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探源|上海明城墙:难寻明代老城池,自毁家门古有之
来自:王绩五
在和平年代,城池铸造也许是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但如果爆发战乱,城墙就成为守护地方的第一道防线,建城也就成为燃眉之急的大事。明代中叶,倭寇与中国海盗屡犯沿海地区。在嘉靖年间日趋严重。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4月至6月间,上海县连遭五次焚掠(“杀歼兵民甚众,纵火焚庐舍及县署,邑里为墟”。)
时任光禄寺少卿的顾从礼提议修建上海城墙。顾从礼是上海地区的著名乡绅。其父顾定芳是明代太医院御医。顾从礼在奏章中写到:“盖贼自海入,乘潮劫掠,如取囊中,皆由无城之故。”希望朝廷立即“开筑城垣,以为经久可守之计。”
筑城过程中,上海县民非常踊跃。一些乡绅也积极参加。清《乾隆上海县志》中记载:当时的县学博士王相尧,为筑城拆屋捐地、倾家荡产。贡生张潘不但慷慨捐助资产,而且亲自手持工具参加筑城劳动,竟至劳瘁而死。顾从礼也捐粟四千石,助筑小南门。而根据《明史.食货志》规定:时任光禄寺少卿的顾从礼月俸也仅21石米左有。4000石几乎相当于顾从礼近16年的俸禄。众志成城之下,上海城墙仅用短短的两个月就建成。大臣潘恩曾作《筑城记》详细记载了上海城墙的情况。
明代建成的城墙长9里,高24尺,开有城门6处:东为朝宗门(即大东门),南为跨龙门(即大南门),北为晏海门(即老北门),西为仪凤门(即老西门),东南为朝阳门(即小南门),东北为宝带门(即小东门)。城上有雉堞3600多个,敌楼两座。城外有城濠,濠长1500余丈,宽6丈,深1.7丈,环抱城外,接通潮汐。

开埠以后,上海城墙成为分割老县城与租界之间的重要界线。随着马路、高楼等市政建设不断扩大,一些乡绅提议拆除上海旧城墙,打通要道。
1912年,上海旧县城城墙被拆除,并在城基之上修筑新式马路(即今人民路、中华路),1914年冬全部工程完工。新修筑的环城马路把旧城、城外华界及租界连成一片,一个整体的近代上海都市在地域意义上形成了。
为了保留城墙上的大镜阁。在今天的大镜路与人民路处残留了一段老城墙,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永久的记忆。






附:顾从礼家族墓
在考古工作中发现了顾氏家族的墓地,位于原卢湾区肇嘉浜路打浦桥附近。墓地共有10余座墓葬。棺盖上保留的部分旌铭显示,它们分别属于顾从礼、其父顾定芳、兄弟顾汝达等人。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金银首饰和玉器等随葬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互助分享|《体验经济》读书笔记 (王绩五)
- 请问皇后人参霜对淡化皱纹有效果吗?有没有用过的姐妹 (扶摇)
- 我经常熬夜,肤色不匀,用片仔癀化妆品家的轻肌精华液能改善吗? (扶摇)
- 都市漫步|湖丝栈(万航渡路1384弄) (王绩五)
- 都市漫步|五角场800号艺术基地 (王绩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