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少年》或成台偶最大遗珠
来自:5566
《西街少年》其实是蛮有野心的一部偶像剧。
不同于一般偶像剧拘泥于年轻人的爱恋与意气之争,《西街少年》中充斥着辍学、私斗、暴力团体、援交、早恋等在那个时代台湾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种种符号。创作者力图以写真的方式还原这些符号后面隐藏的社会现象,并尝试升华到"不是每一个堕落的孩子都无药可救"的主题——仅仅以思想性来评价,《西街少年》要比后世很多打着"青春校园"旗号的影视作品都有着更宽广的视野。
关键字:质问 如果要给《西街》来一个全景式的回顾,首先需要提到的地方是本剧的人物设计。当我们还原剧中各个角色的经历,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除了编剧刻意塑造的“正常孩子”蓝玉梨以外,其他角色基本上都有着各自不幸的经历: 游亚鱼,来自单亲家庭,生父不明,年少辍学,习惯以暴力解决问题; 邢望,母亲自杀,父子关系冷漠,放弃学业,为了赢得父亲的关心作出各种任性的尝试; 沈银荷,父亲嗜赌,在母亲为此自杀后迫于生计开始从事援交活动。 ——如果说是编剧总有意识地把主角们编排出离奇的身世以营造戏剧冲突,那么不妨再看看配角们的背景设定: 王星杰:年少辍学,单亲家庭 冯爱森:剧中未说明任何家庭关系 刘娇玫(大Beck):有性向问题,剧中未说明任何家庭关系 高洪健(剧中警察):丧偶,育有一子 游兰兰(游亚鱼母):离家出走并早孕,原配第五正失踪多年 辜天乐:为沈银荷入狱,没有人探访,推测其并无亲属 ——不难看出,虽然未曾宣之于口,编剧在设计人物时就已早早地定下了一个老生常谈的基调:家庭是导致一切青少年问题的根源,所谓问题少年,往往都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但如果把消解问题少年的关键限定于解决家庭伦理纠纷,那么无疑会使剧本沦落到与八点档婆媳大战的同一层次,因此编剧决定再前进一步:现代社会的特征是高度分工,因此相较于父母,专业化的学校实则主要承担了教育青少年的责任。而在《西街》中,学校显然并没有作出任何值得称道的贡献。无论是因校长陷害导致失学的游亚鱼,因援交饱受歧视的沈银荷,还是一直充当背景板的老师和学校社工,都如同一声声无言的控诉:现代教育去人格化、流水线化的特征往往成为纵容问题少年泛滥的帮凶。 如果说上述两点都还没有超出大众一般理解的范畴,那么编剧借沈银荷这一角色的塑造引申出的阶级解读则完完全全可以算是超纲了: 与后来许多的研究结论一致,作为群体的问题少年泛滥现象背后,是由积累性的贫穷与阶层固化所支撑。
关键字:无解的局 经过如此长篇累牍的铺陈,《西街》可以说在立意上称得上是不落俗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期待,编剧们能为这些问题提供怎样有力的解答? 当然没有。偶像剧作为一种成熟的流行文化产品,其思考深度本身就因为主题和受众而先天性受到桎梏。更何况,社会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就在于社会依靠自身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总的来看,与揭露问题的力度相比较,《西街》交出的答卷其实并不出色,甚至不能自圆其说。在整剧的前半段,故事都是遵循着“理解-认同”的脉络进行推进。在一个经典的场景中,编剧借沈银荷的独白展露了他们所认为的问题少年现象的核心——缺乏关爱: 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个体,我们矛盾,总是在算计对方,却又渴望互相取暖。我们不停的说话,以为是在沟通,其实千言万语,比不上一个拥抱。 然而,这样的编排实际上就陷入了一个逻辑的怪圈:由于原生家庭的特殊性,它们无法给予少年关爱;由于缺乏关爱,少年变成问题少年;而问题少年恰恰逃避甚至反抗原生家庭,进一步挤压了家庭所能给予的关爱。传统意义上大众认为公共教育可以介入和破解这个循环,但当西街的传奇,也是剧中唯一一个代表社会的、正面的教育者蓝枫书一次次遗弃游亚鱼、沈银荷这些西街少年时,故事已经无法保持逻辑性,需要转向通过机械降神的手法完成整个剧情。而这个神,就是临近结尾才正式登场的游亚鱼生父第五正: 所以,《西街》实质上偷了个懒:编剧并没有为解决他们所揭露的问题提供任何答案,只是解决了造成问题的人。这个神一般的第五正,直接带来游亚鱼一家的解脱,救赎了理想主义者蓝枫书,从昏迷中拉回邢望,间接促使邢望引出同样神化的辜天乐。如果没有这个超人的化身,游亚鱼将继续在底层挣扎,蓝玉梨遥隔着一个大陆寄放她的思念,而邢望继续放逐着自己,直至陪伴沈银荷在不知名的河水中沉沦。 原来在结束以前,现实已经给故事撰写了一个冰冷的答案,只是人们以童话来温暖它。 最终,结局是大团圆的,所有人都仿佛得到了幸福,即使这幸福是如此的机缘巧合、不可再得。从这个意义上,相较于剧组通过酣畅的动作设计与复杂的爱恋纠缠努力营造的的青春浪漫气息,我反倒觉得"沉重"和"无力"才是《西街》对于剧中人物最为本质的注脚。
关键字:时代 无疑,《西街少年》自有着一些独特的气质,才使得我浓墨重彩地写出写这一篇文字。抛开思想性的东西不谈,它不仅汇聚了台湾未来会大放异彩的一线青春偶像,而且无论题材还是制作技术方面都在当时台湾偶像剧界独树一帜,以至于在多年以后我还没有发现第二部与之相似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的配乐,《煎熬》(孙协志&王心凌)、《存在》(5566)、《当你》(王心凌)、《傻瓜情人》(王仁甫)都有着作为专辑主打的实力,无疑为本剧增色不少。 如果你是想在回忆一下台湾偶像剧最风光的时代之余,看上一部除了爱恨纠葛以外想表达一些别的什么东西的作品,《西街少年》将是我诚意推荐之作。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现在每天只能进200人,要移除沉睡组员换名额,还在玩的在本帖... (🍉)
- 生活|记录一下自己哦 (麒麟西瓜包甜)
- 窝组还有人吗 (mo)
- RED组合新歌热门 (momo)
- 我组原来是哪个组来着? (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