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畅聊区|信息碎片化真的会降智
半城繁华
做一件既可以用传统的纸笔等工具去做,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去做的事情,使用这两种方式的主要差别在于哪里?
我记得之前有一个学者说同样是看书,看纸质书和看电子书的时候人的信息获取能力是有差异的,大概是说因为实体的书本和印在纸上的铅字会让人有实在感,而电子屏幕则是一种类似非实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媒介本身对信息的接收效率是有影响的。但我当时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感觉这种差异总得来说还是比较小吧。不过这也是一个站在认知论角度上的区别,毕竟内容非实体性的电子设备的诞生,相较于有人类漫长有实体的历史太短了。
而我觉得电子设备真正有害的地方其实是在于能在上面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于是我们就非常容易不停地在各种app之间切换,就像是实验中被戴上电极的小白鼠一样,可能刚在一个app里逛得意犹未尽,又跑到另一个app里换个方式,寻找新的乐趣,或者说更有刺激性的东西。
又或者在学习app上学了几分钟,脑子里突然想到什么,就跑去另外一个app完成,然后就一放松而不可收拾,又或者刚打开哪个app想查个东西就被首页推送拐跑完全忘了自己最初目的是啥,那这样子来来回回的注意力被打断,其实对我们无论是专注力还是智力都是有损害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是在不停切换、不停转换、不停被打断的,这导致我们的一整天都是被分割的,我们的每个小时都是不完整的。
我有一次在排队等车的时候,看到旁边的路人不停在不同的app之间切换,好像也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可就是停不下来“刷”这个动作(自己一旦上瘾以后何尝不是)。就是说我们不能允许没有手机好好静下来思考放空,又或者静下来完全沉浸在一件事当中了。包括现在网上很多人在说已经很难在一个人的情况下完整看完一部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了,即使在一片漆黑的电影院因为些许无聊而立马刷起手机的也大有人在。(这种时候我总会想起叔本华所说智者不可能无法忍受外人眼中的无聊场合,因为即使是天底下最无聊的聚餐,他也可以在大脑中思考各种有趣的事情。韩炳哲则把不能忍受无聊这件事视为当代人的自我奴役)
而其危害就是导致我们注意力的持续下降,从而智商也会下降。就我个人感觉,长时间无目的刷手机一圈以后,人不仅更容易处于一种茫然、空虚的状态,记忆力和思考能力也会下降,更别提专注力和自制力了。
信息的碎片化不仅仅包括信息输入的碎片化,也包括个人信息输出的碎片化,产生网络社交瘾,无时无刻都想要即时分享、即时获取反馈。如此我们关于信息接收、表达、期待反馈的耐心又是否会明显折损呢?
⭐️下面摘一些有科学研究的数据。
【1.在微软的调查显示中,在信息化碎片时代,人的注意力下降了25%。
2.伦敦大学研究显示,因为碎片式的阅读采用了一掠而过的方式,极少复习,导致我们没有办法记住艰深的知识。
3.加州大学研究表明,我们注意力在高速跳动的时候,我们的IQ会下降10%。】
第三点简单来说,就是“刷微博的时候人会变得更蠢”也许真的不是错觉。
第二点以我的经验为例,即使是看一些略有深度和难度的文章,但如果没有一个足以理解“碎片”的知识体系,或者是看了以后并没有花时间把碎片给真正吸收进去,也即这里所说的“一掠而过”和“极少记忆”,长此以往那真是跟白看没有太多差别(考虑到碎片累积的时间成本)。
更别说现在很多的短视频、中视频恨不能把一切知识和经验都通过视频形式表现了——这诚然有利于科普和普及,可这是否有利于独立思考和真正吸收呢?有多少人会去做笔记并且温习呢?如果有的话当然很好,可这是否也恰恰证明了其价值和利用率存疑呢?(毫无疑问“长文本”比“视频”更有逻辑、更缜密,益于深入反复思考和记忆,而当今盛行的媒介表现形式则完全是“反思辨”“反记忆”的——对此《娱乐至死》等媒介学著作有详细的分析。)
说了这么多“众所周知的废话”,还是希望能够跟大家一起克服吧。如果说在信息化的时代完全逃离信息茧房和信息碎片化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那至少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清醒的自察吧。从每天提醒自己以上的危害做起。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快速入睡的方法 (顽皮豹)
- 经验分享|想问问大家有什么好的助眠办法 (每天都好饿)
- 忆往昔|没有电子设备的小学生活 (无名三明治)
- 打卡畅聊区|没有电子设备之前我们的长辈都在干嘛? (轻松熊很紧张)
- 【“短视频用户抵抗行为”访谈对象招募】 ((ㅇㅅ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