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之中,发而中节,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

心即理的小学生

来自:心即理的小学生
2021-10-20 09:00:0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程知

    程知 2021-10-20 10:23:26

    天道

  • 众

    2021-10-20 15:26:19

    这个应该没有统一的标准,心即理,是否过分自己的内心应该是有一个评判标准的,要时时刻刻体察自己的内心。

  • 心即理的小学生

    心即理的小学生 楼主 2021-10-20 15:52:29

    这个应该没有统一的标准,心即理,是否过分自己的内心应该是有一个评判标准的,要时时刻刻体察自 这个应该没有统一的标准,心即理,是否过分自己的内心应该是有一个评判标准的,要时时刻刻体察自己的内心。 ...

    谢谢评论

  • 無王猶興

    無王猶興 (今朝多欢笑,快乐少年郎~~~) 2021-10-22 08:44:53

    每有一意,便有一知,首先要明白具体的、抽象的、主观的、反思的、现实的、理论的各种事事物物皆是意,只要意认得清,自然就有相应的良知知其善恶~~~

  • 今天地

    今天地 2021-10-22 17:54:37

    儒家没有落地,这个问题没解决。 要分析放在社会学范畴内,还是个人家庭等角度,等诸多不同情况。

  • 辛彬

    辛彬 2021-10-23 01:03:35

    回顾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心是什么状态,喜怒哀乐发生之后,心是什么状态,追其原因,是什么让心产生了偏倚,是否在未发和发生的中间处呢,就是未发之中吧。 何谓中处,何谓中节,何谓中和。 遇一小事,平时无有喜怒之心的人,表现的就比较中节。遇一大事、或另一时间遇此事,是否还能保证继续中节呢。在一时一事处,心上无碍亦无偏的情况下,中节即是行,中和即是果吧。 心有愿则生心意,心有志则行可稳固,心志合顺天理则本体表现了中和。然而,本体时明时暗,常受名利欲念所昏蔽,遇一事时,那个心志又可否扫得开欲、保得了行呢。

  • 心即理的小学生

    心即理的小学生 楼主 2021-10-23 14:37:57

    回顾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心是什么状态,喜怒哀乐发生之后,心是什么状态,追其原因,是什么让心产 回顾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心是什么状态,喜怒哀乐发生之后,心是什么状态,追其原因,是什么让心产生了偏倚,是否在未发和发生的中间处呢,就是未发之中吧。 何谓中处,何谓中节,何谓中和。 遇一小事,平时无有喜怒之心的人,表现的就比较中节。遇一大事、或另一时间遇此事,是否还能保证继续中节呢。在一时一事处,心上无碍亦无偏的情况下,中节即是行,中和即是果吧。 心有愿则生心意,心有志则行可稳固,心志合顺天理则本体表现了中和。然而,本体时明时暗,常受名利欲念所昏蔽,遇一事时,那个心志又可否扫得开欲、保得了行呢。 ... 辛彬

    感谢指点

  • 沧海月明

    沧海月明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2021-10-24 00:43:0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分与否的这个观察者当立位于客观天理,非主观自我……

  • 無王猶興

    無王猶興 (今朝多欢笑,快乐少年郎~~~) 2021-10-24 14:18:52

    华夏原生思想是无主客之分的,后来受天竺和西方影响,从主客二分出发反过来揣摩中国思想,未免隔靴搔痒~~~

  • 星光

    星光 2021-10-25 08:20:20

    标准就是你内心对外界规则束缚的自觉遵守。但在阳明那个时代,标准其实大体还是儒家伦理体系,只不过由外界的强制要求,变成了你实践上的主观感知,虽不明确,但若完全与伦理纲常背道而驰,却也失其本意。

  • 吉吉

    吉吉 2021-10-26 00:50:49

    爱自己老婆是天理,爱别人老婆是私欲

  • 豆逗

    豆逗 2021-11-05 17:25:57

    过即是私,有了物欲之私会蔽其良知。从认知的角度比好理解。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229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