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民谣
来自:江 圖

在东莞定居那几年,我看到了一种跟我家乡的凉州贤孝很像的民间曲艺——木鱼歌。木鱼歌又叫沐浴歌或摸鱼歌,至于它得名的原因,我找不到公认的说法。有人说,它最初叫摸鱼歌,而木鱼、沐浴跟摸鱼谐音,所以它也叫木鱼歌或沐浴歌。 还有人说,木鱼歌的前身是佛教变文,演唱佛教变文的大多是佛教徒,而佛教又是以木鱼为符号之一的,故名,又因沐浴和摸鱼与木鱼谐音,于是又出现了沐浴歌和摸鱼歌两种别名。更有人说,鱼有不眠不休的特点,佛教徒发明木鱼,就是为了提醒自己精进修行,而木鱼歌也有劝善警世的功能,于是人们就称之为木鱼歌,随之衍生出沐浴歌和摸鱼歌的称谓。 所谓变文,是一种说唱文学,兴起于唐代,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题材范围扩大,也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到了宋末元初,流行于江南的变文演变为弹词,流入广东,再由广东人结合本地生活及独特方言,最终形成木鱼歌。所以,木鱼歌中有很多劝善警世的内容。最典型的,就是《观音十劝》:初劝女人去食斋,天公在上有安排。阳间好丑人知晓,心好为人不用乖。看破红尘知世界,人间万事难安怀。第一嫁夫是赌孩,又怕街头打纸牌。嫁着郎君唔买卖,饮赌吹烟着烂鞋。衫裙首饰都输净,一世之人好久挨。麻油青菜随时挨,得上桃园心安怀……二劝女人莫太贪,长斋正好入仙家。莫在凡间思想退,生男生女驳冤家。嫁错郎君真难活,一自出门不离家。夫主唔归生守寡,少年归去乱如麻。想来万事都系假,半世之时怨恨差。观音一世都唔嫁,风流快活生莲花。在世之人听我话,唔看目前黎明霞。千个修行千个好,得上西天极繁华……因为《观音十劝》的内容比较长,我只选了前两劝。修改长篇小说《野狐岭》时,为了让小说更精彩,我加上了一条从岭南到西部的线索。这条线索是由一个叫木鱼妹的女子承载的。她从父亲(木鱼爸)那里继承了很多木鱼歌,又将那些木鱼歌带到了西部。依托她的故事,我在《野狐岭》中留下了一些木鱼歌唱词,《观音十劝》的前两劝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木鱼歌,我在《野狐岭》中也保留了一些凉州贤孝,比如《驼户歌》和《鞭杆记》。这两首贤孝都以叙事为主,前者描写了丝绸之路上驼户曾经是如何活着,后者则描写了凉州唯一一次农民起义是如何兴起和结束的,两者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在官方的史书中,很少见到这种能将你带入其中的、鲜活的、文学化的描写,更不会看到那么多关于老百姓生活的记录。 凉州贤孝中有很多《鞭杆记》这样的作品,西部民歌花儿中也有一些有史料价值的作品,但凉州贤孝中大多是长篇叙事诗,花儿的篇幅则相对较小,记录的细节也少一些,多是抒情,这跟它的体裁和创作目的有关系。木鱼歌跟凉州贤孝一样,也以长篇叙事诗为主,大多改编自当时流行的历史小说或戏文。 比如,《新刻三国志全书初集/二集/三集》《孙夫人投江》均取材于《三国演义》,《新续隋唐大闹灯花记》《唐大伐南陈胭脂井记》均取材于《隋唐演义》,《接续大唐二弃梨花全本》取材于《薛丁山征西》,《新选反唐女娲镜全集》取材于《薛刚反唐》,《新刻第五才子水浒》取材于《水浒传》,《刘全进瓜》取材于《西游记》,《玉碎珠沉》取材于《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倒乱鸳鸯》取材于《醒世恒言》第八卷《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云窗遇妖》取材于《聊斋志异》卷五《绿衣女》,《佛殿奇逢》《长亭饯别》取材于《西厢记》,《新刻三官堂陈世美琵琶记全本》取材于《琵琶记》,《新刻前续金钗记十朋祭江全本》取材于《荆钗记》,《秋江送别》取材于《玉簪记》,《泪湿青衫》取材于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也有一些作品是木鱼歌传人自己创作的,比如《花笺记》《二荷花史》等。 这两首木鱼歌很出名,19世纪先后由英国学者汤姆斯(Perter Perring Thomas)和德国学者辜尔慈(Dr.Heinrich Kurz)译为英文本和德文本,在西方国家出版发行,得到了西方人的高度赞誉,有些西方人甚至把它们当成中国人的史诗。据说,歌德看了英文版的《花笺记》,评价很高,还写出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1938年出版的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中,也谈到了广东的木鱼书——木鱼歌的歌本,上面写了相应的木鱼歌的歌词——尤其是《花笺记》和《二荷花史》。 这两首得到外国人高度赞誉的木鱼歌是谁创作的,没有人知道。当时的木鱼书不像今天的歌本,上面从不标明作词作曲者分别是谁,有时也会写上是某某居士所作,但这某某居士是谁,生活在哪里,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了这些木鱼歌,他们还有什么作品,仍然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将他们写进历史。为什么?因为,虽然有些人对它们的评价很高,但更多的人对它们的评价并不高,不把它们当成文学作品,更不认为它们是史诗。 到了这个时代,有人曾经走访过木鱼歌艺人的家庭,他们的亲人大多不愿提起父母演唱木鱼歌的那些历史。在他们眼里,父母的失明——职业木鱼歌艺人大多是盲人,因此木鱼歌也被称为盲佬歌——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卖唱也是一种下九流的营生,谈起这些,就像揭开了他们内心的伤疤,让他们感到屈辱。 凉州贤孝的演唱者也是盲人,也以卖唱为生,但他们的地位相对木鱼歌艺人要高得多。在凉州,贤孝艺人又叫瞎仙或瞎贤,这个群体中的一些人除了懂得很多凉州贤孝,能自己创作之外,还懂卜算和大量的时事知识——因为他们喜欢听收音机里播报的新闻,对社会动态的了解非常及时——这是他们被称为“仙”的原因之一。比如我的作品里经常提到的贾福山。而且,贤孝多是劝善劝孝的,有些贤孝中更有很高的智慧(如《吕祖买药》)和修行的秘密(如《五更词》)。虽然大部分老百姓都发现不了其中的奥妙,但贤孝对千年来的西部百姓还是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去,在西部老百姓的心目中,贤孝的地位是很高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聊以自慰或解闷的曲艺。 广东的木鱼歌不太一样,其中虽然也有很多劝善警世的内容,但是跟凉州贤孝中的空理还是有距离的,从《观音十劝》中,你就能看出两者在境界上的区别,但《观音十劝》也很了不起,它同样有一种教化的作用,能化解妇女心中的郁结,引导妇女从红尘的苦恼中超脱出来。 而且,在解放前的广东,妇女大多不能读书,她们想识字知礼、了解历史,只能通过木鱼歌。民国初期,东莞有一位叫邓尔雅的篆刻家在《东莞竹枝词》里描述过当时常见的生活画面:“南音体例若弹词,书熟刚同饭熟时。从古稗官能化俗,家家解诵摸鱼儿。” 意思是,过去,家家户户都能背诵木鱼歌,很多妇女会在干活和煮饭的同时背木鱼歌,活做完、饭煮熟,一首木鱼歌也就背下来了。有些妇女过于入迷,常会因此把饭给烧焦,可见木鱼歌在当时的影响和普及。 文章选自《带你去远方》雪漠 著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西部的爱情,无声的巨响 (江 圖)
- 奇幻西部世界的史诗冒险——读《羌村》有感 (江 圖)
- 为生活,做减法 (江 圖)
- 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军事家:管仲与诸葛亮 (江 圖)
- 女孩的发言,令人警醒 (江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