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批判牙博士的“朋友理论”
江湖糕手
很久以来,牙博士坚持不懈的到处刷屏,推广他的“朋友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对每条帖子一一反驳不太现实,这里开一个新帖尝试性地批判一下他的“理论”。
在正文之前先讨论一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人的悲观来源于持续的生存意志,生存意志以无尽欲望的形式表达它的自身,产生了侵略、争斗、毁灭和自我中心,而人们在生存意志的操控下出现了“得不到就会痛苦,得到了就会无聊”的二元摇摆状态,即人们不停地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徘徊,对此,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伦理学与美学。叔本华受印度哲学的影响,认为人类最高级别的活动是“休闲的静观”,伦理学的“善”与美学的“美”,将分别引导人们来摆脱生存意志的限制。但叔本华没有看到更大的一个层面,摆脱悲观并不局限于伦理学和美学,而是人类的精神世界。
一元论也好,二元论也好,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是一种在物质和精神共同作用下的集合体,因此我们面对的世界也可以划分为对应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是有限的,也是我们必然面对的,精神世界则是无限的,同时也是可大可小的,大到可以容纳我们无限性的灵魂、小到可以几乎不存在。如果一个人精神缺失,TA将不得不面对唯一的物质世界,这正是生存意志发挥其操控能力的地方。我们也将陷入叔本华的悲观二元论内往复循环不可自拔。而欲想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就不得不借助于精神世界。
在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来看,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追求是真、善、美,从狭义层面可以解释为哲学、伦理学、美学,因此叔本华给出的解决方法里漏了很重要的一点:“真理”,对真理的追求同样可以让我们摆脱物质世界的枷锁,而它又不同于“伦理学”和“美学”。当然在广义范围里,真理是包含善和美的,哲学也包含伦理学和美学,这里仅用狭义概念来界定。
有一种通俗的观念说人类精神活动的三大极致是哲学、宗教、艺术,如果以此来对应真、善、美的话,也同样是略显狭义了。因为善不只包含宗教,美不止包含艺术。
借助对叔本华的讨论引出对精神世界的划分,下面批判牙博士的“朋友理论”:他也是一分为三,但只是粗浅地划分为学习,朋友,事业,但我们深入探究的话会发现,学习和事业之间的边界是很模糊的,有些东西处于重叠状态,而事业又包含了物质世界里的一部分元素,分类含糊不清且逻辑混乱。“学习”无法对应“真理”,因为有时候真理是无法通过学习获得的;“善”不止对应“朋友”,而是一切伦理关系,不过牙博士的“朋友”也泛指一切人际关系;至于“美”,则是牙博士漏掉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然文学艺术创作按照“朋友理论”会归类到“事业”里,但美还包含艺术欣赏,自娱自乐的非创作行为,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远非一个“事业”所能涵盖。如果说他的理论涉及到了物质世界,那么连物质世界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没有包括进去,又怎说出来的包含了全部呢。我们已经现成有了更成熟的归类,为什么要使用你的“法则”。
退一步说,假设“朋友理论”真的涵盖了一切范围,但又有什么意义呢?粗浅的一个分类,又解决了什么现存的哲学问题呢?倒不如成功学来的实在,至少能给人洗洗脑、带给人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至少还不是毫无价值的。
牙博士曾这样猛烈批判康德黑格尔(原话如下):“康德就是正统西方哲学体系的捣蛋鬼,劝大家不要花时间研究一堆狗屎,请原谅我的不礼貌,因为康德哲学给人类带来的坏影响远大于狗狗的便便,德国古典哲学就是封建王权思想的诡辩家和卫道士……”。读这段话,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钢筋戾气夹杂着愚昧无知扑面而来。作为连接古代哲学与近现代哲学的枢纽,在哲学史上被众学者所公认的璀璨明星,到他这里变成了给哲学拆台的存在。你批判人家,好歹读读人家的理论,看看是是什么观点,哪里出现了错误,再予以合理的思辨讨论吧。但他甚至连《纯粹理性批判》的书名含义都搞不清就一路硬黑。
还说什么“空间是朋友,时间是学习,宇宙是事业”,这……到底是通过什么逻辑得出来的啊。关于宇宙的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尸校的《尸子》一书:“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是同时包含时间和空间的,那前面两个定义又怎么说?在发表理论之前,咱能不能学点常识。还经常给民哲做辩护,难道民哲不是阁下这样的人给搞臭的?
平心而论,牙博士还是比较平和的,在批评反驳面前能做到“非暴力不合作”精神,不触发情绪,这点值得我们学习。但一个人经过自己的一番脑补,得出了1+1=5的结论,你让他证明他又证明不出来,还指责1+1=2是不对的,并将自己得出的结论在小组里反复刷屏,又是出书(传送门《关于朋友》)、又是开讲座,四处传播。这个人到底在做什么?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来一个吵不散的求同存异的群聊 (豆友ANFEqBUIEY)
- 科技狂奔,灵魂何处安放? (成迦)
- 求人共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Maggie.)
- 生命的意义----2.我们走向何方 (学习者)
- 如果一个人悲惨一辈子怎么办? (好吧,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