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如果说「姐姐」是突围,那「哥哥」做的就是唤醒 qq.com
好封建的宗族主义
“但男生的节目,恰恰是反过来的,做的就是唤醒,你们内心觉得不要战斗了,其实你要的。我认为战斗欲是一种生命力的东西,它一定在这些人的心里。所以节目前面是温和的,最后战斗力复活了,到最后几集我要赢,我要为兄弟怎么样,这就是一个唤醒的过程。谁不愿意活在一种充满了战斗、热爱的状态里面?我喜欢有内在力量的人和事物,这是我的兴趣点,是可以焕发生命力的美好。所以节目设置的是「奇幻」的调性,设置一个架空的梦境般的场景,全部用游戏做底层逻辑,让大家在这个梦境中,重新去激活自己。”
这个访谈很好看: “《姐姐》做的是个人,《哥哥》做的是群体。《姐姐》做的是你自己怎么变更好,但《哥哥》做的是你一个人好还不行,你怎么去建立一个「家族」。「唱演」这个概念,一开始就是要跳脱出「男团」,就是要做跟之前不一样的舞台表现;「家族」也不是「男团」,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建立独有家族式文化。”
“男性的表现方式是隐性的,他遇到了多大的困难,经历多大的崩溃,他不像女性是外化的,要怎么怎么,男生都不太会表现出来。也有的哥哥,他可能已经练了十天,膝盖肿成那样,黑成那样,都积水了,要回去做针灸了,他不会说的,你拍都拍不到。后来是pd拿手机拍了些花絮,我们才看到。” ——不太了解,这个是言承旭吗?
“研究男性这个题材的时候,就想到《姐姐》最大的缺失,是我没有把她们人生中最精彩的东西做出来。一开始是有的,所以大家很感动,但是到了中后段,大家全部的力量都去搞团舞了,导致她们的输出越来越趋同,就是我要拿第一,我要赢。没有表达了。其实是真人秀的设计部分出了问题,你没有给她路径和出口。包括舞台,没有给她们表达的空间,她就没东西可说,这是我当时感觉特别深刻的一点,但那时候已经拍成那样了,没法再补救了。” ——看来吴梦知是有反思的,只是姐姐的时候来不及调整了
其实我觉得访谈内容挺好,有很多有用信息
“但是男性,我只能尝试从审美上去做。我每次都说,这真的做不了。真的,一群男生,大家既没有动力,又不爱表达。所以压力更大。正因为我觉得它没办法超越「姐姐」,所以我们就花了更多的力气去研究它去做它。甚至在开播前,我都在说不可能超过《姐姐》的。所以当时第一次的播放量就超过《姐姐》,我还是很惊喜的。” ——哈哈哈,确实很难,但是真做出来就很棒,不表达的行动是很动人的,不然为什么那么喜欢看士兵突击那样的戏
[内容不可见]
很多上她节目的人都会有心理阴影吧
呵呵😄
【比方说第一次淘汰,观众痛骂我们,说节目组不是人,让他们自己选,为什么不直接用人气、观众喜爱度淘汰,我觉得那就不叫选择。当时离开的哥哥,其实他们做出这个选择,我也在那里跳脚,妈呀,怎么这么选。他们甚至都不商量,一秒钟就选完了。但就是那一刻,这个人物的担当就出来了,人物魅力就在那里了。如果不给他这个选择,你很难在那么短的十几分钟里,看到这些人物的这一面。】 ——嗯,确实,给选择的结果就是给人物以主动性,但是就必须允许有缺憾产生,哪怕主创也很气的缺憾
一般负面我还是不呈现的,我还是非常保护艺人的🚬🚬🚬
【所以每一集,不管是竞拍,还是做游戏,还是淘汰的环节,其实都是在做选择。人只有在选择中间才会展现个性。这就是真人秀我觉得特别核心的东西,而不是去设计所谓的人设剧本,我怎么能设计他?他已经成熟成这样了。我们选角时,就已经确定了这个人物本身具备足够的自我特质。然后,在节目中,只是去激活与释放。我这个选择摆在这里,每一次同盟、组团队,你选谁,情、义、艺、利、智……全部都是取舍。你是可以做很多种选择的。】
我看不懂,我也不震撼。文字游戏你可玩不过吴梦知啊😂😂😂
其实觉得哥哥们选的好!
呵呵
看完这文章真的觉得真的觉得她水平只是硕士研究生?这种去博士分分钟毕业好吗
她无论是做节目的方法论,还是自己的格局、视野都是超级棒的,真的难怪芒果会让一个如此年轻的人做了这么多大节目的总导演,也难怪都是爆款节目
只有Respect!
视角还是很宏阔阿
个人觉得披哥整个节目的框架和理念都很棒,升华了选秀节目
dd
我真的觉得她很优秀,不知道评论里大家在喷什么。抓着一些细枝末节要求别人尽善尽美,太想当然了
是 言承旭后来去针灸了 他自己不愿意说
从来没有剧本,是自然发生
看完 我是真的很尊重佩服吴梦知
对,作为创作者已经很优秀了,当内容的消费者或者评论员,剩下的就只有评价,评价没意思,创作有瑕疵也胜于评论,不过也无所谓了
你不搞恶剪我会夸你,但你搞了就算他成团了我也不会谅解你
能不能别搬这个人的文字了,看着有点反胃, 怪不得剪辑这样,规则这样,决策者太不行了 我喜欢马东
说得倒挺对的,但是我还是想看姐姐的唤醒,说的就是流产的类似声入人心女生版那样的,专业领域顶级的姑娘们,或者曾经有过耀眼成就的姐姐们,不必总想着突围,好好地一起做一档舞台优质的节目
看完了。有很多信息,逻辑,跟以前看过的关于真人秀的制作访谈,有一些是一样的。
她所坚持的“选择”,在披哥确实淋漓尽致,but,看到后来,maybe有点过犹不及,选择多到有点令人发指,甚至多到我认为反而已经有点失真。
正如她制作浪姐1,我认为她以“选择”为底层逻辑,也是浪1后期的乏力原因之一。我认为她的理念撑不起足够优秀的综艺,正如她将综艺定位为“方便面”~~而至今她还能有话语权,是因为周围有足够强的执行团队,这使得节目没有崩掉。最终呈现,主旨上如隔靴搔痒。
maybe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她所认为的优势或许正成为她的桎梏。
放个卓哥随口一说林老师不喜欢开空调的事情都被骂成那样了,怎么放啊
有一些所谓“整体拿掉”的“负面”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底气放出来,因为是他们设计了“选择”,而一旦播出,大家很快就会意识到问题根源可能就在“设计选择”上,可以看穿导演组水平。
我觉得她缺一点草根视角和热血感
芒果给你多少钱一条,分我一半呗我给你复制两下😆
“做综艺就是在讲故事。”
未播片段值不值得看,有些或许可以看看,有些或许没有价值。 导演组以“选择”为底层逻辑,那么作为观众,也需要一个与之相应的观念——“制度使然”。
只有如此,才能把这个节目看的更清楚。
就好像,共享单车刚出来的时候,它实际上设计了一个选择——“好好停车“还是“随便停路中央”,最终,会有人好好停车,会有人乱停车,但是那些乱停车的你能去严厉地指责他吗,或许他平时是很文明的。那么,乱停车的那些人的选择是真实的吗?不一定。 你最终会发现,乱停车的根源是机制设计的问题,是共享单车设计了很烂很烂的机制和选择。
二百块发一条,门路我才不告诉你呢
在这种逻辑下,大湾区的佛系/顺其自然,反而显得没有火花,不够精彩。 因为这在导演组底层逻辑里,难以自洽。
把黑的说成白的肯定不行,但应该是有限度的真实,和有限度的人性,也就是折中
嗯。“选择”,不知道她的这一坚持到底的理念,是从何而来。
最不能理解的是姐姐个人表演要打分 哥哥们只要展现下就好 这难道不是双标吗
对啊 姐姐明明也可以这样做 很多优秀的vocal早早淘汰
呵呵,真会给自己脸上贴金
如果他好好说清楚规则,而不是一会一个变的话就更好了,别说哥哥们不懂规则,有时候我在屏幕前看都不懂且懵
这人太适合体制内了,会做官样文章,但是眼高手低,做出来的东西烂,就是统筹管理执行能力差。
“她说,综艺就像方便面,是快速变现的产品,它的艺术价值无法与电影、电视剧、戏剧相比。”
这难道不是她自己选择性失明,把舞台创意剪掉、镜头撕碎导致的吗?明明可以更上一层,是她自己自降格局而已,为了迎合她自己认知中观众的口味。
人很重要,同样的规则换一批人,出来的效果会不一样 我觉得她读书应该是够的,但是阅历还差点
maybe
芒果风格就是卷女慕男,向来如此。
所以来回改规则是为了唤醒么。还是集齐七颗龙珠更方便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