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规律|我发现:灵性书里的修炼方法就是吸引力法则(二更了洗脑原理)
来自:葵
如题,突然发现小组里很火的的“正念吸引”、“期许他人”其实都是心理学里一些比较热门的定律。
比如,“对他人抱有好的期待会让他们对你更好”,这点在《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中有一个例子同样可以证明。
书里面解释道:在情感关系中,扮演着理想自我的情侣,感情往往更稳定,也更和谐。
我个人认为,正是因为你对其抱有正向且略微高于其自身的期待,使得他们开始表现出比实际更好的自我,来满足情绪金字塔中的自我价值需要。
【因此,他们也会努力迎合你的期待。】
之前看的一本标签是“灵修”的书,我个人觉得当做一个无神论者的异世界观窗口还蛮有意思。
它里面有非常多相似的观点。

它解释,在俗世的情感中,
【爱是满足需求的反应。】
正像社交心理学提出的那样:
【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人们不说“我跟你换了很多。”
而说——
【我爱你爱的很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点都倾向于让人自爱,让对方付出,本质就是这个。

你对他人抱有正向的期待,他们便会回应你。

【而正是因为他们同你换了很多,或者说,他们在你身上找到了别处没有的实践机会——理想中的自己,所以他们会爱得很深。】
因为:


【关于吸引力法则】
首先书里有一个很好玩的概念,叫做告诉宇宙你“想要钱”,你就会一直“想要钱”,然后就不会拥有钱。
没听明白吗?我们再重复一遍。
因为“想要钱”,所以会处在“想要钱”的状态里,宇宙便会把你吸引的结果——“想要钱”的结果,送给你。
因为你发射的是关于匮乏的念头,所以你会处在匮乏的状态里,这也是为什么情深不寿,那些“我害怕他/她不会和我复合”的人,他们就很少会复合——因为吸引力法则。


同样,那些以婚姻为担保,或者“依赖他人就是慢性自杀”,也能够得到解释。

但你可以通过表现出你自己你拥有那样东西,来把它创造出来。

如果你想要什么未来,就不断选择它,而不是变来变去,这样你就会把它吸引到你身边。

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当你穿得像某种状态,你的行为就会趋近那种状态。
而在《与神对话》中,它解释:
【因为存在吸引经验。】
你是什么样的,你就把什么样的吸引到你身边。


所以如果你想要成为什么人,比如考上双一流,不是去24/7地自杀式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像能够做到这些事的人一样生活,比如高效有计划,目标清晰绝不放弃。

———第一次更新————
最近因为想锻炼心流,开始用冥想调整状态,所以同时在读《心流》(心理学)与《光的课程》(灵性)。
心流是个心理学概念,指做某件事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因而效率极高的状态。
很好玩的是这本书里一些概念,换汤不换药,车轱辘转来转去都是同一个意思,我们的老朋友——吸引力法则。

那种所谓“灵魂从浑浊到净化”实际上就是心理学的释放压力,同样也说明正面吸引能够给人一个提精神的心理暗示。
然后因此搜到了一些信息,我筛掉了不客观的内容,有两个点觉得还蛮有意思。都关于爱情。
之前看了个帖子,说“男性找女朋友本质是找妈”。(其实在同一个逻辑上女性也是同理。)
这套理论其实在弗洛伊德的书里就出现过,弗洛伊德过于看重这套理论,因此诞生了不少调侃弗洛伊德的地狱笑话。
本质上来说,还是我们之前那个话题。
【人更愿意在关系中扮演理想角色/获得某种价值。】
母亲温柔懦弱的男性,如果在童年时期认为“受到的保护不够”,就倾向于在成年后找一个干练甚至暴躁的女性。而同样温柔的母亲,由于事件和环境的不同,男性可能因为感受到良好的照顾,因而认为温柔是理想特质。
这点作用在爱情里同样适用吸引力法则。
【因为在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中缺乏某种特质/某种经验,所以想在其他亲密关系中得到弥补。】

【第二个点是,缺爱的人很难吸引爱。这点也是先前说的,你发射匮乏的念头,你就收获匮乏的结果。】

也想起来之前刷过一个帖子,说:“我后来都觉得别人的爱差点意思,所以总是很怀念过去。然后我突然发现,不是别人拿出来的爱不完整,是我再也给不出以前那么纯粹的爱了。”
—————
以上,我个人也是在备考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所以有错误欢迎指正。我(浅薄地)认为现代心理学著作还是会有边边角角照顾不到的地方,自己会看各种各样的书来补充完善。
【灵性之类的在我这里更多像是一个价值观,或者某种自我了解的工具,不再有更多功能了。】
理性看待就好,不同想法欢迎分享,理性讨论,祝大家都天天开心🌸。
—————二更————
看新的一本书突然发现这些灵性/意识层面的书都很会使用心理学😓
在我看来这和传教方式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个人目前除了《与神对话》这本比较中立的书,其他两本帖子里提到的都暂不推荐。
比如下面这个,它提供了一个正面的心理暗示,暗示你会赞同它的观点。【然后一般情况下,它会不断重复这个念头,这能加重你的观念,直到你潜意识接受它。】

同样的定律在《乌合之众》中也有提到,大意是【断言、重复和传染是群体洗脑/使个体丧失思考力的手段。】
这在神经心理学上也能解释,当你被反复植入某一观点的情况下,神经元被激活,也就是说
【意识观点,在物质层面,内化成了你的细胞】。
你肯定会(慢慢)觉得“有道理”或者“似曾相识”,因为在身体层面有了一个熟悉感。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hh。
然后电信诈骗或者任何非理性的群体洗脑,都需要筛选对象。这本书同样也这么做了。

当然这些抛开,它也强调了内在的喜悦是被你吸引而来的,而你需要做的成为喜悦本身。

【一般如果生活不如意,要做的不是一天一个小习惯——通常是有用的,但它的限度在这个习惯所到之处。】
就像一个手机带不动游戏,释放内存、卸载一些app、打游戏的时候免打扰也许也能一定程度优化你的游戏体验。
【但更好的方法也许是更新手机设备,一开始是显卡(你的视野),然后是cpu(执行力),硬盘(储备),然后它自然就能运营更恢宏的游戏——生活的游戏。】
以上,最大家天天开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社会规律|弱链接真的会给你的人生打开很多扇不同的门 (fifteenflares)
- 校园单位|我发现很多人不是嘴笨,只是“慢思考模型”(附面... (Billi Autry)
- 社会规律|我发现变优秀不会让你得到爱 (momo)
- 社会规律|顺其自然的生活最舒服 (毛毛虫面包)
- 讨论/管理|灵魂能量高的人不容易老年痴呆 (看天下)