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钱”的影响
反转の冥王
一直觉得自己跟别人有点不同,最近和同事聊到自己为啥总加班,不爱报销,后来慢慢发现是在经历上。
1.贫穷现实和抠的理念。从小开始,我家按平均可支配收入而言是很穷的:零花钱无,只有饭钱;压岁钱基本不过百。自己是一年买一本新书,都会觉得很开心的。到大学后,一个月也总是精打细算每个月花的钱,一天30餐费在我看来是高了的。即使爸妈从来在我缺钱之前已经预判到,并且打了进来。长期都有这个危机感。毕业后,更是死抠。
2.不愿依赖父母。从小看法律说成年了,父母就没有抚养义务,早早就想18岁后如何生活,学生时期对工作也是一直在考虑;进入叛逆期后,也在规划如果将来和父母割裂,就挣钱还他们的付出就行,也因此从来觉得父母给的钱都是欠他们的。毕业后再也没跟他们拿钱,即使再穷。
——上述理念在职场进一步延伸,变成我觉得打工要对得起收入,不好意思薅羊毛,绩效高了也不好意思,总想给公司做出成绩。
3.忙的心态。我是一个无法闲着的人,空虚感会令我恐慌,在我看来每天都要进步一点是人的基本:重复的工作需要高效化,深度的工作需要精益求精。
贫穷带来对金钱的渴望和珍惜,但又我不愿轻松拿比普通人高的工资,讲究劳动所得,反馈为自我鞭策当老实打工人。直到同事点醒,才慢慢注意。
补偿方面,举个例子是我发现自己一天在工作上没进步,好像白白浪费了一天,就会极度寻求信息量的输入在进行补偿,或是多加工作在自己身上,最后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去。
不过,也因此,穷和忙碌导致大部分精力花在“活着”上,减少了内在思考的时间,减少了内耗可用时间,但也时不时失去自我。
一个N型且并不怎么在意物欲的人,就这么s甚至T了起来。
金钱和物欲对我来说真的就那样,保持健康点活着就行,钱则是备灾的,能备多少备多少。
吃一顿贵的我一般也不会觉得是犒劳,仅仅是体验,一种我知道自己并不会爱上的体验。买个好东西我总要权衡很久,因为总觉得亏,所以需要大力说服自己。
活着对我来说一定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体验的,不管甜还是苦。我即使过得好了,也看不得别人过得不好,换位而言我也可能在对方的位置,因此总在别人诉苦时觉得对方真的很不幸,义愤填膺,有时反而反应过大。
但我也知道这并非自己单纯,仅仅是一种类似想象里认为自己有道德洁癖罢了。
接下来提到题目上,仅仅是我的个人感觉,带有主观偏见。
1.我觉得正是没有太多生存忧虑的生活,让部分infp不懂金钱来之不易,更不愿意去努力换取,进而又以理想之名逃避努力,再往后就是“没有适合infp的工作”这个论调。我只想说一句,也许你们不知道,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有工作竟会成为一种体面。
2.习惯了过着有免费保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是别人为自己创造的,当自己再去劳动来保证生活时,面临的情况好的是努力程度上升而生活水平不变,差的甚至是生活水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转向的思维就容易是追求性价比,也就是花最少的努力拿最多的钱,逐步丧失理想变成浑水摸鱼。但我觉得还是有解决之道的:就是以努力去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破除“努力没有让生活更好”的魔咒,就能给自己新的斗志。
3.双标。众生皆苦,这句话是我认为很好阐述平等的,我们生来可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然而总有人觉得自己过得好是凭借自己多么努力换来,而不幸尽皆别人的错——看着别人的好哭着自己的坏,同时不正眼瞧一下比自己更苦的人。这是我认为的双标的根源,其结果是宽己严人,斤斤计较。在我看来不如把眼光放大点,人在世界上也不过沧海一粟,沙子与旁边几颗沙子斗来斗去,不过是阳光看着发笑的举动。既然要与沙子斗,何不把范围扩展至千千万万沙子。
说完了,又想说一下我理解的共情,以下是根据我自己的经历说的。在我看来是:1.态度:尊重对方情绪的产生,不管是否理解。2.分析:和对方比对价值观,找出差异所在,分析对方情绪可能的产生原因。3.行为:有意愿去把自己代入对方,并给换位思考的“自己”施以帮助。
那种动不动“我太懂了”“我也很生气”,我有时听出来的是,“我太懂了,幸好不是我”,“我也很生气,但我不是你,还好还好”。
如果有人愿意去代入你、把你当做自己去提建议的人,我觉得很难得,也会很喜欢,愿意给很大的信任。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我觉得,钱的观念还是很大影响了人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情绪觉察|坦然接受朋友都是阶段性的,当断则断,不受其乱 (djúp haf)
- 爱分享|友好讨论|《宇宙探索编辑部》,你并不文艺 (静电魂)
- 想找一个小蝴蝶拉子,只要女生 (Runor)
- 想要建一个碎碎念群 (Nefelibata)
- 有没有群聊拉我一下(infp4w5 (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