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帚聿輔音變化考b-c-d
来自:刘小羽
首發於:2021-05-06,見: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24742365/
fly, fluga, voler, vlieg, wing, peto, bird, back, feather, pouli, poupoulo, pluma, praepesa, volucris, female, woman, mulier, marita, bacciballum, broom, mother, mătură, bezem, besem, miotła, metla, vassoura, voar, pássaro, pen, 非飛帚婦母, pluiepoco, 20210506
另外題:非飛彗帚羽聿同源考及輔音變化考b-c-d
另題:非飛彗孛帚婦掃歸bi音同源考
在編纂巋kui字條時,不得不提歸,不得不提帚,不得不提彗。
文字學界對帚-彗之謬,影響深遠,令我不得脫久矣。
今天,是時候破除錯誤了。
非f-b輔音,飛f-b輔音,彗h-c輔音,似乎彗與b輔音關係不大。
若有,也得根據初音理論,歸入先商-太古文明階段。
不然,非-飛同源,證據如下:
非的甲骨文[1]:

畫的是兩隻鳥,或兩個翅膀,或兩根羽毛。
為何後來表示否定=不?
因為上古不bi音,非bi音,二字同音或近音,故通假。
飛的甲骨文[2]:

飛為三隻翅膀,或三隻鳥。但飛最早見於戰國文字。
戰國之前,應沿用非字。之所以另造飛字,推理可知:
戰國時代非已經失去本義,等同於不,時人已經不知非最初為飛翔義,故另造字。
最後來看似乎最不沾邊的彗字,彗甲骨文[3]:


彗也是兩根羽毛,更確切的是羽毛,而非翅膀。當然,早期甲骨文亦似兩隻翅膀。
從甲骨文上看,彗-非二字早期甲骨文最似。飛反而關係較遠。
但目前的語音變化是,非-飛都是f輔音,而彗h輔音,親密度反而變了。
但從字義上來說,彗星在遠古時代,應該是飛星,會飛的星星,或者帶翅膀的星星。
但自從漢代許慎說文註解為:「彗,埽竹也。从又持帚。」之後,人們漸漸認為彗=帚。
而且將彗星稱為掃把星、掃帚星。這是許慎錯註之影響。
另外,漢代稱彗星為孛,應該是漢代仍保留彗的b輔音,故彗=孛,通假。
例如,孛組:哱悖誖勃脖鹁饽挬桲浡郣餑馞鵓綍侼荸鋍
讀音:Bō bèi bèi bó bó bó bō bó po bó bó bō bó bó fú bó bí bó
現在仍有讀作bei、bi,如悖。可見漢代彗=孛=bi或bei音。
而非後世曲解為外形似孛,孛憑什麼像彗星[4]?

那麼,問題來了:彗如果上古-漢代讀bi,是如何變音為hui?何時變hui?
彗組:慧嘒暳槥篲蔧熭轊鏏
讀音:Huì huì huì huì huì huì wèi wèi wèi
都是c輔音,而且根據w,可以推定漢代之後變為cu音,與bi差太遠了。
漢代說文未注音,但被後世淺人添加注音:祥歲切=sui 或sei
宋本廣韻注音多個:徐醉切sei、于歲切wei / hui、祥歲切sei、又音歳sui/ sei、又音遂sui/ sei
看來,宋代彗非c輔音,而是d輔音了,那麼為何上古-漢代b輔音,宋代d輔音,現代c輔音?
且帚d輔音,是否說明,宋代帚=彗同音或近音?
【廣韻】于劌切,音衞。義同。 又與慧通。【史記·淮南王安傳】淮南王有女陵,彗有口辨。
看來,宋代彗慧已有hui或wei音。漢代也許有此音。
但考慮到南陽方言等多地方言:賊星,代指流星或彗星,說明彗一字後世口語應該是z-d輔音,與宋代廣韻相吻合。而d輔音應該是取自帚,而非彗的本音,也即,漢代之後將彗星=帚星,從而形成d輔音訓讀,發展到宋代,彗已然d輔音。
聰慧、賢惠,可能兩者字體相似,古人在寫錯之後通假,久之,就形成了彗-慧-惠的c輔音過程。並非彗自身的輔音演化。
亦有可能是b-p-f-h的訛變音,這種b-f的音變有別例:
華-畢-羋,b-h,是b輔音到c輔音的訛變,見:刘小羽:木不丕無舞華畢羋花草末未莫同源考。
去-法-琺-花,c-f,是c輔音到b輔音的訛變,見:刘小羽:花錢的花本字考。
這種跨輔音的訛變,是存在的。
所以,彗b-d-c的奇怪輔音變化軌跡,應該是迷信+書法訛變綜合引起的怪胎,並非語音真實的演進。
20210506傍晚補充:
上述推論半對半錯。彗-孛-非-飛的古音bi是對的,但帚-婦-掃的讀音推定是錯的。
婦fu古音為bi,其實這個音才是帚的古音,甲骨金文婦的本字是帚,最初是bi音,但後來帚加了女旁,變成婦,古音得以保留,而原來的帚逐漸由b-->c-->d,如下:
帚組:婦歸埽掃箒鯞帰菷
讀音:Fù guī sào sǎo zhǒu zhǒu guī zhǒu
分別有b、c、d三種輔音,其中婦b保留最古老,歸c輔音次之,最晚是s-zh-d輔音,以及漢代及宋代迄今的z輔音(賊星之賊其實是帚的古音)。
那麼宋代帚無疑是z-d系輔音,可能漢代也是,但漢代孛-彗-帚之間的語音關聯仍然存在,也即,三者可能仍是同音或近音,尤其是是孛-彗,差異很小,但帚可能已經淪為z-d輔音,只保留了上古音b的印象,漢代或更早的古人把這種語音關聯(b輔音同源)作為一種迷信,是因為他們無法理解上古是同音字,用迷信保留了比上古更早的語言記憶。
這個理論,最早容納在夏音、黄帝音、初音,但現在隨著字典的編纂,不斷被證實。我認為是可靠的,這個可以解釋古今中外的任何已知語言。人類語言從石器時代到現在,幾十萬年的發展里程,都體現在漢語、漢字中。漢語漢字是人類語言歷史的活化石。
補充20210507:
正是婦bi音保留了帚的太古b輔音,而在這個過程中,呼應了母b輔音,在人類社會進入父系社會後,婦母二字同音,互通。
附記20210508:
歐洲語言氣象之meteo最初指流星,這也m-b輔音對彗星、流星的最早記憶,對等於中文的孛-彗早期bi音。而同樣歐洲語言的comet 屬於c輔音,對等於中文的彗h-c輔音。同樣,歐洲的broom一詞(英語-日耳曼語掃帚,北歐系列還有bezem、metla等),未必不與漢語的帚太古讀音bi有關,而希臘語的掃帚skoúpa未必不與漢語掃sao箒zou/zhou有關。
尤其是meteo-metla 與帚的上古-太古時期演變太像了。
甲骨釋義修正20210507晚:
彗的甲骨文類似羽,可能也是羽的甲骨文,而目前甲骨文字典將一根羽毛釋讀為羽,見:

我認為不太對,這種單羽應當更似用羽毛製作的毛筆或鋼筆,是筆的古字聿,古音也許也是cu或co,與彗同音或近音。羽feather上古指代鳥bird,也是有b輔音淵源。
feather:古英語fether,古高地德語fedara,中古荷蘭語veder,日耳曼與feder,古挪威語fiothr 或fjothr,梵語fether、 或peter、
.
但也有其他甲骨文字典將雙羽釋讀為羽:

這樣,彗-羽cu也有相同的字源。也是合理的。非-飛-羽-彗(孛除外)-聿(筆)可能有同源關係,但起碼bi音是確定的太古音同音或近音。
(聿)筆的金文甲骨:


單討論聿(筆)的b-c-d輔音變化過程:
聿組:筆畫建津盡賮硉律肆肂肄貄銉肅茟衋肇肁侓冿垏峍珒肈
讀音:Bǐ huà jiàn jīn jǐn jìn lù lǜ sì sì yì sì yù sù yù xì zhào zhào lù jiān lǜ lù jīn zhào
其中只有筆b保留了b輔音,其餘
一部分是c輔音:畫畫建硉律肄銉茟衋侓冿垏峍h/j/y-c
一部分是d輔音:津盡賮硉珒z-d、肆肂貄肅肇肁肈s/zh-d
可以判斷,筆保留了聿的太古b輔音,似乎也暗示著,太古人類的筆(毛筆)是用羽毛製成,甲骨文筆頭頗似羽毛,當然這是猜測,製作毛筆的技術理應較晚。
可以猜想,當聿由b輔音轉為d輔音時,恰好與歲同音,於是聿-歲在一段時間通假。而英文pen確實也是b輔音,這可能不是巧合。
参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佛似同源考 (pluiepoco)
- 虎古音du (pluiepoco)
- 古文字学界的回旋镖:惠=助? (pluiepoco)
- 又右支叉㕚岔岐歧枝杈同源考 (pluiepoco)
- 姬姓得名于梆子 (pluiep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