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组要想让第二季更有水准,黄执中、沈奕斐能换就换了吧
来自:伊芳菲
看完节目到现在,就一个想法:希望郭柯宇没有受到二次伤害。节目组拍离婚照的摄影师,给他们拍照的时候,觉得让离婚的人去追问真相挺残忍的。节目组派大王给郭柯宇点《忘忧草》,是不是点醒她别陷得太深。不希望有第二期,但如果有第二期千万千万别让嘉宾受到二次伤害。
昨天的番外,老王直言不讳告诉黄执中老师:前七集对他的评级没一句话准确。黄的解释是解读的时候,考虑观众,会夹带私货。且不说他的解读影响了多少缺少分析力的年轻人,单就这一句话我们就要商榷一下:是迎合观众,还是给观众引导?如果不能准确评析嘉宾,你的私货是卖弄学问,还是对嘉宾的无礼。事实上,网暴老王局面的形成,所谓的专家专在何处?
反感沈奕斐,是装模作样弄游戏卡,那些东西高中生,大学生玩玩也就罢了。面对几近不惑之年的六位嘉宾,是不是太小儿科了。尤其是武断地说郭柯宇心墙太厚,是怪罪,是偏袒?昨天,当章贺读信哭了,文不对题地说:好多年没看手写书信。沈老师的表情也令人无语。
因为《再见爱人》编导组的用心,因为郭柯宇的带动,这个节目确实不错。启发人们对家庭婚姻,女性生育,人生修养做有益的探索。给节目组进一言:若是想让第二季更有水准,请换掉黄执中、沈奕斐,不能用西方的理论按图索骥。西方文化解决不了婚姻问题,《婚姻故事》也好,《婚姻生活》也罢,即便
郭柯宇16年在美国生病了,治不了,回到国内,西医也没治好,最后是中医医好的。中国人的问题,到中国文化里寻找解决办法。如果有第二季,希望能够邀请到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学者。
比如第一季,如果邀请薛仁明老师到观察室,他给郭柯宇、朱雅琼开的方子。一定是结婚要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婚礼。郭柯宇闪婚也不怕,但一定要跟章贺要一个婚礼。从筹办婚礼,到经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样庄重的仪式。磨一磨他性子 , 要他敬天畏地 ,感恩父母,尊重妻子。如果耐不住,禁不起,也就没有后来十年的苦不堪言。她当初哪怕再多一个月的时间,可能都不会走进婚姻。太随意就把自己嫁掉,给了对方慢待我们的底气。朱雅琼同样如此,在当时的情形之下,你要,王秋雨一定会给的。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就不会不重视你的感受。婚姻内,包容是美德,宽容到没底线就是纵容。像kk新婚夜因为太累发脾气,就是不能容忍的,如果晨洁当时更强烈表达不满,以kk的善良,就不敢沉溺酒桌。在家庭中,抑恶扬善都是在细微处。
郭柯宇在车上谈到未来会找什么样的?简简单单四个字“聊得来的”,可惜观察室的人没有注意到这个点,这是家庭生活中,化解纷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付笛生老师唱的那样: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情的地方。情意相通,说的话才有分量。所以薛仁明老师的观点是:夫妻要聊天,一沟通就把话说死了。因为沟通就意味着孰对孰错。那天章贺好像明白了这一点,但仅仅明白是不够的,还要有修养,聊天是双方的倾吐。随意的粗暴的打断对方的讲话,是对美好婚姻关系的践踏,所以薛老师更强调:婚姻是修行。下面,把薛老师的文章转发给愿意看的朋友。
恋爱是诗情,婚姻是修行
薛仁明
薛仁明,台湾独立学者、作家,1968年生于台湾,祖籍福建漳州,毕业于台大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长居台东池上乡下。关心的焦点是文化的重建和生命的修行。先后于台湾《联合报》、上海《东方早报》、广州《时代周报》、台湾《人间福报》辟有专栏,聚焦于两岸的中国文化发展以及个人的生命实感。文章书写,均从亲身体会出发,开启一个既熟悉又新鲜的独特视角。
现代人多半不快乐;常心中空虚,无端烦闷;虽东寻西觅,却总不踏实。结婚之后,更尤其如此。个中原因,当然甚多;但关键之一,是他们轻忽了人生有桩要紧的事儿,名曰“修行”。
中国古代的礼乐,是万民的修行法门。不论贵贱,不论上智下愚,只要实心实意,依礼循乐,即使不知其理、不明其意,但凡时日一久,人生依然会有其风景。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更加深了这修行的自觉。世人皆知,台湾民间人情温厚,台湾百姓乐于助人,究其实,正因台湾的礼乐传统未曾中断,而且,民间一直保有这修行的想法。
那天,我带着妻小,陪二老到溪边踏青。走着走着,家父忽停下脚步;看他没跟上,我们回头一望,但见他修整着可能妨碍行人的路树枝叶。家母看了一看,言道,我们先走,让他弄弄;修整这些枝叶,免得刺伤别人,也算是个功德;人还是做做功德才好。
我父母亲是文盲,都没上过学。他们做功德的想法,是从小耳濡目染,自幼习以为常,是民间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生命态度,当然,非学校所学。
事实上,现今两岸的学校教育,都因过度西化,更因日益物化,故而离“功德”、“礼乐”、“修行”这些词儿,都非常遥远。因此,两岸的教育,“努力”了半天,却常常都是反教育。
也正因如此,家父家母虽说文盲,虽说没受过学校教育,但比起许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却更懂得对人世礼敬、对神佛礼拜、对祖先惟虔惟诚不可或忘。这些礼乐,是他们的修行。他们比多数的读书人更明白,一生为人,自当修行一世。
他们一生最重要的修行场域,是在家庭。现代社会的崩坏,缘于家庭之瓦解;而家庭之瓦解,又缘于修行观念之不再。
换言之,受物量社会的侵逼,又因个人主义之扩张,家庭遂腹背受敌;一方面,遭社会逐年吞噬,犹如空壳;另方面,又遭污名丑化,俨然成了牵绊个人的桎梧之地。
于是,大家都已然遗忘:原来,家庭才是文明的真正基地;原来,家庭才是修行的根本道场。
人之修行,启始于家庭。一个人的性情涵养,相当程度,都映现了家庭的修行成果。当今两岸,成日大谈教育,但同时,却又坐视、甚至助长了家庭的架空与萎死,这当然是颠倒错乱。
事实上,若无法恢复家庭的价值与地位,再宏伟的教育改革,再深刻的教育理论,都无异是痴人说梦、治丝益棼。
家庭源于夫妻,始于婚姻。中国人的婚礼,之所以先拜天地、再拜高堂,接着又夫妻对拜,正因从今往后,夫妻二人,既面对自然天地,又承继历史传统,皆堂堂正正的天地人三才;有此修行自觉,当然庄严!
于是,《中庸》也才会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在中国文明里,婚姻,就是修行的开始!
四十五年前,我父母因媒妁之言成亲。他们性格差异大,连吃东西的口味都南辕北辙。记得我小时候,看他们偶尔冲突,有时吵架;母亲受了委屈,一旁啜泣,很伤心;更严重时,会几天都不说话;我们兄弟虽然年幼,却清楚感觉到那股低气压。
但是,随着年纪更长,我看他们彼此的扞格渐消,歧异渐隐。斗斗嘴、彼此互嘲,自然常有;但真吵架、伤和气,却已极少再见。
家父虽说是一家之主,但正如许多的华人家庭,其实,母亲才是整个修行的最关键者。所谓修行,无非是学会先将自己的习气与执著一一放下,然后,如实地、无隔地感知对方。正因修行可以修到彼此无隔,于是,有人有我,人我皆好。
四十几年来,我们家从不吃辣;直至几年前,我才明白,家母其实嗜辣,只不过家父不吃罢了!后来她提起此事,完全没委屈,也了无缺憾。那口气之淡然,让我总算明白,她与家父虽未经恋爱,但结婚以来,彼此之相知兼容,竟可以年甚一年!
于是,我也明白,西洋人总说婚姻是恋爱的坟墓,中国人却说姻缘乃百世才能修得,且不仅前世修,今生成了亲,更要继续修;于是,一个施恩,一个报恩,一个敬,一个爱;所以,中国人说,夫妻恩爱。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麦颠倒黑白真是一绝 (mono)
- 麦琳说我觉得有个包比较有面子的时候我惊呼这个女人真牛哈哈 (菊姐是姐)
- 葛留二人史上第一对欺骗节目组的夫妻!炒作无底线! (momo)
- 葛夕留几手|在一片批麦之中,大家有否声讨留几手的热情…… (momo)
- 麦琳李行亮|还搁那拿着娇妻论反驳i麦呢 (蜕变鲜葱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