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小伙伴愿意一起读陶诗啊?
来自:苔米

苏轼面对人生坎坷时从陶渊明处汲取了诸多力量,他晚年始和陶诗,学习陶渊明对待人生超然自得的态度。苏轼遍和陶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效仿者众,在境外也颇受追捧。也就是说,苏轼大规模和陶诗之后,不仅引起了和陶诗创作的高潮,也使追和前人之诗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 我个人时常在挫败时感受到陶诗疗愈的力量。当代文学评论家谢有顺也认为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自我消解痛苦的机制,中国人在面对痛苦时会用文学来疗愈自己。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在中国文人中确实有这种倾向。陶渊明在宋代的经典化以及国人对庄子逍遥游等的向往都能说明这一点。 李渔《笠翁本草》、张潮《书本草》也都提出了以书为药的观点。以书为药,可以促进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自我苦痛的消解,而陶渊明则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

苏轼阅读以疗伤的理论支撑是《周易》,这点在《赤壁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寻常人如“客”只看见了“变”的一面,如月的阴晴圆缺和水的奔流不止,却看不见月亮历经千万载依旧高悬天空而江水也滔滔不绝不曾干涸。世人看见了万物变化的表象,却不曾看见背后不变的“道”(某种恒常的存在,比如客观规律)。
苏轼方至海南儋州时曾感慨:“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但他随后又从“天”的角度俯视大海和小岛,“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师友谈记·曲洧旧闻·西塘集耆旧续闻)
苏轼能够抽离自身,客观分析事物变化的规律,并未以“附芥之蚁”的视角看到自身的境遇,正是基于对易的研读与领悟。

但苏轼能够超脱于现实生活的苦难,离不开陶诗的辅助。 当然,苏轼早期其实并没有对陶诗表现出特别的偏好,直到遭遇“乌台诗案”这一重大挫折,方真正理解陶渊明田园生活闲适淡然之下的苦闷,苏轼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
元丰七年(1084),苏轼得李江州赠《陶渊明集》,逐渐遍和陶诗。苏轼说:“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晤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甚至担心读的太快,无陶诗可读,““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在面临人生巨大挫折之时,苏轼与陶渊明产生了共鸣,在隔代相和之中成为千古知音。陶诗给苏轼的贬谪生涯带来无限诗意,诗化了苏轼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苦难。最终苏轼对陶渊明的追慕超越了形式上的次韵相和,心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了大众印象中那个超脱旷达的苏东坡。
十月份我们将继续阅读陶诗,希望参加的读者都能如苏轼般从中攫取疗愈自我的力量,缓解生活中的疲惫与苦痛,得到宁静而美好的生活。欢迎想要参加的读友联系我,也欢迎想要交流的朋友加入(无需押金)的大群。
欢迎大家点击链接,了解详情:https://mp.weixin.qq.com/s/jq82N1mfp5EtLEfbjavkTA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闲情赋 (兔兔)
- 读陶渊明传(钱志熙著) (沅江和太阳山)
- 感悟陶诗 (沅江和太阳山)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有没有小伙伴愿意一起读陶诗啊? (苔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