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投资者文摘》 七
来自:Brando
(七) 芒格的《误判心理学》长达5万字,是他的那本“畅销书”《穷查理年鉴》中最重头的一篇文章,事实上是选自他的三次演讲,由他于2005年修订合成。2007 年年初我们的编辑部就有记者在翻译这篇文章,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不理想,后由《Value》的主笔胡海断断续续地校订了一遍。 如果读者一路上看了前面六本《投资者文摘》,对芒格的叙述风格有所了解的话,阅读它不应该有太大的难度。其实,芒格的精彩之处未必是“系统性”,而是他在举例中时不时冒出的人性与商业智慧的火花。 《误判心理学》举了25个人类容易受误导的心理倾向,我们不一定要全记住它们,走马观花,记住几个实用性的技巧就不错了。比如人的以德报德的倾向在商业交易中频繁使用,效果奇佳。所以,聪明的雇主试图制约从事采购的雇员的回报倾向,最简单的应对方法最有效——不要让他们从供应商那里接受任何好处,沃尔玛的老板就是这么干的。 有时“回报倾向”会造成极为愚蠢可笑的后果,让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就与此相关。一位激进的部下向司法部长提出利用一些妓女和一艘超级游艇来谋求共和党利益的建议,这当然是犯罪,司法部长不可能同意。于是部下收回了建议,作为“让步”,要求入室***********。这个犯法行为仅仅因为比前一个建议不“过分”些,司法部长竟然同意了。司法部长并不是不了解事情的严重性,但因出自本能的回报倾向而犯了致命的大错。不要以为我们比司法部长更聪明,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做让总统下台的事,但在自己的人生中也可能因心理失误而犯下不可饶恕的大错。 《误判心理学》浓得化不开,就分上、下两篇发表吧。 我们经常会听到“核心资产”与“非核心资产”的概念,但很少有人会像耶鲁大学的首席投资官大卫·史云生那般系统地阐释一遍。我在《投资者文摘》(5)中已介绍过大卫·史云生关于不被高获利基金迷惑的文章,这里先发表他的《核心资产》,以后还会有《非核心资产》。我曾说过,史云生不仅投资本领高强(他的20年复合回报率达16%以上,却很少用资金杠杆,不容易),而且道德水准高,敢于揭示业内“公开的秘密”。他在介绍各项资产时不仅要讲收益风险,还要讲“利益协调性”,也就是说投资人与该产品后面的“代理人”的利益是否一致。这个观点很新鲜,但很重要。 最近,有位读者看完《华人杰出投资者》后对我说:“我终于悟出一个道理,即使我与这些投资者一样聪明,但不可能像他们那般花这么多的时间研究投资,我还是找明星基金经理人,委托他们打理财富吧。”我的回答是:“你说出了大部分事实,但千万别太轻信理财专家了,你必须寻找真正为投资人利益考虑的理财人士(而我很少见到),否则还是枉然。” 史云生举了一些例子,如不动产也属于核心资产,美国的威尔斯资本公司(Wells Capital)是最大的私募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公司之一,2003年12月,该公司的客户超过13万人,管理资产高达47亿美元。我们也许会认为这么大的公司在投资者中口碑一定不错哩。然而史云生认为:“威尔斯私募的REIT真正赚到钱的是公司本身与其经纪人,而非它的投资人。”威尔斯主要是投资高品质且大部分已出租的办公室与工业房地产,产品本质上比较单纯,但公司仍设计出费用很高的三层式收费架构,第一层收费适用于募集阶段(12.5%);第二层收费适用于REIT成立后的购买与开发活动(3.5%);第三阶段收费适用于资产的管理与处置(4.5%)。这就意味着至少要向客户收取20%以上的费用。 同样是美国教师保险及年金协会私募不动产,收费低廉,2004年年中时,它仅收取0.6%的管理、行政与其他费用。两相对比,投资人怎能不察? 倪德厚夫的自传我们在《投资者文摘》(4)中也介绍过,《空头迷信》选自他写的另一本书《倪德厚夫的投机术》(台湾寰宇出版,2007年7月第1版)。倪德厚夫仍是那么尖刻及自负,不过也道出了不少事情的真相。《拜伦周刊》的主编与专栏作家艾博森向来以死空头著名,经常与市场脱节,却受到大众的崇拜。倪德厚夫把艾博森的分析预测逐年摘出,然后与市场结果相比,艾博森简直是一败涂地。如果艾博森是个投资人,早被市场给消灭了。然而,艾博森作为一位财经媒体人士,却声誉日隆,1998年,堪称最重要的财经新闻组织罗布基基金会颁给他终生成就奖。虽然他不再担任主编,演讲费仍然高达1万美元。 倪德厚夫分析其中的大众心理学是有些道理的。我们股市中也有一位著名的死空头侯宁,他在上证指数2,000点时就看空,到了5,000点以上仍是振振有词,毫无愧色。我奇怪的是,侯宁在新浪博客的点击率颇高。后来一想也就明白了,这市场一定也有许多坚持看空的人,他们需要侯宁这样的人,可以相互认同与拒不承认错误。毕竟,输了钱财还要输人,就说不过去了。摩根士丹利以前有位经济学家叫谢国忠,分析水平要比侯宁高多了,他也一直看空中国的楼市和股市。后来谢国忠可能因讥嘲新加坡当局被迫离开了大摩。离开的时候,有记者问谢国忠在干什么呀?他回答说是在读一本希腊名著《长征记》。谢国忠可能是有寓意的,因为《长征记》写的是一群希腊雇佣军在波斯溃败,然后如何有条不紊地撤回家乡的。败而不乱,这当然是风度。一个人对市场的判断错误也很正常,但事后你得承认当时错在何处,这样才有进步。我却没看到过谢国忠对他的失误作过任何解释。 不管是空头迷信还是多头迷信,其根本原因还需要心理学来解释。《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是一本好书,我们选了其中的两个实验,作者并没有什么创见,但把故事说得很好。其中的费斯汀格的邪教卧底实验在《空头迷信》中刚好提到,相互印证,岂不妙哉。书中的第一章《打开斯金纳的箱子》也很有名,以后也可收入《投资者文摘》,因为早有人发现股价图与斯金纳的鸽子老鼠实验反应刺激图很相似。当然,本人无意把投资大众比作鸽子和老鼠。 《中国发现新世界,15世纪》选自《What If? 2:史上25起重要事件的另一种可能》(台湾麦田出版,2005年8月第1版)。一般而言,我们喜欢事后找理由,比如股价暴跌是因为某某原因,好像是命该如此。但有一种有趣的史学方法叫“反事实的历史”——假设原本可能发生却并未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那又会如何。比如列宁没有及时回苏俄,十月革命还会发生吗?假如二次大战于1938年提前在欧洲开打,希特勒还有搞头吗?乃至如果耶稣没有被罗马总督彼拉多送往十字架,还有基督教吗?这篇文章说的是如果郑和下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会不会是中国先发动了商业革命?我觉得类似的假设很有趣,也很能开阔思路。如果读者有同感,我今后可在《投资者文摘》中再选一些。 中东的迪拜最近又试图收购美国纳斯达克20%的股份,引来人们的一阵关注。今年夏天我生了一场病,高烧不退,只能躺在床上看凤凰卫视,见香港读书人梁文道推荐了一本由台湾《远见》杂志记者写的《前进迪拜:一门全球必修的新显学》(天下远见出版,2007年2月第1版第11次印刷)。梁文道说,人们一般都会认为迪拜是靠石油发了大财,其实迪拜2004年的GDP只有6.1%来自石油,连金融部门的贡献(9.5%)都比它高。这让我感到很有趣,忙从香港买回了这本书。 迪拜属于阿联酋,该国在1971年12月3日建国,由7个邦联合组成,人口约432万人,其中外籍人士占75%,来自180多个国家。阿布达比是其首都,迪拜则是商贸中心。迪拜的人口约140万,1975年时仅为18.32万人,至今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2005年平均每个国民所得为33,688美元。迪拜的标志性建筑是号称七星级服务的帆船饭店,一般五星级饭店是5名员工服务一个房间,而帆船饭店200间客房,有1,600名员工负责每天的服务,每8名员工服务一间客房。而且饭店内配有150位管家,24小时提供服务。此外,帆船饭店200间客房是套房型的,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套房的饭店,并且全部是二层楼式。 二层楼式套房确实有些创意,楼下是入口,有吧台、书房和起居室,还可以举行会议;二楼则是卧室、浴室和更衣间,属于私人空间。这样,不但可以开会,同时也能享有私人隐密空间。 帆船饭店属于世界上最贵的饭店之一,住房率却达到90%。迪拜的另一家著名企业是阿联酋航空,1985年公司向政府贷款1,000万美元,租了两架飞机开始营业。20年来,阿联酋航空从没亏损过,每年始终以20%的速度增长,2005年63亿美元的营收以及6.74亿美元的获利创下历史新高,成为仅次于新加坡航空的全世界第二赚钱的航空公司。 据说,世界上建筑工地最多的地方已从上海迁至迪拜,我们不可小觑。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悼念99岁的智者-查理芒格 (Joker)
- 我正在组建以查理芒格为榜样的学习交流群 (发条橙)
- 组建查理芒格阅读爱好者微信群 (gypsy)
- 港股的中概应该还是有空间的吧? (一米阳光)
- 芒格盲割了阿里大家怎么看? (小白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