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相关|想请问工作三年以上的非诉律师,你们认为这份工作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什么?
来自:momo
今天偶然看到一本2018年出版的书(Bullshit Jobs:A Theory),里面对金融业和公司律师的工作价值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称之为bullshit jobs😂。
标题之所以限定在三年级以上,主要是想问一问大家,在摆脱了低年级的dirty work以后,大家眼中非诉工作的魅力点在哪里呢?大家看问题的角度和junior时期有什么显著不同呢?
我自己作为junior最近参与了一些项目,体验了保荐人律师(的部分基础性工作),也体验了投资人律师(的部分基础性工作)。对这份职业的初步感觉主要有这几点:
1. IPO项目中,投行为公司服务,而保荐人律师像是投行的助理,总是在记各种DDQ的notes和被安排做desk research。我询问了一些投行的analyst(因为只能接触到an呜呜),他们会从哪些方面判断律师很“专业”,他们说是“回复我们的问题结论很及时”“文件没有typo”之类。
2. PE项目中,律师做的尽调法律问题清单绝大部分都是常规性问题,并不能影响投资人做出投或不投的决定。投资人和目标公司谈判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同步修改交易文件,即便其实大家心里清楚这个条款这样修改并不能被接受,最后几乎肯定会推翻返工。似乎还是一个助理的角色。
3. 工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思维变得倾向于“尽量保护自己”,能不下判断的地方就不下判断,能写成宽容度高的表述就绝不写成更明确的表述。(而且可怕的是,以上不仅适用对外的文件,也适用对内的文件,逐渐变成了习惯……)特别明显的一点是,在与外部各方合作完成一件事时,比起“如何高效高质合作完成工作”,我不自觉地开始更关心“按保荐人说的做就行,记得留痕,这样我们不会背锅”。感觉自己似乎在慢慢变成一个缺乏创造力的人。(这也可能是任何打工都伴随的副作用?)
包括在IPO项目和公司律师来回推拉尽调清单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做一些心里明知道不太有意义的检索,给一些明知道最后会被对方删掉的cmts,而这些工作占用了一个又一个周末和100%的法定节假日。
4. 工作中90%的时间在做枯燥的机械性工作,剩下10%的时间感受到了有趣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却和法律无关,而是有点像行研的工作内容,或者说是借着律师的title去悄咪咪观察别的行业……严格意义上说,非诉律师是否不应被归入司法行业,而是应被归入金融行业?
5. 另外,生活的75%在工作,剩下25%在睡觉……
【上述看法肯定有不准确不全面的地方,如有请大家指正/鞠躬】
我对这份工作的正面幻想是有以下几点:
1. 虽然起草交易文件的实质性内容还是依据ts,但如何斟酌措辞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也考验英语)。而且中高年级也可以参与交易谈判,因此可以影响交易的实质性内容。
2. 高年级会进行股权结构设计,这是有创造力的工作。
其他的就希望大家指正和补充了😢😢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职场相关|律所/法务实习vs考公可否同时进行 (不爱思考)
- 学校/学习|留学offer选择 (秘密岚)
- 其他|25应届双非法本法硕要疯了 (🌈)
- 职场相关|offer选择求助 (Megan)
- 职场相关|只服务于企业客户的所怎么样 (林品如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