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的雪——英烈记忆与和平强音
来自:白云下的纸鸢
《长津湖》作为主旋律电影,以一以贯之的主题,诠释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历史上的长津湖战役是一场非常惨烈的战役,在全歼北极熊团的战斗中就伤亡及非战斗减员1万多人,全军冻伤据说高达22%。影片并没有全景式的反映战斗全貌,而是从一支连队护送电台及译电员到朝鲜志愿军指挥部作为故事正式的开始,选取歼灭北极熊团的战斗作为高潮,以点窥面,用连队反映全军,用局部映照全局,艺术地再现了意志与钢铁洪流的较量。 首先来谈谈影片的人物塑造。影片《长津湖》没用单纯扁平的人物塑造。伍千里并不是一个刻板的连长,在战役开始前,你能经常看到他的笑容,甚至在天寒地冻里埋伏时,间或也能看到他的笑脸。在向弟弟伍万里讲述大哥的牺牲,他的内心是震颤的。你可以注意他那时的表情:痛苦,甚至有余悸。战斗时,他又有足够的经验与冷静。在给弟弟处罚时,并未大发雷霆,而是结合情境,很有艺术和人情味。看完影片,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富于感情的人,又是一名出色的指挥官。伍万里在塑造上也很丰满。一开始是一个顽皮的娃,只会拿石头扔向他老爸告状的那位捕鱼人。初次战斗拿着刺刀瑟瑟发抖,不敢杀死敌人。在经历了生死关头的阵痛之后,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他的成长过程和小兵张嘎有点像,一开始都是很顽皮,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老排长雷睢生对战士关怀大于严厉,对于他的牺牲刻画得较为写实,他是所有牺牲的志愿军英烈的一个缩影。死亡很残酷,悲伤之余,“真的猛士将更奋起而前行”。有的人会恐惧,有的人会悲愤,有的人则会砥砺前行。对于美军的刻画,也很准确。美军史密斯师长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职业军人的道德操守。不顾严寒和危险,亲自侦察拍照;下隅里撤退时,将自己的直升飞机用于先行运送伤员;撤退途中,向冻死的志愿军战士遗体敬礼,这些都体现了一部分美国军人的职业素养。 再来讲讲影片的拍摄效果。科技的进步使得拍摄效果逼近真实,观众的体验如同身临其境。观众的思维随着影片制造的真实情境而被带入,“切身”的体会随各人的素养而各有不同。嗖嗖的子弹,剧烈的爆炸,战机的轰鸣,坦克的隆隆,情节推进很紧凑,氛围张弛有度。真实人物毛岸英烈士和杨根思烈士的事迹,穿插在影片情节中也显得自然,不那么突兀。影片的整体构思还是很平衡,从1950年伍千里回家探亲切入,表达和平刚刚来临,战争又接踵而至。以第七穿插连为主要表现对象,故事即以第七穿插连接受护送电台和译电员的任务来展开,经历了遭遇战,伏击战,以及最后的歼灭战。战斗的艰巨性和残酷性也逐渐递增。由是反映出志愿军的智慧和意志,最后战斗激烈地短兵相接,狭路相逢勇者胜。同时也反映了美军有着很高的战术素养和装备的精良。影片不少故事是事后补叙,通过对话透露出来。如伍千里父母把小儿子送上战场,伍千里大哥牺牲时的真实境况,老排长雷睢生的身世等。这样的安排扩大了影片的容量,拓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影片更多的是通过逼真的写实拍摄,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煽情”得很自然。影片出现得最多的自然景观是雪,一方面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也象征着战争的冷酷。然而在一次次的战斗,一次次的牺牲后,你会感到热,是志愿军信念、意志、信心带来的鼓舞。 最后,老生重谈下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不可否认,影片是历史战争剧情片,不是战争纪实片。影片对于历史应该是做过艺术的处理的。真实的战斗肯定是更加残酷,影片也不可能把所有细节面面俱到,而是由局部映照全局,由点窥面。影片客观地表现了长津湖战役志愿军面临的困难,美军火力的猛烈,机动力的迅速。在这一点上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是交叉的,然而在总体层面并不是完全照搬历史。当然也绝没有改变历史,而是在艺术维度上诠释了历史。 影片唤起了人们的英烈记忆,传达了和平强音。所以,我用了邦达列夫一部战争题材小说的标题作为文章的题目。我认为,这个标题能切合那场战役的巨大意义。热的雪,是的,那是大自然留下的,对于志愿军战士的肯定;同时炽热的雪也是改变历史命运的见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一起十月读人类简史的吗 (Michelle)
- 新人报道 (xyz)
- 画廊里的读书会《心》夏目漱石~~8.27 下午两点 一起聊书看展 (昵称总被占用中)
- 建投书局活动招募 | 史欣悦《延迟满足》新书分享——学会延迟... (Lilli)
- 时刻轻社交第1期|周末线上活动 (栗子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