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百科(一二版)博尔赫斯,J.L.
来自:Tyger Tyger(non sum qualis eram)
博尔赫斯,J.L. 作者 林一安 拼音 Bo'erhesi 外文 Jorge Luis Borges 生卒时间 1899~ 出处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 卷名 外国文学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1899年8月24日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医生家庭。童年受英国家庭教师教育,涉猎大量欧美文学名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全家移居瑞士。后就读于剑桥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国语文。中学时代即开始写诗。大战结束后,随家遍游欧洲各国。在西班牙居住期间,与极端主义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公共图书馆任职,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2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和后来发表的两部诗集《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的手册》(1929),表现出明显的先锋派的影响,其中描绘的景色、事物都带有神秘色彩。1935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世界丑事》问世,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引起评论界注意。1941年短篇小说集《交叉小径的花园》发表,在阿根廷和拉丁美洲国家赢得很高声誉。其他重要短篇小说集还有《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和《布罗迪埃的报告》(1970)。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和文学评论。 1946年,庇隆执政不久,博尔赫斯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去图书馆的职务,派为市场家禽稽查员。他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表示抗议,得到知识界的声援。1950至1953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庇隆政权被推翻后,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还被聘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客座教授,并在英、法、西班牙、瑞士等国讲学。1956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金,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金,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金。 博尔赫斯早年受尼采、叔本华等人的不可知论和宿命论的影响,认为人生在世犹如堕入迷宫,既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出路。因此,他的作品的基调是孤独、迷惘、彷徨、失望,代表作《交叉小径的花园》就集中表现了这种人生哲学,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现实悲观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他的创作的表现手法受到西班牙极端主义流派和卡夫卡、爱伦·坡等人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超现实主义在拉丁美洲的另一种模式,文体纯净,以新颖奇特的构思或幻想的情节,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出现,因而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小说的结构不受时间空间正常顺序的约束,故事在“心理时间”内展示;“迷宫”式荒诞离奇的情节和现实并存,虚实、真假混合,造成以虚带实、以假见真的效果。
博尔赫斯,J.L. 作者 陈凯先 拼音 Bo’erhesi 外文 Borges, Jorge Luis 生卒时间 (1899–08–24~1986–06–14) 出处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和散文作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具有英国和阿根廷血统的家庭,卒于瑞士日内瓦。祖母是英国人。受祖母和爱好文学的父亲的影响,博尔赫斯从小学习英语,阅读了大量的欧美文学名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父母去欧洲,在日内瓦学习,接触了欧美文学新潮,并开始写诗。以后去西班牙,参加了极端主义诗歌运动。1921年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诗歌创作,并创办文学刊物。1923年又一次访欧,发表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随后发表《面前的月亮》(1925)、《探索》(1925)、《我的希望的大小》(1926)、《阿根廷人的语言》(1928)、《圣马丁的手册》(1929)、《埃瓦里斯托·卡列戈》(1930)、《争论》(1932)、《肯宁加尔人》(1933)等多部诗集和散文集。1935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世界恶行史》。在随后发表的《交叉小径的花园》(1941)、《虚构集》(1944)、《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等几部小说集中,他以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深沉的哲理,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界。1961年被授予“福门托”文学奖,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从此,他获得多种文学奖,其中包括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56)、墨西哥阿方索·雷耶斯国际文学奖(1972)、塞万提斯文学奖(1979),以及除诺贝尔文学奖以外的几乎所有的重要国际文学奖项。他还被哈佛、剑桥等许多知名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1955年庇隆政府下台后,他被新政府任命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由于遗传方面的原因,50年代双目已近失明,但文学创作活动未受丝毫影响,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多次应邀前往欧美大学讲学。他的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布罗迪埃的报告》(1969)、《沙之书》(1974)和诗集《阴影赞》(1968)、《老虎的金子》、《深沉的玫瑰》(1974)、《数字》(1980)和散文集《密谋者》(1984)等。

博尔赫斯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作家。他将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和清晰的思辨能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强烈个性的博尔赫斯风格。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的创作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说明、相互补充,不少诗歌也是含义深刻的散文。这种消解各种不同文学体裁的界限的做法,正是后现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以评论取代叙述,将虚构变成真实,使读者成为作者。博尔赫斯的作品有意识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与论证,并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让读者在享受文学的美的同时,对文学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他对古今各种哲学体系颇有研究,对哲学上的“时间”、“空间”、“循环往复”、“永恒”、事物的两重性、多样性等概念尤感兴趣,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思考。博尔赫斯的小说不以故事情节见长,善于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事物的看法。作品对欧美作家有深远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在20世纪40年代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表。1964年著名评论家保尔·德·曼在《纽约时报》的书刊版上第一次将他称为“现代的导师”。从此,博尔赫斯成为当代的经典作家。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百年孤独》 (黄锦炎 译本)结尾段落 (Tyger Tyger)
- 奥登:在战争时期 (附《诗解释》,查良铮 译) (Tyger Tyger)
- 王安忆:《百年孤独》读解 (Tyger Tyger)
- 叶芝(W.B.Yeats)资料 (Tyger Tyger)
- 不列颠百科:William Butler Yeats (Tyger Ty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