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真的完全反对儒家思想么?
来自:沈尹白
2021-12-02 20:19:08
已编辑
前几天看贴子,有人在提及鲁迅时,把“儒家思想”等同于“封建礼教”,她由此得出结论:鲁迅在作品中曾数度痛斥“封建礼教”,所以鲁迅也完全反对“儒学”。
个人觉得这结论很值得推敲。在此列两个问题,请大家讨论:
1,鲁迅真的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2,能将“儒家思想”完全等同于“封建礼教”么?
——————————————
2022年7月3日
楼主依照前阶段的回复,列出三个分歧,让讨论更具有针对性。
1,孔子的“仁”具软弱性?
2,广义的新儒学,是否属于儒学?
3,汉代以后儒学式微、文化倒退?
-
蓝火12311 2022-02-11 21:07:15
我知道的儒学 道学思想都是来自于 周易 讲的都是周易的 道理 用不同的方式来讲, 迄今为止 儒学 道学思想 对人生都是有帮助的 比如儒学的 尽人事听天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咋滴咋滴 后面不写了 上学的时候 只知道背书,没理解,现在才慢慢理解 尽人事听天命说的是 尽自己努力做事,结果交给老天,告诉我们不要太注重结果,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告诉我们 人的成长是一步一步来,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然解释的这些道理要变通看,有时候也要注意结果,所谓慎始慎终,这个也是来自儒学和道学,儒学里面的孔子 孟子的著作都是有帮助的 ,这些都是先秦文学的代表 秦统一以后 这些没有这类诸子百家争鸣的氛围的,思想也开始固化,确实有些思想不对,鲁迅反对的是其中不对的部分
-
连环可解 (耐烦。) 组长 2022-02-11 22:13:20
我知道的儒学 道学思想都是来自于 周易 讲的都是周易的 道理 用不同的方式来讲, 迄今为止 儒学 我知道的儒学 道学思想都是来自于 周易 讲的都是周易的 道理 用不同的方式来讲, 迄今为止 儒学 道学思想 对人生都是有帮助的 比如儒学的 尽人事听天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咋滴咋滴 后面不写了 上学的时候 只知道背书,没理解,现在才慢慢理解 尽人事听天命说的是 尽自己努力做事,结果交给老天,告诉我们不要太注重结果,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告诉我们 人的成长是一步一步来,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然解释的这些道理要变通看,有时候也要注意结果,所谓慎始慎终,这个也是来自儒学和道学,儒学里面的孔子 孟子的著作都是有帮助的 ,这些都是先秦文学的代表 秦统一以后 这些没有这类诸子百家争鸣的氛围的,思想也开始固化,确实有些思想不对,鲁迅反对的是其中不对的部分 ... 蓝火12311一些人说儒学就是封建礼教,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儒学是为封建制度服务的。“礼治”、“德治”,“亲亲“、尊尊”被人坚持了几千年,说到底还是为了桎梏百姓,以更有利于统治。所以这也不算是误解,而应该说是儒学在孔子之后被利用,而出现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并不能完全表代儒学本身。
-
蓝火12311 2022-02-12 09:02:52
这个话题 本身还是需要有很深厚的知识积累 包括 历史 文化 人文 等 礼治 德智 并不是一无是处,利于统治的东西并不一定不好,这个西方文化不一样 先秦时期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阴阳家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汉朝 董仲舒 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本身有其弊端 北宋朱熹又提出程朱理学 这个思想可能弊端更大 封建礼教 并不一定代表的就是儒学 而封建时代也有一些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 比如南宋文天祥 明朝北京保卫战的于谦 (代表作石灰吟) 南明 扬州守卫战的史可法 这些都是 历史上舍身取义的代表 所以封建朝代 的历史文化 不能非黑即白的说 也没说 统治阶级 桎梏人们 不能这么简单的说 比如 明朝明孝宗 就是崇尚儒学 在位期间 治理的很好 这个你们可以查阅历史资料
-
沈尹白 楼主 2022-02-12 11:04:12
是或不是,这个结论是好说的,但是原因呢?
比如汉代的儒学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吗?如果给出否定的答案,那要说说理由啊。
另外,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至今都被一些人认为是儒家的学派之一。一句话说他们是改变了的、所以不算儒家思想,这是不是太简单了?
-
沈尹白 楼主 2022-02-12 11:40:16
既然是文史小组,那么看待问题或者回答问题的时候,如你所说,就不能非黑即白。
我提出以上问题的初衷,是为了丰富主楼问题的思路,使大家在回答问题时能“有所拓展和深度思考”,不至于太简单化。
若单一的给出一句话的答案,比如儒家思想不是封建礼教……,理学和心学不是儒学……那就失了我“主楼提问的本意”了。
-
蓝火12311 2022-02-12 17:54:26
不同意你说的仁 带软弱性 也不同意你说的儒学逐步发展,先秦时期儒学 是鼎盛集大成者 汉以后 这方面是 是退化的阶段直到现代 才慢慢开始有复兴的 苗头 至于是否能真正复兴 不好说
-
连环可解 (耐烦。) 组长 2022-02-12 18:07:41
《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这样的:“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带需的字,往往都很弱。比如,懦弱的懦,妇孺的孺。
说儒家是软性文化,估计是对照同时代的其它家而言的,比如法家。儒家提倡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都是一种君子的自我要求,而不是强制要求。法家却不是如此,它大多是强制性的要求。
-
吾车既工 2022-02-12 18:47:13
仁是否带有软弱性,可以多读读论语与孟子的对比。关于儒家的发展的问题,要看你怎么去看待了。你觉得组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仁?亦或是义?亦或是礼?你说倒退,我是不认同的。仁义礼的范围其实很小,而新儒学的理是包罗万象的,你说你为明理,你可知这理字从何而来。
-
蓝火12311 2022-02-12 21:37:21
儒家还有舍生取义呢 明朝于谦 全国大臣都主张南迁 但是他心系 北京城的百姓 坚决抗敌 最后还取得胜利 明朝史可法 南宋 文天祥 各个都不怕死 怎么就看出来儒弱? 不应该这样子举例 而且 以柔克刚 听过吧
-
蓝火12311 2022-02-12 21:42:41
这个话题就不聊了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 不是想争论什么 有些东西 大家多了解有兴趣多研究 可能就能发现 网上 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 有其他历史的客观性 在之前的回复里面也说过了 对比先秦思想和后面的思想就能看出来 汉朝开始算是一个文化的断层
-
连环可解 (耐烦。) 组长 2022-02-12 21:54:50
当你回复大家的问题时,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其实是具有连惯性的?
比如,你认为宋明理学不属于儒家思想,可于谦是明初的臣子,你在表述他舍身取义时,为什么又把他归于儒家呢?要知道,在明代理学才是主流思想咩,难道这时候,你又认为理学和儒学确有关联了?
我说“儒家是软性文化,是相对于法家而言的”。这句话你是真的没看到?若看到了,又为什么巴巴地拿一个明代的于谦出来做例子?因为我明明强调的是“总体基调”,而不是“个体性格”。
所以,我真是不知道我们在讨论什么了。
-
蓝火12311 2022-02-12 22:02:50
青衫,我真不是跟你杠 就是想阐述一下 儒家 法家都是在做同样的事情 一个是德治 一个是法治,有些事情 合理但是不一定合法 有些合法 又不一定合理,这和西方文化不一样 这些是我想说的 其实就是不同意用整体基调 软这个词来形容
-
连环可解 (耐烦。) 组长 2022-02-12 22:07:08
呵,你这段话依然含混不清,我倒希望你较真一点儿,用切实清楚的句子、清晰地表达出你的观点。而不是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
我说儒家是软性文化,指的是它强制性手段相对于法家偏弱。这也不对么?
-
蓝火12311 2022-02-12 22:12:29
唉。。青衫,我真的 不说我不行了,那继续说 儒家法家 思想不同 法家受到法律制裁 这可能是你说的 强制手段,但是儒家 讲究道德 这里的道德 和我们目前理解的道德绑架可能不一样 ,大概是说行天道有所得 德 那么如果 儒家治理 在大家的价值中 如果你不遵守那么 会受到道德谴责 周围人唾弃 这也算手段 相对法家 在那个年代 没法说 哪种影响大 所以 这个软 是以现代人眼光看待的软如果结合当时的环境 这样子理解可能欠妥
-
连环可解 (耐烦。) 组长 2022-02-12 22:22:06
这一段,确是你今天最清楚的一段表述。
你的表述我理解了,但我说的仅是强制性,而没提影晌力。就影晌力而言,我们当然不能说......法家的影晌力更大。
至于,以今人的眼光看待历史中的东西,这其实是难以避免的。比如,你认为“先秦时期儒学是鼎盛,是集大成者,汉以后却是退化的阶段”,这一样是个体的今人的视角咩。
-
蓝火12311 2022-02-12 22:51:11
关于汉朝以后文化倒退这个观点呢,我找了网上的资料,如下: 汉朝出来以后,儒道分家,儒道本来是不分的,在学术上为了研究的方便才分,诸子百家都是为了做研究方便才勉强去分,因为都在接受 易经的道理,但是易经是整合的,包含 儒、道,我们一直说 儒家、法家是不同的,所以争论诸葛亮是儒家还是法家,如果去问诸葛亮,他估计会觉得有点可笑,难道我一个人能分成两半吗,其实法家=儒家,儒家=法家,因为法家+凭良心=儒家,法家立法的时候凭良心,司法的时候凭良心就等于儒家
作者的 观点大概是,不应该强制分科,偏向哪一块就忽略了另一块,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毒害,可能我也说不出清楚,但是历史就是哲学方面 只在先秦出了流传出 孔子 孟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这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流出的著作,比如道德经 论语 庄子之类的(当然还有四书五经之类),其他朝代也有,但是相比较深度数量 远不如 这个时期的朝代
-
连环可解 (耐烦。) 组长 2022-02-13 12:01:27
我看了两遍,你是想说:汉代以后的儒学式微?还是文化倒退?
这些论题只靠百度或者泛论,是没办法力证的。你连学界的主流观点都不认同,还会认同一家之言?
-
蓝火12311 2022-02-13 12:50:04
至于文化倒退,可以参考下面这段话,但是请不要立即反应 估计也得看两边以上
我们中华文化,从汉朝以后就开始倒退了。我们所谓的圣贤都在先秦,汉朝以后,中国人越来越糟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把道拿来考试。由于各人所持见解不同,论道的结果一定是争论不休,这就违反老子所讲的不争。中国人很好商量,却没有办法讨论,一旦讨论起来就板脸,各有立场,各有门派,相争不下。看看我们现在的论坛就很清楚了,相互争来争去,都是在浪费资源,最后都会一无所成。
我们真的要面对现实,不要幻想,西方人可以讨论,他们是真理越辩越明。中国人做不到,否则诸子百家都在讲道,为什么讲到最后却水火不相容。我必须要说清楚,当诸子百家刚出现的时候,他们是很融洽的,都在商量如何来解释。但是到了徒子徒孙,各家过分固执,就造成了门户之见,还搞得水火不相容。现在,我们应该慢慢接近老子的思维,他告诉我们,他不反对任何东西,但是也不赞成任何东西,其实这跟孔子讲的“无可无不可”是一样的。很多人研究儒家的思想,却没有了解到,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五个字,叫作“无可无不可”。天下没有东西是可以的,也没有东西是不可以的。
老子说,有是从无中生出来的,但是他也提醒我们,不能执著于有,也不能执著于无,因为有无是相生的,有会变没有,没有会变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接近老子的思维。为什么释迦摩尼佛会讲空?我现在跟大家讲清楚,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到死的那一刻,才知道一切都是空。
-
连环可解 (耐烦。) 组长 2022-02-13 13:09:17
至于文化倒退,可以参考下面这段话,但是请不要立即反应 估计也得看两边以上 我们中华文化, 至于文化倒退,可以参考下面这段话,但是请不要立即反应 估计也得看两边以上 我们中华文化,从汉朝以后就开始倒退了。我们所谓的圣贤都在先秦,汉朝以后,中国人越来越糟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把道拿来考试。由于各人所持见解不同,论道的结果一定是争论不休,这就违反老子所讲的不争。中国人很好商量,却没有办法讨论,一旦讨论起来就板脸,各有立场,各有门派,相争不下。看看我们现在的论坛就很清楚了,相互争来争去,都是在浪费资源,最后都会一无所成。 我们真的要面对现实,不要幻想,西方人可以讨论,他们是真理越辩越明。中国人做不到,否则诸子百家都在讲道,为什么讲到最后却水火不相容。我必须要说清楚,当诸子百家刚出现的时候,他们是很融洽的,都在商量如何来解释。但是到了徒子徒孙,各家过分固执,就造成了门户之见,还搞得水火不相容。现在,我们应该慢慢接近老子的思维,他告诉我们,他不反对任何东西,但是也不赞成任何东西,其实这跟孔子讲的“无可无不可”是一样的。很多人研究儒家的思想,却没有了解到,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五个字,叫作“无可无不可”。天下没有东西是可以的,也没有东西是不可以的。 老子说,有是从无中生出来的,但是他也提醒我们,不能执著于有,也不能执著于无,因为有无是相生的,有会变没有,没有会变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接近老子的思维。为什么释迦摩尼佛会讲空?我现在跟大家讲清楚,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到死的那一刻,才知道一切都是空。 ... 蓝火12311这一大段话,看似有理却虚浮无着落。因为很多话,都太主观,只有观点,没有论据。
比如,“汉以后中国人越来越糟糕”。还有什么“老子不反对任何东西,也不赞成任何东西。”
另外,孔子的无可无不可,是指他不反对任何东西,也不赞成任何东西么?他是有前提的好不好?
-
连环可解 (耐烦。) 组长 2022-02-13 13:18:08
估计是你我读的书不一样吧。
我推荐你好好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
或者哪怕你读下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也会让你有所收获。不会像现在这样张口就来。
-
蓝火12311 2022-02-13 13:34:49
唉, 青衫, 不要老扣字眼,挑毛病,从整体宏观来看作者表达的什么观点,这样子抠字眼 有点像北宋 党争一样 各种挑对方毛病 作者这段话表达的是 文化不应该分家 分家是为了 学术研究 也没必要儒学道学 互相辩论谁对谁错 你说的东西呢 是受到西方 逻辑思维 就喜欢 争论输赢 但是没从宏观考虑
-
连环可解 (耐烦。) 组长 2022-02-13 13:36:26
我当然是很高兴,象你这样的朋友来小组里和大家做交流和探讨。坦白说,类似的话题我是不敢轻易回复的,因为实在是力有不逮。
小组确实不是学术交流,不能一味要求大家严谨、无错谬,但我还是希望大家在讨论时能有理有据,少一些空泛的言辞,多补充实据,如此成员们才能相互促进和提升。
-
连环可解 (耐烦。) 组长 2022-02-13 13:39:59
你前面说,西人对真理越辩越明,国人却执着于输赢。
呵,好吧,我听从你的意见,我们先放下这个话题,待实据更丰富时,再把它捡起。
anyway,我一直在回复你,却不是执着于输赢,而是想知道你具体的论据。毕竟我在相关领域是小白,当然要抓住机会好好来学习。
-
蓝火12311 2022-02-13 13:53:21
首先 谢谢推荐 我看书为了了解作者的思想 不是为了书本里面文字 所以 刚才你说那段话虚无缥缈 我持保留意见 我理解了 但是可能没法说出来 青衫你的思维 有点偏西化,非得争个输赢对错 抠字眼 这样子 就像那段话里面说的 永无休止 我说这么多 其实是想多认识一个有兴趣爱好的朋友,但是慢慢发现大家思维不一样 突然有些感慨
-
蓝火12311 2022-02-13 14:23:51
这个要说论据 需要从东西方文化不同说起 又是长篇大论 西方 讲究 法律 科学 宗教 中国 宗教分门别类 但是都不统一 有人信佛 有人信道 还有人信儒 也有人 兼修 西方有些战争是因为宗教信仰 中国却没有 宗教在中国 没有一统 这也是好处 在先秦时期 诸子百家 各有不同但是能融合 后面学术分科之后 才出现弊端 各家争论自己的好 抨击别人 的不好 比如 元代的道佛之争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西方求真理 是非分明 中国人求圆满 所以在中国真理 在某种角度上 没法越辩论越明 但是最终大家都能有个圆满的结局 那是最好的 比如恋人吵架 对和错重要吗 难道对方真的不懂 那是错误的吗 最终和好最重要 中国人的沟通 讲究 艺术性 并不是直来直往 弯弯曲曲的把事情说明白 或者糊里糊涂事情就解决了 说这些希望我讲清楚了 -
连环可解 (耐烦。) 组长 2022-02-13 15:24:28
这个要说论据 需要从东西方文化不同说起 又是长篇大论 西方 讲究 法律 科学 宗教 中国 宗教分 这个要说论据 需要从东西方文化不同说起 又是长篇大论 西方 讲究 法律 科学 宗教 中国 宗教分门别类 但是都不统一 有人信佛 有人信道 还有人信儒 也有人 兼修 西方有些战争是因为宗教信仰 中国却没有 宗教在中国 没有一统 这也是好处 在先秦时期 诸子百家 各有不同但是能融合 后面学术分科之后 才出现弊端 各家争论自己的好 抨击别人 的不好 比如 元代的道佛之争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西方求真理 是非分明 中国人求圆满 所以在中国真理 在某种角度上 没法越辩论越明 但是最终大家都能有个圆满的结局 那是最好的 比如恋人吵架 对和错重要吗 难道对方真的不懂 那是错误的吗 最终和好最重要 中国人的沟通 讲究 艺术性 并不是直来直往 弯弯曲曲的把事情说明白 或者糊里糊涂事情就解决了 说这些希望我讲清楚了 ... 蓝火12311我们讨论的内容,虽不是学术范畴,但起码也有所关联。就算在一些观点上,目前没有所谓的对错,但在讨论过程中,论据也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就变成想当然、自说自划了,那就失了讨论的意义。
至于你提到的中国人的沟通方式,并非直来直去地论对错。呵呵,也许情感问题,能这么解决,但学术内容,能如此么?除非“听者”原本就不在意“结论”,又或者她被说者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的言辞“洗脑”,否则谁会糊里糊涂就认同了他人的观点?
-
蓝火12311 2022-02-13 16:06:25
青衫同学,最近比较抑郁,没有心情继续讨论之前那个话题了,虽然我本意很想继续,我找了之前看过的一些视频,内容也是我想说的,说的比我好,也是可以回答你最后一个提问的问题,你有兴趣可以看看,在b站上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t411q7x7?p=3
感谢你这段时间以来耐心回答我问题
-
连环可解 (耐烦。) 组长 2022-03-04 17:32:15
前阵子翻黄仁宇的书,书中有一章专门讲孔孟,看似洋洋洒洒,却能从中看到孔孟的区别。由此我想到这个贴子中“吾车既工”所言的“孔子的仁具有软弱性”的话题,好象就有模糊地明白一些了。以下是黄仁宇书中的原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月,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之一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忆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67年,又115年之后秦才灭六国统一中国。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也就是说,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点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不为己甚”是当时的一般趋势。根据原则,在某种情形之下,不追击敌人。在某种情形之下,不向主敌射击,不设险以谲诈取胜。既已给敌兵第一下的创伤,不乘势作第二次的戳刺。头发斑白的人,不拘为俘虏。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的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原则并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和“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间的大厮杀。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的那样剧烈--凡是年龄15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所以这时已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在战场上骑兵既登场,步兵人数也大量增加。“斩首六万”,“斩首七万”,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记录。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段话可能反映着当日各国备战的情节,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日国君草菅人命的一种控诉。他所说的“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不可能是无的放矢。
在宋朝以后,《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实际上它占《四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既为各朝经延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无可形容的影响。而亚圣以慈悲为怀的心肠,为民请命,他讲的话有时也富有感情性,有时尤任直觉,例如“见牛未见羊”,“君子远庖厨”。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这关键处有如卢梭之论自由。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讨论】鲁迅的小说之一《非攻》 (连环可解)
- 【讨论】所谓“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底是什么意思? (连环可解)
- 【摘录】官品与禄秩 (连环可解)
- 二里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文刀)
- 有读马克思的吗? (应声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