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无关水|发点
不知名人物
大家早上好呀!
首先呢……感觉从macOS Big Sur以来一年多了,到现在Monterey了都还觉得不咋习惯。
众所周知嘛,Big Sur开始一个大的改动是应用图标的iOS(iPadOS)化,都变方了,另一个就是原先风景图的壁纸没了……也不是说丑,但就是总觉得怪怪的。

感觉当年iOS 6升级iOS 7时,拟物化改为扁平化的变化更大啊,当时也只是感觉拍照键、照片、报刊杂志和语音备忘录变丑了,但也挺快就适应了,这次是咋回事捏?
接着呢。
总所周知,上海现在高中也都更换了新教材。

但是呢,初中教材仍在沿用二期课改教材(图二)。

这样一来化学学科的衔接工作出现了很大的混乱,尤其在离子、物质的量等问题上。
上海二期课改时期化学……造成了很多笑话,尤其是到了高中之后。
物质的量有关的基础内容被下放到了上海二期课改时期的初中化学中。原因是什么?方便计算,用mol算比用g算方便啊。
但是啊,既然是减负,又怎么能增加学习的内容呢?于是呢,大家仔细看看初中教材的目录,完全没有提到原子结构哦!
没学原子结构,导致现在在上海,初中毕业了都还不知道离子。
然而呢?高中新教材是按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默认了初中学生用的是新教材,已经写过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于是1.1中就直接有了正离子的概念,2.1中就直接出现了离子的化学式。原子结构则是在必修第一册第4章才开始介绍,就很尴尬了。


这样一来,上海这两年高中的衔接工作压力巨大。
二期课改时教材,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章标题就是“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虽然严谨性欠妥(没有核素的概念),安排也不太合理(一堆概念性的内容从零开始全都堆在一章,增大了学习的负担),但好歹是学了。现在就很尴尬了,起码在上海初中教材改版之前,按照新教材的教法是不可能的。
新教材的改法本身合理吗?合理,很合理。“位”“构”“性”模型的构建至关重要。
二期课改时期上海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表)的学习(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差了整整一个学年。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呢?几乎没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内容要求有:
3.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改变本身是合理的,但现在的情况特殊,这几年高一在教学上没法很好的按照原先的意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