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在秦國的讀音
刘小羽
上一篇: 夏字音义考; 已經討論了華、夏二字,在甲骨文時代都讀bi音,
在先秦可能都讀cu音,類似古(gu),見: 周音;
但,在「夏」秦公簋春秋中期集成4315中,夏字仍然帶有bi的聲符,如匕

匕部分放大如下:

而且,在「夏」邳伯缶戰國早期集成10006中,這個匕bi聲符仍然若隱若現:

匕部分放大如下:

那是否可以說明,在春秋戰國,夏字仍然有讀bi的情況?
可能,也許華夏二字在bi、cu音之間共存了很久,然後才分別演化為hua、xia兩個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第二圖的邳伯缶,
指的是如今山東省薛縣的上古小國:邳(丕)國,周朝改為薛國,
那麼這個丕上古也為bi音,是否暗示著繼承自夏bi、華bi呢?
如此一來,就與楚國的畢(羋、華)姓同源了,
都屬於華夏後裔,而非後世訛傳的東夷、百越之類,
這一點也在越人歌的破譯中得以佐證,見:
接下來,最疑惑的就是秦國的夏字末尾的幾筆,到底何意?

似乎將「人」的手腳切去,或綁住(此時的夏字,下面的結構已經由「女」字替換為「人」字)
假若當時仍讀bi音,恐怕已不是夏天、天熱,那应该是何意?
读了秦公簋铭文,专家释读如下:
秦公簋铭(全文):
秦公曰: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 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 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桓桓,迈民是敕。 咸畜胤士,盍盍文武,镇静不廷,虔敬朕祀。 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严御各,以受屯卤。 多厘眉寿无疆,畯疐在天,高弘有麐,灶有四方。宜。
专家将此处的类似夏字释读为獶,见:
虩事蛮獶:虩,《说文》虎部,训为恐惧。《易》有“震来虩虩”句。事,治也,通使。蛮,古代对南方各族的通称,也泛指四方各族,如北蛮,蛮夷,南蛮等。“ ”字已往学者多释夏,非是。夏字腰部左右从手,“ ”字从页,以止、己、戈其手足。秦公钟铭文篆作“ ”。《说文》:“獶贪兽也,亦曰母猴,似人从页,以止己戈其手足”。“獶”字古音读“君,韵在文部,夏在鱼部。据王国维先生考证, 读音夋,是殷高祖名” [5] 。“獶”字后来曾读羞,猱,《礼记•乐记》作“獶”。现音读挠。“蛮獶”一词,是对西戎的丑称。西周末,西戎是对秦的最大威胁。豲戎曾灭了犬丘大骆子成一族,邽戎曾杀了襄公祖父秦仲,豲戎和冀戎於前776年俘虏了襄公长兄世父。因此,襄公在开国祭祖时,对西戎各族有“蛮獶”一词的丑称。
专家将秦公簋中的夏字释读为猱/峱/獶字,此字类似憂、夏,如下:



但我認為這個說法也存疑,首先:
夏根據周音,上古為cu音,而獶/猱/峱现在为nao音,反推上古也可能是co/ cu音
所以,夏-獶在上古可能同源。然而,专家解读为一种猴子、母猴,似乎也与性别有关,
如上一篇:夏字音义考所释读的从女,女为bi音;
而母、女同源为bi音,见: 父母读音与语言文字起源;
那么,是否可以假设,这个所谓的獶字的甲骨文,实际上是夏字的真实甲骨文?
若是,则獶、夏、憂三字的同源的,指的都是遠古時期生育期的女性——
夏:通畢、華,寓意開花結果,是女性生育義;xia-cu,音變符合周音;
憂:女性生育期間情緒容易波動,是為憂愁的本義;you-co,音變也符合周音;
獶:母猴,貪吃獸,也比喻生育期的女性,飯量增大,脾氣也不好;nao-co,音變也符合周音;
如是,則大惑得解。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南阳方言兄=弟 (刘小羽)
- 南阳地钉=水井古音考 (刘小羽)
- 舌尖元音与i o二象性 (pluiepoco)
- 屰从大,古音dui? (pluiepoco)
- 与网友临溪树一的对话20250428 (pluiep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