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师如何看待这部剧
来自:大侦探三糊涂
之前写过几个讨论,这部剧的条目下也有我看完前六集的剧评,小组里也有我对11-12集的看法和理解。我对这部剧的态度和看法,也是一个逐渐清晰的变化过程。现在已经看到13集了,我想我对这部剧的基调已经感受到差不多,我的看法也基本明确了。
作为一名执业心理咨询师,在最初看这部剧的时候确实有些不太喜欢。不喜欢的原因在于剧中对于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和工作方式的表现并不那么真实,所以我自己在看第一集的时候没有什么代入感。但随着剧集的深入,剧中展示的心理咨询相关细节增加,我越来越感受到这部剧主创的用心。这种用心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本剧对于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和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展示是有诚意的,希望把一些行业中和大众相关,大众关心的点展现出来,而不是只是披着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皮,讲的内容毫不相关。目前看到的有危机干预,家庭咨询,惊恐发作,暴食症这几个案例,具有典型性。虽然剧中对于案例的表现会有一些戏剧化处理,但这也是为了让大众更容易理解,也为了增加趣味性。要是能通过这些案例,让大众在平时关注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困扰,知道这样的困扰可以怎样求助,那我觉得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第二,本剧中提到和想普及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相关知识基本是正确打,没有误导大众的地方。无论是一开始的危机干预原则:

对于咨询室设置的讨论:

后面对oh卡牌和自由联想技术的使用:

还是之前关于惊恐发作,后面对于暴食症,和对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解释和使用:


以及当中很多对于心理咨询师伦理,职业道德的讨论(不能发展多重关系,保密原则等)等,都基本没有什么错,不会对大众形成误导。而且,可能对于大家更加了解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和职业有帮助,至少让很多人知道,心理咨询不是算命,也不是骗人,也不是开药治病。不过确实,对于心理咨询师工作内容的呈现不够真实,比如节奏有点快,真实的咨询进展不会这么快,也会有更多的困难。但对于剧情来说是需要的,也可以理解。
第三,也是我认为最加分的,是其中一些细节的展示。剧中有很多细节是非常有讲究的,网上也有很多解析。我就提两个我看到认为很专业的细节。
第一个是在暴食案例中,女主带领来访者进行自由联想的时候,想象中有一个片段是玻璃爆碎,女主有一个用身体护着来访者的片段:

这个细节我认为处理的很好。因为来访者在对自己的感受进行回忆和联想的时候,很容易会触碰到内心的创伤,这个过程可能是很痛苦的。而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陪着来访者一起,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和坚定的支持,让来访者触碰到内心的创伤时不会再受到伤害。这个细节很好的象征着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于来访者情绪上的保护。这是我认为目前本剧最让我眼前一亮的点,看出来了主创的用心。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咨询室桌上没有放纸巾,尤娜父母那个案例中他们哭的时候女主也没有递上纸巾。因为哭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过程,这种宣泄和表达是很重要的。而拿纸巾擦眼泪鼻涕是一种理智化动作,会打断情绪自然的宣泄。小孩子哭从来不会去拿纸巾擦眼泪,而是会先哭完再说,只有成人会哭着哭着想到自己眼泪鼻涕一大把需要擦干净。所以在咨询中“哭”是不应该被打断的,不管是被咨询室还是来访者自己。
第四,是对一些有关心理咨询的话题或者有争议的东西的展示,而且没有偏颇。比如对AI心理服务的探讨,对于医院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不同,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视角的不同等等。这是很让我惊艳的,而且在讨论这些话题的时候,没有只站在一个立场去批判,而是让大家看到,这些不通存在,但并不是矛盾的。这个态度和立场是我很喜欢的。
整体来说,我认为这部剧应该算是25%心理咨询专业+25%情感+25%悬疑+25%剧情。而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关注到那25%的专业部分,是足够有诚意的。而且我认为这部剧的出现最大的意义,在于把心理咨询这个小众的职业拿出来给大家讨论的机会。我看到这部剧播出之后,很多专业人士会发表看法,很多非专业人士也会就其中的疑问进行讨论。这是一件好事情。我相信要让心理咨询行业普及和发展,第一步不是让所有人了解它,而是先让所有人看到它,愿意看它。我相信这部剧是有正面意义的。
至于剧情方面不是我最关注的,好不好看我就不发表评论了。其他能让我关注的,就是菅纫姿真好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想在北京建立一个线上➕线下的心理互助群 (若不是我)
- 【路温1900】是自己删除“伪造聊天记录截图”的证据 (民族英雄)
- 重度抑郁到心理咨询师的我 (我的璀璨人生)
- 让我有好感的一个细节 (狐狸守着月亮)
- 第19集|被校园欺凌的孩子经常有两种结局 (Je t'a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