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和我想的一样🥰
这个作品(包括书)如果把小女孩儿的角色换成十分漂亮遥不可及的成年高岭之花,就会变成唯美的单恋爱情故事。我觉得维护这个电影的人未必能把这份纯洁的爱和炼铜的本质隔离开来,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洛丽塔没看过,但看过《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里面男主有一段时间就是找了个女孩子,有点让人受不了。而且男主还找过一些大人,但因为不是他爱的人,就觉得自己一直为女主“守身如玉”…………
洛丽塔这部小说就是一样恋童癖的自白录,我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就看的很火大,还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是那种有自虐倾向的女人的自白书。第一部就恋童癖自我安慰剂,把恋童说的多么多么纯洁多么多么纯粹,文字再优美也挡不住作者卑劣的内心。
是的,但是这样很不容易,需要知道作品拍摄时代文化背景,也需要知道影片故事发生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故事发生年代的文化背景和在该时代的法律、世俗特点。 否则以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文化和法律背景的故事,会有很多冲突。
不好意思,请教一下:这电影有被禁吗?
看着图片,我第一反映是书会被水打淋湿的
如果12岁喜欢12岁,我可以讲你是爱情,你给我说你40岁喜欢12岁,那么请注意了,法律规定的性同意年龄是14岁,畜生对小孩犹如三体文明对地球,是降维打击。 如果这个女孩子和我息息相关,那么我可能要进去了。
文学一直在试图拓宽这个世界的边界,让读者看到生活中不一样的世界。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男主都是作为被审判的角色存在,对他本就是批判,也没有宣扬这种行为的意图。况且电影和小说都比较保守,没有大尺度的镜头和桥段,其实也是不提倡这种行为。至于少女是否勾引男主,都是男主的一面之词,也无从考证,或许是他辩解的借口,也有可能是真的,但是文学毕竟是不能跟大多数人的生活等同的。
你可以看一看原著,男主最后的结局很有警示意义,而且最后他对女主的感情有些超越了普通炼铜,变成了一种完全毁灭自身的感情,我觉得原著作者在写的时候不是在赞同这种感觉
[内容不可见]
认同 +身份证号
这哪里有美,怎么欣赏,光鲜的屏幕背后全是扭曲的价值观
痛恨恋童癖。但三观与电影还是不简单的画上等号
有错误为什么还要拍呢?为了“创作自由”的环境,我们就必须去满足一些从伦理道德的根本上就错误的观念吗,你要知道这部片子在欧美都是禁片呢
那用谁的价值观来评判对错呢?拍出来禁掉相关题材也是一种警醒 也总比什么都拍不出来强对吧?
文学作品是自由的,读者认为这本书是变态之作也是正常的,作者用男性凝视来创作也是正常的
我觉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批判也不迟。我记得有美国一段时间,未成年人拍擦边球的情色片是合法的,甚至还有了未成年情色片的小风潮。后来才有了更严厉的未成年保护法出台。
预设文学作品是宣传工具的人,自认为展现什么就是宣扬什么,然后定上三观不正,最后应该封禁。在自己的逻辑里自嗨得不亦乐乎
我就觉得这男演员又演不伦恋了,声音挺好听。小孩很漂亮,演完做心理疏导了吗?还有恋童癖都该上绞刑架
说的非常好,我非常能理解你。
他只是抛弃了我,而你却毁掉了我的一生……
好像在国内被禁了吧,好像在国内不允许上映。
这个电影试图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到女孩子身上。 似乎是在告诉你这个女孩子是个荡妇,是个妖女,所以才会被恋童癖看上,所以活该被强奸,活该被毁掉一辈子什么的。 这就跟你看今日说法,看今日刑法一样。 你看一起强奸案的案件,这个案件没有叙述强奸案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只是不停的告诉你,受害者穿了一条多么多么性感的短裙,身材怎么怎么的让人惹火,只要是个正常的男人,看到都会忍不住…… 你不觉得这太奇怪了吗? 你看今日刑法的时候,主持人不正常的讲解这件案件,反而告诉你受害者穿的太性感了,4个正常男人看到都会忍不住。试图把所有的责任全转移到受害者身上…… 难道这样的节目还没有问题吗?
洛丽塔引诱男主的片段应该就是在男主的幻想之中。 他就是为了摆脱男主这个恋童癖大叔,然后就得跟渣男在一起的。 可以说是男主毁掉他的一生。 因为他没有清白也没有贞操的,所以他就会比较放荡和随便。 如果他从小又受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的话,他在谈恋爱结婚方面都会很慎重的。 可他12岁就被一个恋童大叔给睡过了,所以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值钱了,也不值得珍惜了。
不但在美化这段不伦之恋,而且还在告诉你这个女孩是个妖女,所以怎么样怎么样,责任都在她身上。 这就好像你关注一起强奸案,用1000个字来描述强奸案,其中800个字都在强调受害者,穿了一条漂亮的短裙,多么多么性感,多么多么惹火,多么多么让人垂涎,而且告诉你,是个男人都会忍受不住…… 没有怒骂强奸犯丧心病狂,反而不停的告诉你,受害者那条裙子多漂亮,多漂亮多漂亮,受害者的大腿多么笔直性感,受害者就是穿着那条裙子才会被强奸…… 他用一切的方法去美化罪犯的罪行,反而让你觉得被强奸是受害者的责任。 受害者不穿短裙就不会被强奸。 洛丽塔,如果他不是个少女,如果他不那么性感,他就不会被那个男主盯上。 你觉得这样的节目难道还不算三观不正吗?
希腊神话本来就是三观不正啊。 我作为希腊神话的读者,我可以很坦诚的承认这一点。 我实在没什么可辩驳的,因为没有任何可以辩驳的余地了。 即使是改编成动画片《奥林匹斯星传》之后依然三观不正。
这部电影就是想告诉你女主有多么的轻浮放浪,有多么不值得珍惜。 这样男主强奸了她或者男主睡了一个12岁的小女孩,就不会显得那么罪恶深重? 他粉饰了男主的罪行,却试图将所有的责任都丢在女主身上,让女主承担一切的舆论谴责,这真的正确吗? 不是说电影或者电视剧里不能出现三观不正的主角。 但是他怎么能把所有的责任都丢在女主身上呢?怎么能感觉好像是女主错了一样。 十二岁的姑娘故意去勾引一个四五十岁大叔,活该被强奸,所以也不值得同情哦。
楼主多少着相了
好好看一下原著,在养父之前他就跟渣男有过关系了。
身边没人同情这个炼铜男主,不太能理解楼主的批判(。-ω-)zzz
《今日说法》不是文学作品,那叫事实。那是该报道事实该当宣传工具的东西没教好你们,让你们指望虚构作品来传授你们三观。
是个正常人都不该寄希望于文学作品来教自己三观,因为文学作品包括了几千几百年前的东西,人家创作的时候会考虑未来2021年的价值观吗?
你们从一开始就该盯着《今日说法》的三观,而不是几十年前的小说电影。
我倾向于角色视角不代表作者三观,而是在阐述角色三观。
文学性的原因,作者不一定需要让读者代入,反而更需要一个批判性的故事。
而让反派做主角一定程度上能展现出很多矛盾,所以才从男主视角开始写,呃,我是这么想的。
不过我也没看原著,不知道书中有没有为男主开脱的话,如果有这种夹带的私货的话,那才妥妥的是三观不正。
但如果单纯的那些争议性的观点是出于角色本身的思考的话,我倾向于认为那些争议性观点不是作者本意,而是角色“活”了之后,他们自然而然的想法。
这个电影应该跟这个杀手不太冷对比,三观完全碾压
如果文娱作品就不用讲三观的话,那中国的广电总局为什么要存在呢? 你愿意让你女儿看这种东西吗? 你愿意让你女儿认为强奸犯,恋童癖无罪吗? 就算你真的有女儿,你可能也会觉得不介意,毕竟不是每个父母都是有底线的。
我什么时候再跟你讲原著了? 看过原著很了不起吗? 如果你女儿是原著女主的话,那更了不起哦。
楼上那个灿光 好一朵盛世白莲花啊
上来骂完我把我拉黑也就罢了,被别人用同样手段治了,居然说手段下作
骂人连自己都骂的纯属罕见了
好后悔把它那条举报了,该留着让大家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双标起来连自己都打
建议预防性拉黑此人
我第一次看是在初二,当时还觉得这是美好的爱情😓😓😓后来就懂了,原来这tm是个恋童癖,只能说三观没成型之前不要看这部电影,真的会被误导
你说的都对 但是书本视角貌似男主更猥琐更恶心,我也没看书,b站有个up叫江湖举人他说大概意思就是。作者口中是批判了男主,但是一直在为他开拓,所以这本书视角真的值得警惕, 电影美化了男主把女孩写的放荡不羁,我以前觉得三观不应该是评价电影好坏的标准 但是作者意识里一直让我们带入男主,为他开脱,仿佛他才是被控制的那个,我们在这部电影的视角下就是很同情男主 觉得他可悲可怜。女孩子可怜可恨。 抽离作品 一个4、50岁的老男人和一个14岁的叛逆少女 ,搁这现实生活中代入一下都想吐。
我也感觉这部片子让人很不适,我原作和电影都看过了。书里面从男主角度来看写的很朦胧虽然说也没掩饰自己是个人渣吧,主要放在对自己欲望的美化上面,有些地方写的很美,掩盖不了故事很恶心。电影的话,我感觉黑白的那一版可能会好一些,我觉得那版里面没那么遮掩男主的龌龊。这一版彩色的让我觉得很不舒服,草地上那个画面给人一种很直接刻意的引诱的感觉,这一版真的是有种把错往女孩子身上推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我敏感了。 不过总结一下,故事就是很恶心,对三观没成型的人来说破坏力还是很强的,至少得20+吧
呃,粉丝爱电影有错?电影里面的爱美之心有错?阁下似乎已经把自己归为绝对正义的一方,只要出现异议便是与天下人为敌,那这样还辨什么呢。无非又是强者话语权的那一套罢了。 我可以理解阁下不满愤慨于男主不道德乃至是犯罪的行径,但这种发乎于心的对美的热爱与迷恋,在思想上就应该根绝吗?所有表现不道德与罪行的电影就不是好电影就应该抵制吗? 一个人做了恶,或说不道德,应该辩证的看。如果非要在他身上贴死一个标签,那我无话可说。阁下永远是胜者。
这部电影看得我好恶心,可以乱伦可以炼铜,但是无辜的人受到伤害,我不能接受。
女性视角应该就是房思琪
这是库布里克的洛丽塔吗
不是,这是97版的
谢谢了
这个片还有这个杀手不太冷,都让我有种以爱情之名美化恋童癖的感觉😂
还有人剪辑这部洛丽塔亲男主的片段,下面很多屌丝yy现在虽然没女人看上,但是可以等老了向小姑娘下手,说什么很多女孩爱大叔,我为了恶心他们故意评论,女人也喜欢年轻的
里昂一直在拒绝玛蒂尔达吧🙃🙃
小说本来就是男主在陪审团面前为自己开脱的辩词。 电影去除这一前提,把男主美化后的内容当作真实情况写出来。更何况我看小说也能感觉到男主的卑鄙无耻(比如把12岁小女孩形容成性感少女,对于杀害自己妻子毫无负罪感等),而电影…无论拍的再美,这让那些被ltp伤害过的小女孩怎样面对这种无耻话术呢。
害,我当初还觉得《日出》《卡萨布兰卡》三观不正呢,现在想想如果纠结这些大部分电影都是三观不正的😂
蒋方舟写过一篇《洛丽塔》的评述文章,我觉得写得蛮好的,lz你可以看看。
我觉得这电影其实拍的还不错,镜头啊色彩之类的。不过电影也许只是把一些东西展现出来,你不能因为说展现了坏的一面就批评吧,不过你也通过这部电影看得出一些人,因为正常人不会共情ltp,大家对这个电影都是害怕ltp,导演可能也只是通过这个电影传达出ltp视角的东西。其实名著也有很多啊,比如楼上提到的霍乱,我当时看的时候,大为震惊。不过文学只是展现出来,三观是读者自己的。
说半天你没看啊😂没看你骂电影,又说不针对电影是骂粉丝,emmmmm
如果不分级的话这部的确不太适合放出来,所以我说,为什么内地不分级呢?
这部电影确实恶毒的很,根本没有拍出原著男主的猥琐变态,反而用爱情的名义掩盖他的罪恶,情节上抹去他的恶毒,让大家随着男主视角去同情男主,凝视少女,很不适合三观未形成的青少年看
纳博科夫说了,这篇就是单单展现一个心理变态者的内心世界,和批判啊价值观输出啊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纳博科夫在序言里很直截了当的嘲讽了在这部小说里寻找意义和价值取向的人(还有弗洛伊德),很明显,你说的这个当然不是他的目的。。。
那也没关系,我的观点保持不变。本来读任何作品都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本来作品一完成作者就已经死了。既然他的态度是客观描述,那对文本的解析的责任自然就全权交给读者了。
你说的也没问题,这么解读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厌恶恋童癖,但我看电影不代入三观,这部给了四星
不明白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评判影视作品,那照你的思路说《洛丽塔》有恋童情节,所以它就是个恋童电影的话,那么《红楼梦》就是本乱伦书,《西游记》就是本恐怖书,《水浒传》就是倡导杀人的书咯?
不是,这是以一位有精神疾病的杀人犯为视角写的一篇独白啊,为啥说他代表作者呢?在我们一般人看来当然不认可所谓恋童,可罪犯不一样吧?所以才说读书引发思考,而不是说什么信什么哇
???难道我理解错了?我看的时候我以为电影抱着是批判的观点拍的啊,对男主恋童的行为也是讽刺的
不太喜欢最后男主去杀人的那个理由,,,不喜欢男主,,,虽然这个演员挺喜欢的。不过这个原著,纳博科夫写的,挺讽刺感的,不错,他的其他小说也很好
其实楼主的问题让我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如果有一部电影,演员演技精湛、镜头艺术高超、故事刻画细腻,但讲的却是在侵华背景下小日子对于攻击他们的中国人的救助,即美化侵华,那么这部电影是否也适用“不以三观不正评判电影”而就其艺术程度打高分? 相信楼主的意思大概也是如此,不是单纯地说“啊,这部电影三观不正,差评”,我个人的纠结也在于此,艺术和思想的两难。 我不介意揭露人性之恶的电影,也不反对理解犯者内心的电影,我也理解电影赏析不等于评价三观,但电影毕竟属于意识形态,就是不可避免地会传递出思想并潜移默化地影响观影者,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又不能接受单纯因为艺术成分而忽视内容地称赞一部电影。正如,如果有一部电影把《素媛》中的加害者塑造成一个群体高压和社会冷漠的受害者,我也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所以,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随本心,电影观后感终究是个人的。就我自身,绝对超出我原则的电影无论艺术性如何我还是欣赏无能,例如恋童癖例如美化历史。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