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出版社诺贝尔文学奖书单,首次公布!
来自:广西师大出版社(为了人与书的相遇)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过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作品,首次公布,快收藏吧!
[英]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907年获奖)
获奖词: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像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丛林之书8.9(英)吉卜林 / 2002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林之书》
著者:[英] 鲁德亚德·吉卜林
译者:张新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老熊“巴鲁”,黑豹“巴赫拉”,蟒蛇“卡”,老孤狼“阿克拉”和因为身上不长毛而被叫作“小青蛙”的毛格利,只是这一系列名字是不是就让你闻到了印度丛林的味道?本书以狼孩毛格利为主线,用八个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的丛林故事将人们带入奇幻而又真实动人的热带丛林。著者那细腻真挚带着些童趣的语言会让您不经意间已与毛格利一起置身于丛林之中。
[印度]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3年获奖)
颁奖词: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吉檀迦利9.1[印]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2018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吉檀迦利》
著者: [印度]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译者: 闻中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吉檀迦利:献歌》( Gitanjali: Song Offerings)出版于1912年,共收诗103首,由泰戈尔本人自其多部孟加拉文诗集中选出并译为英文。此诗集所收录诗歌是充分代表泰戈尔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亦为泰戈尔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理由。“吉檀迦利”是孟加拉语单词“献歌”的译音,这部风格清新自然的宗教抒情诗集是泰戈尔“奉献给神的祭品”。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咏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悲喜,表达了对理想王国的向往、对生命的关怀和思索。语言优美,哲思深刻。英文版《吉檀迦利》经印度哲学研究者闻中精雅的翻译,将泰戈尔诗歌中对生活、理想、生命等方面所要表达的深度以精准的措辞表现了出来,读来深刻优美而又不乏生动轻快之感,是《吉檀迦利》继冰心译本后别样出彩的一个新译本。
[法]罗曼·罗兰(1915年获奖)
颁奖词: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罗曼·罗兰文钞8.4(法)罗曼・罗兰 / 2004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罗曼·罗兰文钞》
著者: [法]罗曼·罗兰
译者: 孙梁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原《罗曼·罗兰文钞》与《罗曼罗兰文钞续编》合本,精心辑译了罗曼·罗兰的书简、音乐述评、晚年的自传以及在一战期间呼吁尊重真理和人性的论文、日记等。全书既体现了罗曼·罗兰的主要思想,又展现了他的生活图景以及与歌德后裔七十多岁的梅琛葆那一段传奇的爱情历程,尤其对研究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文学理念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译文优美流畅,读来趣味盎然。

歌德与贝多芬7.1罗曼・罗兰 / 2002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歌德与贝多芬》
著者: [法]罗曼·罗兰
译者: 梁宗岱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一个是诗界巨擘,一个是乐坛奇才,两颗巨星在茫茫宇宙中寻找着彼此,终于,在音乐女神的感召下他们相会了,然而只是一瞬。随后,便是永久的分离……留在空中的,只有一道耀眼的光痕和他们的“迷娘”那缱绻的低吟……

莫斯科日记7.7(法国)罗曼·罗兰 / 2003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莫斯科日记:苏俄札记》
著者: [法]罗曼·罗兰
译者: 袁俊生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一起访问苏联。期间写的日记被著者本人尘封50年,终于在著者逝世50余年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这是罗曼.罗兰唯一一次对苏联访问,在这次访问中,斯大林两次会见了他,还与布哈休、亚戈达等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有过多次私下接触。著者用较大篇幅分析了斯大林、高尔基和亚戈达的品格特性并十分尖锐地写出了高尔基的个性弱点。
[法]阿纳托尔·法郎士(1921年获奖)
获奖词: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我们为什么忧伤8.1(法) 阿纳托尔 ·法朗士 / 2020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们为什么忧伤:法郎士论文学》
著者: [法]阿纳托尔 ·法朗士
译者:吴岳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法朗士的文学评论精选集,涉及19世纪的浪漫主义、帕尔纳斯派、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重要流派,以及欧里庇德斯、莎士比亚、拉伯雷、巴尔扎克、梅里美、左拉、都德等17位经典作家。这些文章充分反映了法朗士不抱成见和注重审美的批评思想,表现了一位作家、一位法兰西学院院士的批评才能和渊博学识,以及从创作视角出发的文学观,对研究外国文学史特别是法国文学史大有裨益。吴岳添先生优美典雅的译文,能够引领读者进入沉静深思的文学世界。
[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慈(1923年获奖)
颁奖词: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叶慈诗选6.7[爱尔兰]叶慈(William Butler Yeats) / 2016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慈诗选》
著者:[爱尔兰] 威廉·巴特勒·叶慈
译者:杨牧
出版社: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慈(叶芝),爱尔兰有史以来至为伟大的诗人,也是近世极受重视、极受喜爱的诗人之一。他精美深刻的诗篇,始终萦绕着沉重的爱尔兰,萦绕着爱尔兰的神话传说和海滩乡野。本书由台湾著名诗人——杨牧,着力精译叶慈一生重要诗作近八十首,附以原文汉英对照,另有导言、注释等,以完整的体例呈现,名家编译,确非凡响。
[爱尔兰]萧伯纳(1925年获奖)
颁奖词: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著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瓦格纳寓言8.0萧伯纳 / 2002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瓦格纳寓言》
著者:[爱尔兰] 萧伯纳
译者: 曾文英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文豪萧伯纳以文学家优雅的笔触、音乐家敏锐的心灵、哲学家犀利的眼光,印证了瓦格纳在创作《尼贝龙根的指环》时的人生观、政治观及音乐与戏剧的美学观,不仅为世人解析瓦格纳的思想奥秘,更为这部作品留下了不朽而精辟的真知灼见。在阅读的同时,若能引发读者与萧伯纳之间的对话,自行对音乐及文化进行思考,则更能体会萧伯纳于生前在每一版序言里的语重心长。
[美]赛珍珠(1938年获奖)
颁奖词: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告语人民8.2晏阳初 赛珍珠 / 2003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告语人民》
著者: 晏阳初 [美]赛珍珠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多年活动和思想的结晶。作为美国耶鲁大学的高才生,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晏先生在中国致力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并从50年代起在亚、非、拉美的一些国家推广。曾获“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伟人”称号。本书还收录了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对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的采访稿《告语人民》,从一个世界公民的角度,将中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及其事业介绍给大家,在世界上产生极大影响。
[德]赫尔曼·黑塞(1946年获奖)
颁奖词: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红房子评价人数不足[德]赫尔曼·黑塞等 著 心心眼 绘 / 2017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红房子》
著者:[德]赫尔曼·黑塞等
绘者:心心眼
译者:袁璐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赫尔曼·黑塞著的这本《红房子》既有抒情性的也有哲理性的,寓情于景,寓理于情,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相信青少年读者能从书中领悟到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及对待困境应有的乐观、坚韧、博爱的态度。岁月淘洗出的佳作名篇,配以全彩精美插图,视觉与精神同步享受。培根、卡莱尔、赫尔曼……不朽灵魂穿越时空与你对话。
[法]安德烈·纪德(1947年获奖)
颁奖词: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8.7(法)安德烈·纪德 / 2006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著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余中先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系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名作。《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主体部分是纪德1922年所作的关于陀氏的六次讲座。在这一系列讲座中,纪德层层剖析了陀氏的文学思想以及艺术风格,他深入到陀氏及其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现了谦卑与傲慢的相互转化、人物思想的二重性等陀氏创作的重要特点。纪德视陀氏为天才的小说家,而且是“所有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他关注的是陀氏的思想如何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是两位伟大作家的一次隔代的心灵交流,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健康的心智生活。纪德关于陀氏的这些论述带有浓厚的法国阅读经验,早已被公认为是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珍贵文献。
[英]T.S.艾略特(1948年获奖)
颁奖词: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T.S.艾略特的艺术评价人数不足(英)海伦·加德纳 / 202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T.S.艾略特的艺术》
著者:[英] 海伦·加德纳
译者:李小均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被公认为艾略特研究领域的一部批评经典,由海伦·加德纳教授在牛津大学的一系列讲演稿修订而成。加德纳教授的研究接续了美国批评家F.O.马蒂森的批评论著《T.S.艾略特的成就》。她以《四个四重奏》为研究中心,分析了艾略特从创作之初一直到完成《鸡尾酒会》 的创作历程,辨别其风格流变,追根溯源,探讨其诗歌观念、基本象征和终极意义。加德纳教授不仅注重艾略特作品中的用词、节奏、韵律和句子等细节问题,还注重其思想和哲学等宏大意义。
[英]伯特兰·罗素(1950年获奖)
颁奖词: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论历史7.8(英)罗素 / 200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历史》
著者:伯特兰·罗素
译者:何兆武/肖巍/张文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历史》收集了罗素的主要历史论文15篇,以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论历史》另附有罗素1948年在英国BBC广播电台所作的一系列讲演汇编而成的《权威与个人》,共六章,中心论题为考察社会控制与个人创造性这一对基本矛盾。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1954年获奖)
颁奖词: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著作《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8.6杨照 / 2019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
著者:杨照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全方位解析海明威作品的长篇导读。杨照以其擅长的“历史学读法”与“文学式读法”抽丝剥茧,揭开海明威文字下潜藏的巨大冰山,破解其简明到极致的美学风格密码,阐发《老人与海》中所传达的高贵人格价值。附录的《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的经典名作,以老人与大鱼搏斗的故事为核心,将极简的场景凝缩为人类孤处绝境的隐喻,刻写出沉勇坚毅的抗争之魂。

海明威:在批评中与时间同在评价人数不足覃承华 / 2015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海明威:在批评中与时间同在》
著者:覃承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海明威作品及作家本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作品研究方面,分别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老人与海》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前者的女性、叙事模式、隐喻现象等,探讨了后者的情节结构、传记色彩、著者的知识结构、小说的哲理意蕴、主人公的心理人格、焦虑心理等方面;另外,以刘勰的“隐秀”观比照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创作原则,对海明威的作品风格进行了呈现。在作家研究方面,从海明威小说的空间性、死亡主题,海明威的焦虑情结、种族观等诸多方面着眼,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海明威;同时,本书对海明威、余华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国内二者的研究较有启示意义。
[法]阿尔贝·加缪(1957年获奖)
颁奖词: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加缪的思想世界7.3王洪琛 / 201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加缪的思想世界》
著者: 王洪琛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洪琛编著的《加缪的思想世界》是一部围绕阿尔贝·加缪思想展开的文学批评著作。在全面梳理其文学创作、哲学思辨、伦理实践以及社会活动之轨迹的基础上,通过话语分析、语境还原与文本批评,著者对20世纪法国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展开了细致、深入的评论与诠释。其中既有对加缪写作脉络的清晰整理与生活事件的着力描画,又有围绕生命、死亡和存在等重要论题而开启的富于积极意义的对话与问难。《加缪的思想世界》追求个体化的论述风格与批判性的思想锋芒,努力穿越文学进入文化,由艺术论的路径进入思想史的视野。

西西弗的神话8.8[法] 加缪 / 2002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西弗的神话》
著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杜小真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部哲学随笔集,原书的副题是“论荒谬”。人生就是荒谬,正如日复一日滚石上山的西西弗。加缪一层一层地剥离人生虚幻的外衣,将其荒谬的本质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然而荒谬不是绝望,因为看穿幸福的同时也就看穿了痛苦。在加缪的哲学思想中,荒谬是作为起点而提出的,他从荒谬这个前提出发对心灵进行探索。
[苏联]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获奖)
颁奖词: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

和帕斯捷尔纳克在一起的岁月8.0(俄罗斯) 奥莉嘉· 伊文斯卡娅 (俄罗斯) 伊琳娜·叶梅利亚诺娃 / 202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和帕斯捷尔纳克在一起的岁月》
著者:[俄罗斯]奥莉嘉·伊文斯卡娅/[俄罗斯]伊琳娜·叶梅利亚诺娃
译者: 李莎 / 黄柱宇 / 唐伯讷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新世界》编辑奥尔嘉·伊文斯卡娅及其女儿的回忆录。分为《时间的俘虏》和《波塔波夫胡同传奇》两部分。在《时间的俘虏》中,伊文斯卡娅讲述了自己与帕斯捷尔纳克相识相知的故事,以及她对于帕斯捷尔纳克诗歌和经历的见解。在《波塔波夫胡同传奇》中,伊丽娜回忆了记忆中与帕斯捷尔纳克有关的人与事,那时她还是个勇敢的小女孩。
[法]让-保罗·萨特(1964年获奖)
颁奖词: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萨特论艺术7.8(法)萨特 / 2002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萨特论艺术》
著者:[法] 让-保罗·萨特
译者:冯黎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讨论了四位艺术家——两位画家、一位画家兼雕塑家和一位雕塑家兼画家。因为每一位艺术家身上体现出许多矛盾和不可思议的情况,所以他们向萨特提出了挑战并给他提供机会阐明他的艺术理论。丁托列托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他必须通过欺诈手段才能得以自我证明。贾科梅蒂迷恋于他在这万事万物中的孤独境遇,因而要去发现如何描绘这虚无世界。

《萨特在中国的影响研究》
著者:刘大涛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萨特在中国的影响研究》,本书以萨特在中国的介绍、翻译、研究和影响为研究对象,力图全面而详尽地清理中国文学界、哲学界,以及青年人接受萨特学说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他们接受萨特的目的、策略与效果。
[日]川端康成(1968年获奖)
颁奖词: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

伊豆的舞女8.2[日] 川端康成 / 2002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伊豆的舞女》
著者:[日本] 川端康成
译者:叶渭渠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录“十六岁的日记”、“参加葬礼的名人”、“春天的景色”、“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等15篇短篇小说。

雪国 古都8.4[日] 川端康成 / 2002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雪国 古都》
著者:[日本] 川端康成
译者:叶渭渠/唐月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雪国》描写了成年人的情感,缠绵而幽怨,是作家精心营造的境界,具有空灵之美。第一段描写窗上的暮景流光更是成了摘抄的名文。这部作品并无较多的情节,着重表现的是在雪国那独有的地方风光中,岛村和驹子相互间的感情交流和性爱生活。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1980年获奖)
颁奖词: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米沃什词典8.2[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 2014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米沃什词典:一部20世纪的回忆录》
著者: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西川/ 北塔
出版社: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8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人生回忆录,呈现20世纪历史文化广阔的精神地图。
1940年6月,29岁的切斯瓦夫·米沃什闯过苏军与德军四道防线,从维尔诺长途跋涉到纳粹占领下的华沙。半个多世纪流亡生涯之后,他才终于重返故乡维尔诺,一座“从童话中长出来的城市”。与自己的过去重逢,他回到一种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开始为各种历史人物事件登记造册,而不是谈论他自己。
《米沃什词典》就是这样一件替代品。它替代了一部长篇小说,一篇关于整个20世纪的文章,一部回忆录。书中所记的每一个人,都在一个网络中活动,相互阐释,相互依赖,并与20世纪的某些史实相关联。

站在人这边9.1(波)切斯瓦夫·米沃什 / 2019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站在人这边》 著者:[波]切斯瓦夫·米沃什,译者: 黄灿然,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辑录了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代表性随笔。它们横跨五十年,旨在体现米沃什非同寻常的主题广度以及他所掌握的体裁和风格的多样性。“我这些客人”,被记叙和素描的人物都是对塑造米沃什的人生起作用的历史潮流的代表性人物。“站在人这边”,呈现一直都是极具深度的严肃宗教思想家的米沃什。“反对不能理解的诗歌”,辑录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责任的最重要文章。“在不断的惊奇中”,收入作为本选集结语的《笔记》的片断,重温一直支配米沃什作品因而也支配这本选集的众主题。

猎人的一年8.0(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 2019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猎人的一年》
著者:[波]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李以亮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与米沃什三十年前所写的自传《故土》一样,《猎人的一年》也是“追寻对自我的限定”。这本日记记录了这位诺贝尔奖得主1987年至 1988年一年的生活,且同样关注他记忆中的经历——在维尔诺的青春,在华沙和巴黎与作家群体的交往;六十年代在伯克利的生活;他花在诗人和诗歌上的时间——就像他花在日常生活的实际事情上一样。贯穿始终的是,米沃什试图解释他所成为的这个人与记忆中他曾经所是的那个年轻人之间的断裂。穿梭在对现在的观察和对过去的重建之间,他试图回答一个未被阐明的问题:考虑到他的诗人个性和他的历史环境,他是否体面地度过了他的一生?
[英]埃利亚斯·卡内蒂(1981年获奖)
颁奖词: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人的疆域8.8[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 2020 /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的疆域:卡内蒂笔记1942-1985》
著者: [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李佳川/季冲/胡烨
出版社: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众与权力》著者卡内蒂人道主义思想地图。
本书为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四部笔记合集,包括《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创作时间跨度从1942年直至1985年,是卡内蒂小说、政论、回忆录和戏剧作品的重要补充。
卡内蒂一生经历流亡与漂泊,是20世纪欧洲苦难的缩影,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将“笔记”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创作体裁加以实践,在笔记中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进行即时的记录。本书是持续半个世纪的独立省思过程的结晶,堪称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地图,展示了他思想发轫、成型与转化的脉络,和对20世纪历史的见证。本书也包含大量关于文学作品与作家的评论,以及著者对衰老和死亡的沉思。卡内蒂善于将个人体验及其所在世界的一切融入格言警语之中,“这些笔记记录了最崇高的斗争之一,那就是避免失去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盲目的世界中的人的视野。”
[哥伦比亚]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获奖)
颁奖词: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像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修订版)8.4杨照 / 2019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修订版)》
著者: 杨照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震撼二十世纪文坛的奇书,《百年孤独》宏大繁复,引人入胜,而本书是对这部文学经典的解读。在书中,作家、文化评论家杨照以历史学和文学的双重视角,借由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马尔克斯的生活经历,探问魔幻现实主义的内在逻辑,追寻马尔克斯的文学源头,解读埋藏在《百年孤独》复杂奇谲之下的痛与真。
[匈牙利]凯尔泰斯·伊姆雷(2002年获奖)
颁奖词:表彰他对个人在对抗强大的强权时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船夫日记8.6[匈牙利] 凯尔泰斯·伊姆莱 / 2015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船夫日记》
著者:[匈牙利]凯尔泰斯·伊姆雷
译者:余泽民
出版社: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船夫日记》1992年出版,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自1961年至1991年所写下的日记。这本历时三十年的日记,记录的不是日常的琐事,而是每日的思索,是对自己平日所进行的、近乎偏执狂的思考的哲学性表述和文学性记录,是他与帕斯卡、歌德、叔本华、尼采、卡夫卡、加缪、贝克特、伯恩哈德的对话。凯尔泰斯像一个冷静理智的科学家,用客观的眼睛,详细记录了日常生活中散落的思维碎片,坦率阐述自己的文学观念和尝试,将生活描述与艺术表述有机结合在一起。
[加]艾丽丝·门罗(2013年获奖)
颁奖词:当代短篇小说的大师。

传家之物9.2[加拿大] 艾丽丝·门罗 / 2017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传家之物:艾丽丝·门罗自选集》
著者: [加拿大]艾丽丝·门罗
译者: 李玉瑶
出版社: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艾丽丝·门罗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次年,她亲自挑选1995—2014年间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结成此书,其中包括她的代表作《逃离》《好女人的爱情》《亲爱的生活》《幸福过了头》《憎恨、友情、追求、爱情、婚姻》等等。书中故事多以加拿大小镇和乡村生活为背景,或带有自传色彩,或涉及历史人物,或讲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透过种种微妙的关系、转瞬即逝的情绪和不可逆转的选择,给人以莫大震撼。
[美]鲍勃·迪伦(2016年获奖)
颁奖词: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上创造出新的诗意表达形式。

鲍勃·迪伦诗歌集8.9[美] 鲍勃·迪伦 / 2017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
著者:[美] 鲍勃·迪伦
译者:西川/陈黎/奚密/李皖/冷霜/陈震/曹疏影/
马世芳/胡续冬/包慧怡/罗池/胡桑/周公度/厄土/张芬龄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那些在风中飘荡的,随暴雨而至的,在红色天空下的,致纽约的,致青春的,致战争的,致爱人的,那些获得2016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奥斯卡奖、格莱美奖的,被百万面孔传唱的,被乔布斯熬夜解读过,让金斯堡失声痛哭的,
369首歌词,精心打磨,一书囊括。

狼蛛8.2[美] 鲍勃·迪伦 / 2020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狼蛛》
著者:[美] 鲍勃·迪伦
译者:罗池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65至1966年间,正值创作巅峰时期的鲍勃·迪伦写下了一部难以被定义的作品,在出版之前,书稿就在地下秘密风行。
本书内容以阿瑞莎为贯连全书的主角,采用破格的文学手法写就。书稿读来似断而续,暗藏富于音乐性的节奏韵律;从细处看,似通不通,从整体看,方知其实是一部架构严谨、逻辑缜密,且甚具实验色彩的文艺作品。本书间接地保留了许多迪伦1960年代所作歌词的雏形,除了直观著者本人的创作思路,更可窥看其知识背景和思想面貌:在书中,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执政期间,美国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各层面交织冲撞的景况,被迪伦以意识流手法割裂、打乱,重新编排,织入不少歌词的原形或变体,以文字唱出非凡的超现实之歌。这是极具实验色彩的文本,也是兰波、凯鲁亚克、金斯堡的交响与变形。

鲍勃·迪伦在纽约7.9[美]特德·罗素 [美]克里斯·默里 / 2018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鲍勃·迪伦在纽约》
著者:[美]特德·罗素/
[美]克里斯·默里
译者:李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特德•罗素关于鲍勃•迪伦的摄影集,与克里斯•默里合作出版,多洛万作序。
特德•罗素是美国顶尖摄影师,为众多知名杂志供图。在机缘巧合下,罗素在20世纪60年代初,数度为日后蜚声国际的鲍勃·迪伦拍下组照:在演出中、在公寓里、在汤姆·潘恩公民权利奖颁奖现场上 ……这批照片此后沉眠了三十多年,其中一些从未公开发表,才最终收入此书,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