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10.10 《stoner》
燕子
推荐理由:阅读这本书时,超预期找到了某些我一直寻求的问题答案。希望这本书也能给你带来收获。
关于《Stoner》这本书—简介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stoner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
以一堂选秀文学课为起点,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stoner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
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什么吗?
———————————————————
我为什么读这本书?
打开打车软件,前面排队76人。最近天气骤凉,漆黑的夜里下着瓢泼大雨,又暂时还回不了家,于是习惯性打开手机,想找本轻松的读物度过这等待的时光。
还有什么比阅读人物传记更轻松的呢?
app推荐首页就是《stoner》,朋友曾对这本书大加赞赏并强烈推荐。
———————————————————
读后有感
引用《纽约客》的评价,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
作者探究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
在窥视stoner这位勇者平淡的一生时,我自己的过去也如走马观花般闪现,一些熟悉的经历感受,一些久存的疑惑,从心底浮起。
经历过高等教育,物质精神生活怎么都算不得是贫瘠,却依然没有过好生活,时刻在迷茫着雾气的沼泽地挣扎浮沉。
摘抄片段:
从这些与世隔绝的大墙中走进人们所谓的大千世界,你憧憬过这一天吗?
他已经42岁,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
———————————————————
我也有过憧憬这种象征着朝气的情绪,在每次准备步入新学业阶段,开始第一份工作,谈恋爱,讨论有关未来和婚姻等话题的时候……
是什么时候消失不见的呢?
我记不起来了。
也许是不再对婚姻抱有期待的那刻起,也许是在不满意现在工作,但又害怕新工作环境的时候,也许是在更早前发觉自己越发不快乐的那段时间?
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我问自己。
———————————————————
摘抄片段:
不到一个星期,他就知道自己会像这些年一样愉快,当他想到伊迪丝必然还要回来,反而感到非常难过,这点没有必要再对自己掩饰了。
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
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也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转化的人类行为。
———————————————————
在读stoner的婚姻爱情时,我感到一阵颤栗,和难以遏制的后怕。
我是否差一点就莽撞地闯进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带着毫无准备和高于现实的期待,复刻沉闷内耗的悲剧?
首先,我得承认,我从未学会爱别人,我只爱自己。
如果爱的本质,是一个人去了解另一个人的过程。我的出发点,好像都是通过了解另一个人去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这个从未改变,也不想变。
爱自己,和爱别人,不冲突。
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总是这么容易就能吸引到别人的眼光和好奇心?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
我有尝试过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是外貌吧?又或者性格?
然后自己又推翻,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这种吸引总是消退的如此迅速?特别是建立在亲密关系这方面?
然后,需要找答案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
爱,不是终点,也不是避风港,它只是个过程。
在了解这精彩的世界和有趣的人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生命的层次,不可以停下。
时间是不管如何在流逝的,物质的本质也是运动的,你也不可以停下。
学会爱,是终身的修行。
想以书中的一段话结束阅读这本书的旅程:
当他的脑子本身在忙着自己的课题,当它与自己学习且试图理解其本质的文学的力量搏斗时,他意识到自己某种东西在不断变化;当他意识到这点后就开始从自我向外转移,走进包容着他的这个世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ABC谋杀案》:译本不行,小说精彩 (叙事通勤族)
- 秦制回归 (大雄)
-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我们可以做好一切战争... (叙事通勤族)
- 白马之盟下博弈 (大雄)
- 秦的制度性伤害 (大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