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特.格拉斯《剥洋葱》

介词

介词
2008-01-16 18:40:1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介词

    介词 楼主 2008-01-18 12:34:44

    《我的世纪》是写历史,可是当一个作者来说历史,历史,就变成了“个人视域”里的历史文本。 《剥洋葱》是写个人历史了,可是,一个作家来写个人历史,却难免会变成“他者视角”里的个人重塑。比如,马尔罗的自传《反回忆录》,几乎是一部想象的自述。我想,格拉斯当不至于此。不过,我还是认为,自传,尤其是文学家的自传,先决身份仍然是:作品。而不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客观 调研资料。 作家自传的价值更在于,一个作者,仅仅作为这一个作者,在处理个人历史时的文本差异。

    雷声大。《剥洋葱》应该在这几天就上架了吧。

  • 介词

    介词 楼主 2008-01-18 13:54:45

    赞同明夷兄的观点,对文学作品,我们有近似于文学本体论的界入观。说来简单,遗憾的是,我们很少遇见同一个立场的人。

    关于自传,多说两句。菲力普.勒热纳在《自传契约》一书里将自传定义为:“解读合同”。意即一个真实的人叙述自己人生的回忆性散文,其重心在于描写个人生平,尤其是突出个性的发展历史。只是,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主要人物以及作者恰好是同一个人,他们恰好“同名同姓”。他概述了一种叫做“自传条约”的理论,意思是,个人的真实经历只是一个参照系,真实,只是一种参照,最终要完成的,是一种文字上的同一性。像一个圆,“对这种同一性的文字的肯定,最终又回到封面上的作者姓名”。所以,如果说,传记追求的是相似性,自传则追求一种文字上的基于肯定的同一性。我认为,这是有见地的,同时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论述 法国文论家让-伊夫.塔迪埃就表达得更简明些,他说,自传就是帮助我们建构、理解和掌握“真实”的一个新的文学整体。

    明夷读过的书很多。呵,萨特的《词语》,我几乎忽略了他是一部自传。

  • 介词

    介词 楼主 2008-01-20 23:36:26

    明夷兄说得好。 “个性的历史,而非事件的历史。”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407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