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 中式物语——当代雕塑作品邀请展即将开幕(桂林)
来自:广西师大出版社(为了人与书的相遇)

主办单位:广西美术家协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承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
支持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桂林市美术家协会
总策划:黄轩庄
展览统筹:姜革文
艺术总监:许正龙
展览总监:张 明
学术评论:李玉仓 赵 嘉
策 展人:孟祥轲
策展助理:柴鑫萌
展览协调:刘 烽 潘百孝
开幕时间:2021年9月28日 上午9:30
展览时间:2021年9月28日—10月28日
展览地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桂林市七星区五里店路9号出版大厦3楼)
研讨会时间:2021年9月28日 上午10:30
研讨会地点:独秀书房·旗舰店(桂林市七星区五里店路9号出版大厦1楼)
雕塑是古老的艺术,中国古代雕塑以意象取胜,近代以来因之行业卑微和西方标准的介入,传统诗性审美一度缺失。当下伴随文化觉醒,雕塑风潮渐向文化母体回归。中式物语理念源于缘物表意、托物言志的东方意象文化,立足本土,综合物象,注重想象与诗性,构建中国当代雕塑的新语境。
桂林,自古人文昌盛,更以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名扬天下。在此自然与艺术繁荣之地举办诗性物语雕塑艺术展,正是对应本土文化之根源,用立体语言对接故土久远的古风,体现继往开来的时代新风。

1
诗性文心
中华艺文精髓之一:诗性文心。托物言志、缘物抒情,高度源于品格、精度出于虔诚、深度显于意境。
中:方位、场域;
式:方式。
中式:中正、中和、中庸。
强调中式,凸显立场与视角。表层是地域符号,深说即诗性、诗意、诗境。
物:物体、物品;
语:语汇。
物语:物态、物理、物情。
关注物语,彰显物性与语境。表象是物化造型,深意即感念、理念、观念。
所谓“中式物语”,即作品主题非单一,是复合的;形态非单一,是综合的;表意非单一,是融合的。作品主体通常为“非肉体”之物,包含日常物品、交通工具、建筑、家私、自然景物等。艺术家注重想象,作品状态呈现“不可能的可能”,无生命之物蕴含内在活力,造就梦幻的诗性语境。
2
沧海桑田
沧海激浪。早先,中国文化有诗性雅度,近代以来,有所消遁。惨败于鸦片战争,国人遗失“乐园”,进而以西方列强为师。百多年过往,中国在各个层面多次发生巨变,艺术也不例外,创作与应用生态快速变更。仅以一些“文革”电影为例,那时,映像叙述直白,观众不动脑就能明了,迟到或是中间出去一 趟,续看画面也能接上,演到一半已知结局,因此,传世之作寥寥。树立在公共空间的雕塑状况与其时电影展现类同,电影暂且可以不放,雕塑却不同,一般来说长立街头。当前,随着教育普及,公民审美能力相应提升,雕塑赏析进入了多元时代。1+1=2 的状况难以适应递进时局,还需推崇1+1=3,或是1+1=N 的状况,即当代雕塑家审时度势,着意强化造型语言的耐品度。
耕耘桑田。今日,中国经济业绩显著,商品流通至全球各个角落,分析其中含金量,尚有提升空间。强国显于文化张力,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只能批量输出电视机而不能大量输出电视机中放映内容的国家,尚不能称之为强国。”由大变强关键在于文化创意,如此“中国制造”才能转化为“中国创造”。在人文领域,学人钻研西式艺术,掌握解剖、透视等学理,技巧运用与西人等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原本发端于欧洲的油画、雕塑技法已完全融入中国当代艺术表现之中。国际诸多社会学家放言,21世纪是太平洋时代,在承继西式技能基础之上,雕塑人如何融合本土精粹艺文资源是现实课题。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东亚文学艺术山林茂盛,值得后人深研,寻得失却的文化自信,耕耘沧桑家园,在此方面,日本、韩国等国家及中国台湾等地有经验与教训可循。
3
归山寻梦
归山植树。返身本土文化境地而言,“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万物灵动。雕塑是物,然而物非仅物,她是灵性物体,生命气息蕴含其中;她是智性物象,文化诉求潜藏其间。雕塑功能之一在于改善生存空间,将意趣赋予生活。赏析公共性雕塑,特点在于民众被迫接受,在此,视觉形态尤应适应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观者。经历时空检验,“时” 的历久性与“空”的广泛性要求作品外在形态独特,内在韵味无穷。经典之作,其主题大都是恒常宽泛的,形态也与周遭环境合拍,作品如若源自灵性与智性创意,纵使物品普通也能让人琢磨再三。
诗林寻梦。述说“中式物语”,不是复制古代造型,拷贝传统样式,而是回溯文化母体,重拾世代流淌的本质因子。诗词是国之瑰宝,诗情雅韵曾经滋润文人气血,孕育文明学养,千古佳作绝不直白,往往有明晰的哲理与深度的意境,经得住不同国别与时代之人的反复吟诵。在文艺传达方面,诗词与雕塑语言有共通性,简洁、含蓄、多义、朦胧、隐喻、象征等是基本语汇,“巧思、神作、空灵”则是历代学人追寻的至高境界。当代雕塑人有别于传统匠人,是知识分子之一,理应立足于本源的诗性视角,用“赋、比、兴”之法,展现“中国、当代、个性、灵智”的诗意境界,述说具有新时代文化特色的“中式物语”。

(按年龄排序) 本次展览以“中式物语”为主题,邀请何镇海、孔庆坚、许正龙、石向东、沈烈毅、史钟颖、杨泽银、舒兴川、霍鹏飞、陈帅郎、杨光、孟祥轲、钱亮、柴鑫萌、刘烽15位雕塑家,展出当代雕塑作品40余件。


何镇海,广西柳州人。广西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 ▼ 《窗里窗外》木 104×60×33cm 2016年 门在传统的历史长河中,在长期的文化演进中形成了各种造型和种类。我试图通过对门的诠释及艺术表现形式,把这即将从我们身边消失的、普普通通的、被人们遗忘的门重新解构出来,重塑门的造型,赋予其艺术生命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之间去体味和感受门的文化内涵。


孔庆坚,广西合浦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广西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 《四棵相同一死因的树》樟木400×200×70cm2020年 “树”是人类出现与生存的关键,同时其也有着与人类极为相似的生命过程。故在我们的文化中,“树”常常具有多重语义,其中不乏与人相关的指涉。相同一死因的树折射出我对生命、生存的思考和对死因的叩问。


许正龙,江西上饶人。文学博士,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雕塑系博导、《学院雕塑》丛书执行主编。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副会长。 ▼ 《山水行李》综合材料 41×53×70cm2020年 徜徉人生旅程时光,故土之情怀揣四方,心灵的行李箱中盛满的总是原乡的山水木石。

石向东,广西桂林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

《牧羊》石 高100cm 2020年 时光荏苒,曾经的山村如今已换了新貌,我用作品述说在大石山上生活的祖祖辈辈们,一个与石山融在一起、辛勤劳动的民族。


沈烈毅,浙江杭州人。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雕塑学会副会长。 ▼ 《徊》亚克力、不锈钢70×12×30cm 2019年 空缺的椅子,如同逝去的记忆与月光同来,在如镜般的江面留下痕迹;倘若有人在此相对而坐,他不仅是与文化经验的一部分相遇,也是在与自身、他人相遇,而河流,将裹挟这一切永久地流淌。


杨光,广东潮安人。中国雕塑学会理事、深圳画院签约艺术家。 ▼ 《折枝》电子废弃物68×68×26cm 2020年 利用具有见证当下科技文明的电子废弃垃圾为雕塑材料,通过电路板特殊的肌理和质感,挖掘这种材料的表现力,利用它们的材料特质,呈现出一种令人触目惊心的“美丽”。它始终围绕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而展开。

史钟颖,云南玉溪人。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造型基础部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 《浮云驿站》系列不锈钢、花岗岩 80×40×40cm 2003年 祥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如意。“空”是佛学的一个重要观念,“空”既非“有”,亦非“无”。云无定形,总是处在一种飘荡自由的状态,钢网包裹,钢丝捆绑内部中空的云,似乎是永远地留下一朵祥云,又像是在等候着一朵祥云的到来。


杨泽银,安徽宿州人。合肥师范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安徽省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安徽省雕塑研究院副院长、合肥师范学院中式物语•徽系雕塑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 ▼ 《稚川山水》树脂130×40×40cm 2017年 作品借鉴了古代绘画中山石皴法、树法等技艺,烟波浩渺的水面任意飘荡着一叶轻舟,一位策杖独行之人弃舟登岸,远离世态纷扰,向心灵栖息的巅峰缓缓地跋涉、攀登。


舒兴川,四川武胜人。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美术系副主任。清华大学四川校友会美术学院分会会长,ISSA国际创作营联盟委员,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 《飘——天空之城NO.2》钢板 76×45×30cm2007年 当代社会如此信息膨胀、物欲绽放,如此奇特异象。渺小的个体置于时代,无异于一粒飘摇的尘埃;肉身之于时空,亦形同一只微小的自得其乐的蚂蚁。作品展现心境中的一个光影舞台,正如仓央嘉措诗曰:“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了一段年华。生命本是一场梦幻,遗憾的舞台就是人生剧场,黄沙漫天暮色混沌……”


霍鹏飞,吉林白城人。吉林艺术学院学士,广西艺术学院硕士,清华大学访问学者。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 《逸-羲之逗鹅》樟木110×40×190cm 2019年 把汉代木雕工艺造型特点和中国传统写意手法融入作品中,塑造了人物与动物和谐、安逸的生活画面,体现我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陈帅郎,湖南浏阳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浏阳市当代雕塑研究院秘书长 。 ▼ 《山水留白-水》宣纸、现成品、油画布150×100cm 2017年 中国人对山水自然的感悟集中体现了东方特有的诗性与哲学。山水合一,得其环中是其智慧。在中国山水画中,人与物通常以微小的状态融入其中,是诗性的融合,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种诗性气氛下,艺术的中西范畴与国界、中式留白与西方印象似乎皆可消解于某种情境中……


孟祥轲,山东泰安人。清华大学美术学在读博士。《学院雕塑》主编助理、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 《物•语》树脂(带投影)72.5×27×12cm 2017年 作为物件之笔承载了人文与艺术,触发想象,联动巧思与智慧。作品在投影灯照射下投射出变化着的内容,有时像字,有时像羽……

钱亮,安徽蚌埠人。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研究员。 ▼

《百家姓系列之林》 玉、墨40×40×5cm 2021年 用玉材作姓,以书法成语,巧用谐音,产生辞趣,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


柴鑫萌,河北易县人。清华大学美术学在读博士。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学院雕塑》丛书通讯员、河北雕塑产业技术研究院副秘书长。 ▼ 《过冬》 白坯布、染料尺寸可变2019年 结合创新性实践,运用绗绣工艺,通过缝缀填充等方式,将白坯布织成田园风物——白菜,用温情与诗意的架构呈现,可视、可触、可感的传递,带给作者遐想、追忆与思考的空间。用一种朴素、平凡的表达方式,借田园印象,追忆故土。


刘烽,福建永安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士、硕士。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河北雕塑产业技术研究院副秘书长。 ▼ 《屋脊》综合材料50×12×5cm 2021年 汲取传统水墨形式,采用写意手法,凝为中国南方传统白墙黑瓦之景。粗糙颗粒的质感借助枯笔泼墨之势在空间中游走。屋脊、兰亭以新的材料语言呈现,远看或是成画,或是成景,但却显得孤寂飘摇。 更多优秀作品,欢迎您至广西师大出版社美术馆观展。展览现场以悠远音乐为衬,带您感受灵动梦幻的中式美学。


伴随展览开幕,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雕塑系博士生导师许正龙先生所著的《中和坊——行艺文集》一书也将正式与读者见面。书中汇集了其在不同书刊上发表的文章,以及在各国各类论坛、访谈上的讲话文稿,共计37篇文章。
-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的精品力作,全方位展示中式物语、和合之道之艺术文化理念。
- 微观角度切入,以小见大地发掘中国雕塑与公共艺术内核,彰显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 美文耐品,语言精练,图文并茂,对应精选雕塑与公共艺术作品展示,引发艺之思与文之道。
- 此书开本精巧,设计考究,文图创意暗合透过原乡,说中式物语、走和合之道之寓意,雅致而独具品位。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北京的小伙伴一起看展嘛 (💟)
- 广州看展# 有没有一起看展的伙伴 (Cxy)
- 青州的微笑 (大米)
- 独立设计师【承接各类平面设计 LOGO\画册\包装\海报\店面美工】 (双月鸟)
- 🙋♀️🙋♀️廣州看展探店互拍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