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愈与成长》书评:普通人了解心理学,从这里开始
来自:爱读书的贾同学
提到心理学,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荣格。
荣格,瑞士著名心理学大师,分析心理学创立人。曾是佛洛依德好友。荣格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持续记录自己的梦境,借此反观自己,再进行分析记录结果,形成诸多文字稿件,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荣格86岁离世,他去世后不久,他的手稿《荣格自传》发表。现今仍有荣格手稿被整理发表,据说未来会不断有其生前手稿被整理出版。
《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作者是当代心理学博士、资深心理医生李孟潮。他以荣格为案例,以《荣格自传》为依据,深入浅出地对荣格一生成长心理变化进行分析,供读者参考对照。看透此书,仿佛置身高处,一眼望去,心中困惑有如云开雾散。

(图片来源于网络)
1.生命之初:孩子是白纸,父母是画笔
荣格的父亲是一位农村牧师,温和却缺少力量,母亲出身较好,对荣格爱护有加,只是规矩甚多,使荣格养成“为维护完美形象,总是小心翼翼”的习惯。原生家庭决定了荣格的性格基调。
荣格记录父母性格、父母关系、家庭成员等信息,并分析这一切是如何影响他的。作者李孟潮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对荣格的自性化发展进行解读,所谓自性化,就是指人的个性充分发展,成为一个完成的人。
荣格的自性化发展,有着怎么的过程呢?反观我们自己和原生家庭又有怎样的关联呢?是否可以参照荣格的记录和李孟潮老师的分析,找出自己的成长秘密呢?理清自己与原生家庭的种种关联,李孟潮老师这本《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是不错的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2.生命之中:昨天受过的伤是为感知你今天的痛
青年时期的荣格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医生,他用心对待每一位病人,聆听他们的心里话,真切体会和领悟病人的情绪。
真诚与用心对待病人的结果是治好病人的比例高,疗程短,因此荣格逐渐声名远扬,欧美一些名人政要也找他治疗。
荣格一边治疗病人,一边疗愈自己,并不断深入研究精神科学,持续记录、探索和思考。荣格提出: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疗愈方法。荣格是一位成功的心理学家,却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好爸爸。关于荣格的家庭分析,在本书中也有较为详细的分析。
李孟潮老师通过解读荣格的人生,在《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中写道:“中年人承上启下,既要修通、改革自己的父辈遗留下来的家庭文化,又要建立传承自己这一代人的家庭文化,并传递给下一代。”
荣格这样一位不合格的丈夫和爸爸是怎样将自己86年的人生走向圆满的呢?关于这一点在本书有较为清晰的记录,读完本书你会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荣格,看待自己,看待生命中的他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3.人生夕阳:与一切和解
人生暮年必须面对生与死的矛盾,心理学上将此分为正性生死情结和负性生死情结。荣格在这件事上持正向积极的态度,他从容面对生命的流逝,积极做好当下能做的事,与岁月和解,与生死和解,与身边人和解。而现实中有很多负性情结者,不甘心老去,与年轻人一样奋斗,老骥伏枥。
关于心理学,看似一门与日常生活不相关的科学,实则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贯穿生命全程。心理学专业概念不容易理解,经过李孟潮老师通俗易懂地文字解读,使得普通读者能够轻松读完一本心理学书籍,看到心理学的一些奥秘。
这本《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不仅是荣格的人生解读,也是解开人生各个阶段困惑的钥匙。
普通人想了解心理学,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引路书籍。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复利效应》: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付出的人 (邓布利多)
- 职场上遇到不公平待遇,你会怎么做呢? (ameiy)
- 这是一本再鲜活不过的打工人实录 (竹喧喧喧)
- 【书评】《小王子》:愿你走出半生 归来仍是少年 (初感悟)
- 乔治·安德斯《你能做任何工作》告诉我们的三件事: (读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