是很私人的事情,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做的。”直到豆瓣小组的诞生和丰富,这种状态才发生了改变。 “有了小组之后,豆瓣就更社区化一些,粘性也更高了,至少上豆瓣有了由头。”对于豆瓣推出小组功能,暖鱼表示“豆瓣初期的小组现在很多都还在,比如fans小组、八十年代、爱看电影等,这些都是很早的小组。除此之外的其它小组,基本上五花八门,比如山海经、冷笑话等等。”另外,建小组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同城小组,比如北京豆瓣、上海豆瓣等,南昌豆瓣也是因此而来。 2005年,ID为暖鱼的网友还是一名华东交大的学生,04年时他就进入IT blog圈,开始关注web 2.0,所以能很早就知道业内消息,也因此很早就知道豆瓣,并成为它的第328名用户。在使用中,他发现豆瓣的确对自己很有帮助,进而成为活跃份子。 同年6月7日,他建立了“南昌豆瓣小组”,小组建立了近一个月却没有一个人说话,直到7月5日才有一个叫fanfan的网友发了一张“我刚从广州到南昌”的贴,虽然基本上没写什么内容,而且这个人从此之后也很少来,但是仍旧让暖鱼惊喜不已,“终于有人了!我特意发了一封豆邮给他。” 在这之后,南豆的成员日益增多,其中嘉树、捕鲸、吉木仑、小K等是最活跃的几个。大家每周轮流发表“随意聊天贴”,海阔天空地交流想法。有一位叫碳酸钙的豆友在“十一月第四周随意聊天贴”中,从“职业生涯规划”聊到“德鲁克的管理学书籍”再到“同性恋”话题,参与聊天的豆子们语调平和而理性,观点独到新颖。在南豆初期,这些发言基本上都是围绕书、电影和南昌这些话题。 “那时豆瓣就阿北一个人在做,有些忙不过来。所以,我就经常帮阿北在站务论坛答一些问题,慢慢就和他熟了些,后面他就发豆邮给我说:你来豆瓣兼职吧。”那时是05年10月份,暖鱼开始了在豆瓣的兼职,毕业之后,暖鱼的兼职也结束了。

  • Rynning

    Rynning 楼主 2008-01-12 10:41:28

    南昌豆瓣:2.0版本

    虽然说豆瓣的历史不长,从2005年正式上线到今天,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是小组间的成员却成倍增长。南昌豆瓣成员从最初的个位数发展到今天的近千人,帖子的页数也从寥寥几页增加到现在的七十几页。 如今豆瓣的注册用户越来越多,考虑到豆瓣的小圈子性质十分明显,有一些小组包含了一些隐私性的话题,因此豆瓣现在有了一种新的小组形式:半公开小组和私密。在话题多样化、人群复杂化这样的氛围中,这种小组可以大大加强隐私需求和部分小众人群的粘性。豆友们仍旧能相互交融、没有冲突地沟通,“没有人打扰你的私人空间,你可以很小众,但是不孤独”,这也许便是豆瓣受到越来越多小众群体欢迎的原因。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南豆的氛围还是很好的,鲜有水贴,大家都是想好了再发帖,即便是回帖亦很认真,有的回帖甚至比原文还要长,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感。”老豆子这么回忆那段纯真时光。“现在的豆瓣和初期比,少了那份认真和熟悉的氛围。” 可以说,作为南昌豆瓣的创始人,暖鱼为它长虑顾后。今年8月8日,暖鱼正式委任嘉树为南昌小组的第二代领导人,理由是“我已离开南昌一年”,他决定从此退隐江湖。 “作为一个地域性的小组,一直觉得由一个非本地常住成员担任小组管理员,不大合适。”暖鱼这么解释自己的主动退位。 “嘉树就是通过小组认识的,慢慢觉得她的发言很有见地,讨论的态度也很认真,同时又很活跃,因此就将她先提为管理员了。”在暖鱼离开之后,就小组管理方式,嘉树还跟他沟通过几次,“嘉树有时爱较真,容易起争端。”但是对于这点,嘉树有自己的想法,“南豆本来就是一个以读书、电影为主的圈子,如果放任所有话题不管,就会失去原本的东西。” “有一段时间,小组里面全是一些水贴,甚至只有几个字的回复‘路过’、‘已阅’,每个人都在拉家常。”为了扭转这种趋势,嘉树还把最初的经典老帖子翻出来,“原本想起一个示范作用,最后却被水贴灌了2页,很痛心,我想还是干脆让它沉下去吧!”由于嘉树坚持小众口味的管理观念,这与现今人员日益壮大、越来越杂的南昌豆瓣不符,终于爆发了积蓄已久的矛盾冲突。

  • Rynning

    Rynning 楼主 2008-01-12 10:43:28

    南昌豆瓣:3.0版本

    几个月前,有人在南豆发布了一篇“寻找一夜情”的帖子,这张帖子发出去没有多久就被暖鱼删了,帖子删了之后顿时引起一些不和谐的争议。面对质疑,虽然暖鱼认为此事私下沟通比较好,但嘉树还是公然回帖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很多人认为我们不具备包容性‘开不起玩笑’,但是我们有自己的底线,况且南豆成员很多都是未成年人。马路也是公用的,能随意大小便吗?”

    其实,关于“豆瓣的发展与前途:大众VS小众”,早在去年的9月,豆瓣fans小组就有关于此的的争论,“在豆瓣的小组中,使用MSN的人数远远大于QQ,这足以说明豆瓣是小众的。”然而“由于互联网是最容易传染趣味的地方,从小众到大众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与此同时,《新周刊》在今年的250期以“发现小众”做了一篇专题报道,在互联网这块里面提及豆瓣及土豆网,这篇报道显然让更多人产生了好奇心,逐而豆瓣的注册人数猛增。它的“小众性”甚至受到了豆友们自身的质疑,“一个拥有超过一百多万成员的网站,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小众吧?” 对于这一点,作为南豆元老之一的吉木仑表示,自己如今已经很少发言了,“刚开始真是对豆瓣很狂热的,每次上网必去看看、必发言,但在有点老夫老妻的感觉了,人也越来越杂。不过豆瓣红了自然就有很多人来赶这个潮流,变得大众化或许也是发展规律吧!”

    “现在的南昌豆瓣很热闹,话题也更开阔了,只不过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自从老苏加入南豆的管理层后,小组的气氛快速活跃起来。从第一次聚会在民德路圆缘园的喝茶、聊天,到现在活动的丰富多彩,老苏这个第三代领导人起了非常好的凝聚作用。去年,他还联合南昌影迷大本营、懒影社、DVD论坛和南昌豆瓣成立了南昌影迷大联盟,并和万达影院、记忆空间酒吧合作,有规律地举办独具特色的活动。只可惜随着记忆空间的关门,现在的南豆似乎少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据点。

    随着南豆的无限扩张,老苏说“最害怕我们人越来越多,却越来越无聊,越来越无趣味。”而对于未来理想中的管理状态,嘉树这么解释,“像不存在一样地存在着”。 南昌豆瓣,这个从最初的1.0版本的小众圈子,到现在的3.0、4.0版本的兴趣小组和以后5.0版本,我们无法预测它今后将走向何方,唯一可以庆幸的是,无论参与人数的多寡,只要有小组这种形式的存在,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杯茶。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4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