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干货|简单科普全运团体与单项奖牌的重视程度,建议组内各位理性看待单项爆冷
来自:zekieasepi
之前看有人问,全运会这种大型运动会上乒乓球项目的团体、单打、双打、混双四个项目哪个金牌更重要,简单科普一下,如有错误请评论指出。
首先从舆论和大众荣誉认可的角度,一般来说是团体/单打>双打>混双(混双入奥后重视程度也有影响),排在第一位的是团体和单打,对于运动员来说,舆论普遍认为个人单打更重要,因为体现个人实力的同时可以计入个人荣誉,毕竟大满贯荣誉不包括团体;但对于各省市来说,团体金牌分量最重,因为是省市队伍的整体实力体现,所以团体优先级要大于个人,当然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拿下团体金牌,年轻队员可以证明自己的带队能力,回报培养自己的省市,老将如果计划转型教练或踏上仕途,这份荣誉也会有很大助力;双打和混双由于省内水平往往参差不齐,个人能力不平衡等原因,重视程度要低于前两项(之前出现的跨省自由组合是特例),当然这是建立在队伍实力雄厚、有多个夺金点的基础之上;对于单项实力并非特别突出的省市来说,有一对双打配合默契或打法特殊的组合,争夺双打/混双奖牌也是重中之重。
(顺便再提一下铜牌的重视程度,有一句废话就是金牌永远大于其他奖牌,整体实力较弱的省市会重视铜牌争夺,但对于有多项争金实力的队伍,半决赛被淘汰后也会战略放弃三四名争夺战去保单项金,典型的比如上届全运会女团北京队半决赛失利,一直担任一单的丁宁直接没有出现在铜牌战的团体名单,选择让她保留体力备战单打,最后丁宁单打夺金,女团铜牌战也赢了😂)
以上是舆论和荣誉计量角度出发,从运动员责任担当与整体队伍建设来说,集体大于一切。简单举例,2017全运会,上海队许昕带队拿下男团冠军,决赛第一场许昕3:0战胜四川队的许锐锋后,立即请队医给自己有伤的左肩绑上冰袋,赛后换领奖服时可以看到左臂从肘部往上直到脖子贴满了肌肉贴。赛后被问到了伤情时许昕表示:“伤病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已经习以为常,这次是真拼了,团体冠军才是含金量最重的冠军。 ”在此后的男双金牌争夺战中,许昕/马龙与樊振东/周雨鏖战七局,最终负于对手获得亚军,中途许昕左腿出现伤情申请医疗暂停,腰部伤情也一直明显。此后的男单比赛中又出现严重的腰肌损伤,许昕因此退出男单半决赛的争夺,由此来看运动员对于团体赛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体力旺盛正值当打之年的年轻队员尚且如此,重视集体荣誉的老将更不例外,全运会紧密的赛事安排对于老将来说更是严峻的考验,他们几乎只能选择在一个项目上倾尽全力,这个选择就是团体。例如2013全运会,二王一马均处于职业生涯末期(王励勤马琳2014年初退役,王皓年末退役),但他们在全运会上可谓是拼尽全力。王皓率领八一队力克上海队拿下男团冠军,除了半决赛对阵北京队灵活变阵出任三单之外,淘汰赛一直担任一单,决赛也是一人砍下两分。马琳率领的广东队苦战五局,在八强赛中被八一队淘汰,但是他仍抓住机会战胜了王皓。当时35岁的王励勤更是身兼四项,本来他已经做好了全运会后就退役的打算,团体一路发挥出色,决赛战胜了当时的黑马小将樊振东,但许昕在男团决赛中一人连丢两分,令他遗憾收场。也许是这次刻骨铭心的失败让许昕承担起了团体赛的责任,终于在四年后拼尽全力将金牌挂在了王励勤身上。在此后的单项中,二王一马均发挥不佳,王励勤更是由于体力透支出现尿血。王皓在接受乒乓世界的采访中表示:“团体赛一结束我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一个大任务,消耗了太多力气,像我们这一批的队员真有点打不动了。在单项比赛的时候,我就感觉心有余力不足了,王励勤和马琳也是如此,在单项中发挥都不如团体赛。”
最后简单总结,团体赛对于运动员精力体力的消耗之大远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并且由于赛制局数不同、单兵作战与团体出战的场上场下环境差异,团体发挥出色但后续单项出现波动很正常。运动员是人不是机器,在赛程密集的情况下单项爆冷是每届都会发生的正常现象,比如上届单打第一轮周雨梁靖崑出局、第二轮张继科爆冷输周恺等等,就是说竞技体育大家不要天天emo🚬,多把目光投入到运动员接下来的比赛中,目光向前看,运动员永远会比你想得更远。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小组组务|2025年2️⃣季度水楼 (🍋🍋🍋)
- 赛事技术|一些国内外的冷门(相对来说)联赛 (痛苦之上是曙光)
- 赛事技术|2025年多哈世乒赛参赛名单 (LOCK)
- 赛事技术|多哈世乒赛观赛楼 (🍋🍋🍋)
- 乒乓选手|开一个王曼昱图楼 (星星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